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对优势论
(一)人物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按绝对优势分工的利益
增加了产量
增加了消费
节约了劳动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
二、比较优势论
(一)简介
1817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的基本概念
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三)主要观点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必定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少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如果一国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用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进口劣势程度较大的产品,同样能从交换中获得利益。同理,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优势程度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程度较小的产品,从而可从交换中获利。
出口:相对优势产品
进口:相对劣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