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1.劳动力供给理论
(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总量
(1).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
劳动力质量:指劳动力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表现为知识、技能、经验等。
劳动力数量:取决于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者的平均周工作时间。
(2).人口总量:取决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净流入率三个因素。
(3).劳动参与率
(4).平均周工作时间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工资率高低决定劳动力供给意愿。收入效应:工资率变动与劳动力供给成反比。替代效用:工资率变动和劳动力供给成正比。)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最终决定
在工资率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劳动者最终决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二者谁的力量更大。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变动成正比。供给曲线向右上方上升。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变动成反比。供给曲线后折。
(三)市场(或企业)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在现行工资率下,整个市场或者某个特定的劳动力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所有可能的劳动力供给意愿总和。有如下三种: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水平形状的曲线。
(四)劳动力供给弹性
所谓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供给弹性= 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家庭生产理论和劳动力供给周期
家庭生产理论(把家庭的可能时间分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工作时间,另外一类是家庭生产时间。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分为两类: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经济衰退中的家庭劳动力决策):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几种情况:
● 刚刚成年阶段(25岁之前),大部分时间会用于接受正规教育,用于工作的时间较少。
● 中年时期(25岁—50岁之间)工资率较高,人们会将较多时间用于从事有酬劳动。
● 晚年阶段,人们则会彻底退休或部分退休
●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密集型闲暇消费活动主要发生在一个人成长的早年和晚年阶段。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参与变动总体趋势: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度上升、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和老年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出现了下降。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老年人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明显下降。决定因素:主要是工资率和养老金两个方面。)
3.劳动力需求理论
(一)边际实物产出(MPL)、劳动力边际收益(MRPL)
MRPL=MPL×P(P为单位产品价格)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增加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上去,那么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
(二)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就是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短期劳动力需求:只要条件在MRPL>W(收益大于成本)时必然会增雇工人
(三)长期劳动力需求
原理:工资率上升 —→ 成本上升 —→ 缩减生产规模 —→ 劳动力需求下降
4.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一)劳动力的自身工资弹性(η):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1)需求富有弹性。|η|>1
(2)需求缺乏弹性。|η|<1
(3)需求单位弹性。|η|=1
(二)派生需求定理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四条: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要素替代的难易度、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如果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正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促进了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增加,说明两者是总替代关系。
2.如果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负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促进了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说明两者是总互补关系。
5.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
均衡的形成: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相等,从而市场出清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状况。
非均衡:需求方、供给方遇到摩擦力
相关推荐:
2013初级经济师考试--《建筑经济》模拟题 http://www.reader8.com/exam/chujijingji/
2013年中级经济师练习题 http://www.reader8.com/exam/zhongjijingji/
高级经济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资料http://www.reader8.com/exam/jjs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