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它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知识性,审美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同时又要体现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原则。比如,富有艺术美离得开讲艺术,就像在倾听一段迷人的序曲,令人沉迷神往;一个高潮迭起的教学过程,就像一块充满吸力的魔石,牵引着学生倾心前往;而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局,则会令学生意犹未尽,期盼神往。所以说,教学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果。
课堂教学体验性教学的设计,更加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对教师在备课方面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引学生入境,唤起体验欲望
教师上课就不能仅仅是一个传授者,而应该是一个创设者。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构建能够与学生亲和,并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和谐对话,深切相融的学习情境。入境才能生情,生情才会有积极的学习行动。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他把古朴的鹳雀楼的图像映在屏幕上,在充满深情地读完诗句后说:“你们看,诗人已经到了楼顶,却说还要再上一层。可是画面上真实的鹳雀楼只有两层,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得不对?”一幅图,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吸引学生进入其中的问题情景。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被眼前的图和老师的问题抓了去。他们在积极思考,用心赏析和品味的过程中锁定了一个“欲”字。深切体会出这是作者当时想登高望远的一种心情和向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小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的影响,远远比不上他们教学中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大。从某种角度讲,很多小学生喜欢某门课,并不是这门课对他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喜欢这个教师,尤其喜欢他上课的风格。因此,小学课堂应变得生动活泼。
二,主题教学,增加体验强度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教学内容以主题组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让他们从多维度感悟知识,体验生活。在这种知识框架下,知识不再是客观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成为各种对复杂多变的知识世界的解释。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强度,把学习过程变为一段多角度探索的体验之旅。如小学品德课上,主题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教学设计中的主题联系如下:品德,历史,语言艺术,地理,美术,音乐,语文等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一个内容为主线,各门学科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介入角度,这就等于为相关知识编织成一个网,增加了理解和应用的强度。同时,学生的各种兴趣得到培养,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三, 留有余地,开放体验空间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他们在认知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因此,我们便成了真诚的主讲大师。却无意支中丢失了自己的学生,他们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欢乐还是愁苦?是积极还是消极?我们无暇顾及。 我们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1,传授藏一手留给学生“悟”。不把所有应该涉及的知识全盘托出,而用启发性的语言吸引学生去发现和梳理。2,答案性的内容留给学生“啃”。在可能的条件下,越是接近结果推导的内容,越是要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建立概念,积累方法。3,结局有余味留给学生“品”。结局的开发程度越高,启发性就越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欲擒故纵的意识。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当我们把课堂教学的体验空间充分打开让学生唱主角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一个个“未完成式”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能量,智慧往往是那样地令我们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