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四川省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A全真模拟题一(2)

2013-04-0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B】[解析]学校教育的第一个目标是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第四个目标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2.【D】[解析]7-ll岁属于人的认知发展阶段中的思维阶段。

  3.【A】[解析]略

  4.【A】[解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为桑代克,后来又发展为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5.【A】[解析]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包括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6。【C】[解析]见“熟练技巧”定义。

  7.【B】[解析]“由表及里”只能说明学习的顺序。

  8.【A】[解析]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是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之一。

  9.【B】[解析]A项是按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的类别,C、D两项是按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划分的类别。

  10.【A】[解析]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11.【B】[解析]略

  12.【A】[解析]学习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如我国古人就知道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心理学观点讲,这些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但是,对于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是形式训练说。

  13.【B】[解析]略

  14.【A】[解析]一般而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它是教师的基本功。

  15.【B】[解析]略

  16.【A】[解析]略

  17.【A】[解析]略

  18.【c】[解析]见“消极反馈”定义。

  19.【B】[解析]见“场依存型”定义。

  20.【A】[解析]比奈首先提出了智力年龄(MA)这一概念,它表示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

  21.【学与教】

  22.【加工信息】

  23.【场依存场独立】

  24.【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25.【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意志状态】

  26.【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7.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28.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

  29.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30.论文式测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至于试题的深浅,则视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31.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答: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失用律);(3)效果律。

  33.答: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发成立。他们往往因为父母工作单位、性别、个性等组合而成,大多由2—7人组成,如班级中的“团伙”等。其类型有以下几种:正面型非正式群体、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34.答:布鲁姆的分类,认知教学目标有六项:(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5.答:(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它类似于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类东西。

  36.答:(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 (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答: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1)引起注意。这是用以唤起和控制学习者注意的活动,保证了刺激的接受和神经冲动模式的学习过程。

  (2)告诉学习者目标。教学开始时,应让学习者具体了解当学习目标达到后,他们将学会做什么,从而激起学习者对学习的期望。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可指出学习新的技能所需具备的先决技能,以此刺激学习者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有助于避免机械学习。

  (4)呈示刺激材料。当学习者做好准备时,向学习者呈示教材。呈示的刺激材料应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促进选择性知觉的内部过程。

  (5)提供学习指导。这项活动旨在促进语义编码的内部过程。(6)诱引行为0这是促使学习者作出反应的活动。(7)提供反馈。在学习者作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这是提供反馈的活动。(8)评定行为。评定行为的目的是促进进一步的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即检索与强化的内部过程。(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这些活动旨在促进检索与归纳的内部过程,使学习者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8.答:良好的教室管理不比一般教学容易。首先:教师应自行纠正其对教室管理所持的误解与管理的弊端。其次,教师应该尽量的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学生。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处理不良行为的知识与技能,以使管理效能能持久。其基本原则:(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