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平
关键词:阴黄;病因病机;中医;西医
中医把黄疸分为阴黄与阳黄。阳黄者,以面目黄色鲜明,病程较短为临床特点,多由湿热或疫毒引起;阴黄者,以面目黄色晦暗,病程较长为特点,多由寒湿或瘀血引起。临床上由阳黄渐变为阴黄者屡见不鲜。这与湿热疫毒变异,体质虚弱无力祛邪等因素有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寒湿发黄”,原因是“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治疗时“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茵陈术附汤,是对这一病证的补充,临床一直沿用至今。笔者从中西医角度,将阳黄转阴黄的机理分析归纳如下。
1中医有关证型的分析
1.1湿热疫毒的寒化黄疸发病,与湿热疫毒之邪有关,治疗上用苦寒燥湿之大黄、栀子、茵陈、虎杖、板蓝根为主。病人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既病湿热,又病脾虚,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胶着湿热,水湿输布失调,故而出现本虚标实之阴黄。病人症状由身热不扬、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厌油纳差、黄色鲜明如橘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而转变为畏寒、口干不喜饮、大便稀溏或夹不消化食物、恶心、顽固性呕吐、面色晦暗如烟熏,舌淡、苔白腻、或舌胖边有齿痕、脉弦滑,病程长达数年。肝功能反复异常,乙肝或丙肝病毒比值不降反升,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等。由阳黄转阴黄后,最易发展为积聚、鼓胀,甚至肝癌。预后不好,危及生命。
一般来说,临床上采用温化寒湿、扶助阳气治法,用茵陈术附汤加减。药选茵陈、大黄、附片、白术、猪苓、泽泻、赤芍、丹参等。水煎服,1剂/d,1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