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国自古以来,一贯是“圈子社会”和圈子经济、熟人经济,那么中国各种总裁班的出现也是中国企业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走出孤立创业状态而实现社会化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方式,为企业之间交流、融合、合作、互相促进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一贯是圈子社交,一个人似乎一定要进入一个或多个圈子。在中国诸如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各种圈子,似乎人生总是不能避免的社会实情。也难怪,人在世上,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的一员,怎么能有逃脱社会关系网络而孤立存在的社会节点那?那就只可能是野人。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存在五种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1、生理上的需要;2、安全上的需要;3、感情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往往都是这样,在人一生发展的起初阶段,都往往是自己踏下身子埋头苦干的而独立前行的。那么企业家、企业主群体也是一样,中国当前很多企业家基本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实现了“生理”的需要---就是活着、企业有命而活着,那么,在活着的基础上,企业家群体向往“安全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就是找到自己安全、放心的环境,进而发展朋友表达自己的情感,互相之间沟通喜怒哀乐。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创业初期的企业主和企业家是忙碌的、孤独的,忙碌使他们无暇外出学习的;而孤独前行似乎一般是企业家、企业主的生活方式---他们甚至亲人、朋友都不一定支持自己的事业,而是自己报定艰苦创业甚至独立支撑的决心而终于有了立足之地,那么他们的孤独往往不被企业的员工所知道(他们也不想自己员工知道自己那么多,或者怕影响士气、或者怕表现出对员工的厚此薄彼的不公平,或者怕员工知道自己的渺小处,或者怕员工因为直接与企业利益关联的一些问题而不能给出正确的、客观的、超越利益关系的答案),于是到一定程度,企业具有一定的交际费用和社会开支、培训费用和闲暇时间时,他们就想进各种总裁班、MBA班、硕士班、博士班、EMBA班等,而希望在这个各种总裁班里面遇到可以指点自己的老师、客观建言而猩猩相惜的朋友,这些是构建企业发展乃至项目决策、决定企业前途命运大事的“客观外脑”班子,而且因为同学关系、一种超越利益格局的外部朋友关系,往往能对企业主、企业家起到客观、公正的作用。
至于同学之间互相的生意往来和投资合作,则是圈子文化建立之后自然而然、不言自明的事情。试问,有优秀项目时间,几个同学一商量,每个人兑出一些钱,不也是联合共荣、快速成局面的很好办法吗?没有什么值得小怪的。
从这一个角度,通过各种总裁班、同学交流而在长期共同学习、交流中拓展自己的人脉,构建对企业发展有帮扶作用而互相支持、彼此促进的“关系网”和圈子,也是中国企业家乐意参加各种总裁班、MBA班、硕士班、博士班、EMBA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总裁班教育培训行业正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具有众多企业家、企业主素质提升需要、圈子文化建设需要而在中国风起云涌而百花齐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