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一
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八个方面教给我们如何走上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认真研读后,觉得受益匪浅。尤其对第四辑“做会上课的教师”有很深的感触。
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三条规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内化与外化的互相促进。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设计和组织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主人。
1.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因而强调交往互动。可以说,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我的课堂是严肃而活泼的课堂、开放而灵动的课堂,激情与实效的课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其实也遵循了“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规律。
“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该如何释疑呢?我主要从——学生互解、小组讨论、教师精点这三个环节来释疑的。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让合作小组以讨论、辩论的形式解答;对于文章的重难点、精辟之处、思维拓展之处,教师再做综合性的点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所有学生就会掌握新知,发展能力。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智力因素主要有5个: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要遵循二者的结合规律。
在教学《要下雨了》这一课时,我便以“学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整堂课学生一个个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一个个兴趣盎然,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时迸发出来。就拿小白兔和燕子对话的这一段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很快说出“学了这一段,我懂得了燕子低飞,说明要下雨了。”接着就有同学质疑“为什么要下雨了,空气就很潮湿?”“为什么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燕子却能飞高呢?”“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后会怎样想呢?”这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等这些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叹,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兴趣盎然地去思考,去发言,这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挥了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体现了智二者的有机结合。
再比如《四季》一课,在教学夏天这一小节时,我让孩子们看图编故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这其实也隐含着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在编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了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小青蛙找家》的音乐,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跳课中操。这一跳,十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浓厚的兴趣中,在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下,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素。
3.内化与外化的互相促进
内化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观察,外化就是将思考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既是教师了解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与进程的需要,也是学生主体作用体现的重要保证。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还:把眼睛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把大脑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把嘴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表达;把双手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
例如:在教学《三只白鹤》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老师,我认为第三只白鹤的方法也不好。”他这一问,的确让我和在场的学生十分诧异。此时我没有粗暴地命令他坐下,而是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怎么不好,你说说看?”这个学生看到我微笑着注视他,信心仿佛更足了,便接着说:“第三只白鹤把河边的大柳树作为记号,那万一河边有好几棵大柳树,第二天它飞来找鱼,怎么知道那条鱼到底埋在哪棵柳树下呢?”我当时一听,觉得孩子说的也有道理,虽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没有涉及这一问题,但孩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不能被扼杀,我赶紧鼓励道:“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太妙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这三条规律,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让课堂走向生本,让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