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 大智慧
这次上作文课,韩老师把一个装满水的塑料卡通茶杯放在椅子上,又把椅子放到了桌子上,茶杯真漂亮,瓶盖上还有两只可爱的大耳朵。(为下文于芳森吹大耳朵做好铺垫)说:“今天我们玩一个吹瓶子的游戏。看哪一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它吹倒。”(要交代游戏规则,读者才能准确理解你关于游戏的描述)他把四年级和三年级分成两个小组,四年级是A队,三年级是B队,并分别选了队长。
A队队长蒋林兵上场了。只见她左吹吹右吹吹,上吹吹下吹吹,瓶子只晃了一下,(有了这一句,下面才能说“比上一次倒霉”)就是吹不倒它。但是蒋林兵不放弃,鼓了一口气,发动了又一次冲锋。可这次蒋林兵似乎比上一次还要倒霉透顶,瓶子连晃也不晃了,时间到了,她只好放弃了头昏脑胀、气喘吁吁地回到了座位上。B队队长于芳森“隆重驾到”,他可是我们三四年级里个子最大、身体最壮的了,(连他都搞不定的事,十有八九大家没戏,才会有“隆重驾到”一说)他深吸一口气,使劲吹到了瓶子的中部,瓶子虽然中了“龟派气功”,但还是纹丝不动,丝毫不受影响。(这里要分段哦!) (这里的想想很风趣,也为于芳森的计上心来做了情感铺垫)
两位队长见自己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见效果,他们就向韩老师“申请”了一下,变成了3个人一起吹。A队先来。他们喊着口号:“一、二、三,吹!”前面的同学好奇地把赛场围得水泄不通,后面的同学看不到,索性站了起来。“呼”的一声,可惜,因为吹的方向不同,瓶子不没有倒。韩老师一声令下:“时——间——到!”A队同学有的唉声叹气,有的禁不住拍起了桌子。B队上场了,于芳森吸取了A队的教训,抱搂(用“搂”才正确)着其他两位同学的脖子,三人一起向瓶盖上的大耳朵吹去,想增加它的阻力,可他们吹得脸都红了,瓶子还是神气地站在那里,好像在说:“哼,小样,就凭你们几个想吹倒我?没门儿!除非你们有九牛二虎之‘风’!”(这里的想象很风趣,也为于芳森的计上心来做了情感铺垫。)
于芳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韩老师说:“老师,我想把这瓶水给喝了,吹起来不就简单多了吗?”韩老师笑笑说:“可以呀!我没说不许吹空瓶呀!”教室里顿时欢呼雀跃:A队提出要换杯子,B队也不示弱,建议倒水。老师要他们都试试。A队和B队派出队长,轻轻松松地在规定时间内把瓶子吹倒了。韩老师宣布:“两队打成平局!”同学们炸了锅似的热闹起来。这节精彩的课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这节精彩的课”和“这节课”连得太近,有些重复的感觉,换成下面这句试试!)欢笑过后,回想刚才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的好办法呢?看来我们做事不能被思维定势所限制禁锢,要多动脑筋想想办法,跳出思维的小框框,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方法。(“办法”又重复了)
妈妈的话:
孩子今晚真的很辛苦,做完了班里的作业,还要写文学社老师布置的作文。好在孩子观察得比较认真,写文章时一气呵成。看了看,嗬,写了这么多,形象具体地描述了游戏过程。看来亲身经历了事情,写起来就是顺利。
孩子讲告诉我说:“老师要求我们抓住大家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还可以描写一下心理。”(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倒是秀了一把“小茶杯的心理”也挺不错。)我说:“只要你写得具体,妈妈一定可以根据你的描述想象出你们当时上课的状况。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要加以修改。”于是,我一边读他的文章,一边向他提出自己的疑问。文章也在一问一答中不断完善。橙色的部分是修改后加上去的。
写到“这节精彩的课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文章也就结束了。我想,老师煞费苦心地设计这节课,决不仅仅是要孩子写好活动场面,还要从中悟出一些做人、为人处世的道理来,于是我引导他说:“这节课真够热闹的,你们都很高兴吧?”
孩子兴奋地点点头,还在回忆课堂的美好呢!
“为什么啊?”
“我们把瓶子吹倒了呗!我很喜欢这样的课!”
“为什么刚开始吹不倒,后来吹倒了呢?”
“吹空瓶还不容易!”
“你从中明白了点什么吗?”
“哦!”
孩子这时知道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要蛮干。
还不够!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一直固守成规,生活中也不乏因为思维定势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当然也有许多因为思维方式独特而获得成功的事情,孩子刚刚学过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要引导孩子走出思维定势,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呀!
所以,我给孩子讲了“思维定势”这个名词,教他以后做事要跳出思维的小框框考虑问题。呵呵,文章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
一直觉得题目没有新意,孩子想了半天也没有合适的,权且就用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