我们的数学课堂经常被一些学生“打岔”而中断正常的教学。如果学生“打岔”是因为对老师讲的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禁不住附和起来,说明老师的课,讲的成功,学生听课听的认真,使其产生了共鸣,很投入,不知不觉便进入“角色”。如遇这两种情况,老师不妨顺手推舟,另辟新径,重新调整授课思路,往往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讲《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刚刚讲完一年有12个月,分大小月,大小月及平年、闰年的由来,还想再介绍四季及世纪的知识,突然一位男生问道:“老师,我有个问题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生日去年是星期三,今年是星期四,妈妈说明年肯定是星期五?”这个问题一提出马上有人附和:“是的,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去年生日是星期六,今年是不是该星期日,明年就是星期一了?”“是啊,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没想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大家强烈要求我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就顺水推舟,给同学们讲起周期的知识。
由于每周有7天,从周日~周六,然后又开始循环重复,这种现象叫周期现象,我们把一周7天叫做一个周期。比如2002年10月1日是星期二,再过7天,也就是10月8日仍是星期二,我们要求10月8日是星期几的方法如下:
10月8日-10月1日=7(日)
7÷7=1……0
商是1,没有余数,说明正好经过一个周期,所以,10月8日仍是星期二。
如果我们求10月9日是星期几,用同样的方法:
10月9日-10月1日=8(日)
8÷7=1……1
说明过了一个周期又余1天,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加1天就是星期三。
假如你去年生日是星期一,到今年过了365天,我们就用:365÷7=52……1
说明一年后过了52个周期还余1天,就在原基础上加1天,也就是星期二。
如果你今年生日是星期六,到明年又过了365天,仍然用:365÷7=52……1
在原基础上加1天,即是星期日。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同学们一个个从聚精会神到眉开眼笑。
就在这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喊道:“老师,这样不行!还有闰年366天的时候呢!”
看着这位男生,我很兴奋:“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下面咱们就一起讨论讨论,这中间到底有什么规律吧!”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在计算,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我们的生日每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加一天,如果遇到闰年的时候就在前一年基础上加两天。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我没有按计划完成预定目标,但看到同学们个个意犹未尽,小脸上洋溢着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成功之感,我感到这节课并没有失败。
教学“圆的周长”时,估计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备的大小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突然一个学生报告说:“某某某带的是把破尺子,滚不了。”我一瞧,这位学生带的是一把断掉一截的直尺,刻度不够圆滚动一周的长度。怎么办?我可以先批评这位同学没有准备好学习用具,再让他借同学的尺子用。可是,这样无疑会有损于他的自尊心,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猛然,我想起一个好办法。我笑着安慰这位同学:“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办法,把圆周长量出来。”他想了一会,就开始动手操作起来。在汇报中他提出了与其他同学完全不同的测量方法:我的尺子不够长,但我把圆对折,再在尺子上滚动,把量得的滚动的长度乘2就可以了。我更快,还不用在圆上做记号。他的发言理所应当的赢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想,如果这位学生的尺子还不够长,他肯定会再对折,先量出圆周长1/4的长度,把量得的结果再乘4得到圆周长的.
打岔突如其来,这更需要我们善于思考,多想想学生打岔的背后是什么,才能妥善处理这些意外情况,将课堂上的意外枝节巧妙的嫁接到教学主干上来,我们的课堂就会平添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