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不良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亦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是近年来国外有关专家提出的某些建筑物内由于空气污染、空气交换率很低,以致在该建筑物内活动的人群产生了一系列自觉症状,而离开了该建筑物后,症状即可消退。这种建筑物被称为“不良(或病态)建筑物”,产生的系列症状被称为“不良建筑综合症”SBS是主要症状表现为:眼、鼻、咽、喉部位有刺激感,头疼,易疲劳,呼吸困难,皮肤刺激,嗜睡,哮喘等非特异症状。目前认为,SBS是多因素综合作用而成。除了污染和通风以为,还可能由于温度、湿度、采光、声响等舒适因素的失调,包括情绪等心理反应参与。
在国际上,和不良建筑综合症类似的术语还有:建筑物相关病(building-related illness,BRI)、密闭建筑物综合症(tight-related syndrome,TRS)、办公室病(office illness)等等。他们常常在不同的文献中表达同一概念。
WHO于1982年首次解释:“SBS为在非工业区主诉具有急性非特异症候群(眼、鼻和咽刺激症、头疼、疲劳、全身不适)的建筑物室内活动者的频数增加的情况。这些症状在离开该建筑物之后能得到改善”
1989年WHO又提出新的定义:“SBS为一种对室内环境的反应,大多数室内活动者的反应不能归因于某一明确的因素,例如对已知污染物或不良通风系统的过渡暴露。这种症候群被假定为由若干暴露因素的多因素互相作用所引起,并涉及不同的反应机理”。
1991年欧洲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健康影响联合行动组织又重新划分了定义。
●SBS:专指由受到影响的工作人员所主诉报告的,在工作期间所发生的非特异症状,包括黏膜和眼刺激症、咳嗽、胸闷、疲劳、头痛和不适。
●BRI:专指特异性因素已经得到鉴定,具有一致的临床表现。这些特异的因素包括过敏原、感染原、特异的空气污染物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气温和相对湿度)
●TRI:专指在新的、密闭的办公楼中发生的原因不明的症候群。
但上述欧洲室内空气质量及其健康影响联合行动组织的划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一方面众多的研究者仍然采用WHO1982年发表的定义,另一方面有关专家呼吁出台“更好的SBS的定义”。
发病机制
尽管SBS的发病涉及不同的反应机理,因而很复杂。然而有关SBS发病机理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入。SBS发病主要涉及到:刺激症状、过敏症状和全身症状。
比较著名的有W.S.Cain学说和G.D.Nielsen学说。这里仅对G.D.Nielsen等的学说简介如下:在眼、鼻、咽部和上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大量的三叉神经的无髓鞘Aδ纤维。在无髓鞘C纤维和薄髓鞘Aδ纤维膜中镶嵌有感觉性刺激受体(Sensory Irritant Receptors,SIR)和阳离子/钙通道(Cation/Ca2+ Channel)的蛋白复合体。VOC和甲醛等能够通过物理性吸附和/或化学反应的方式激活SIR,从而打开阳离子/钙通道,然后引起钙内流。细胞内钙的积累又可以导致神经细胞在局部和中枢的纤维末梢内P物质(Substance P,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颗粒的脱颗粒。当SP和CGRP脱颗粒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时,即可产生刺激感觉和全身症状,当发生在眼、鼻、咽部和上呼吸道黏膜,则会发生局部炎症等反应。
参与这个过程的因素还有:VOC和甲醛等在上呼吸道的代谢(—);质子供体的调制作用(+);SP和CGRP在上呼吸道的代谢(—);SP和CGRP代谢的抑制(+);SP受体的拮抗剂(—)和激活剂(+)等等。
影响不良建筑综合症的因素
物理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通风、人工光照、噪声振动、离子、颗粒物、纤维
化学因素
环境吸烟、甲醛、VOC、生物杀虫剂、嗅味物质、其他无机化学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
生物因素
霉菌、皮屑、细菌、螨虫
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忧郁、压抑、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