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学习理论
(一)鲁布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认知学习观
(1)认为的本质不是被动形成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的过程。
认知结构:指一个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感知和概括的模式,又称编码系统、内部模式等,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他们强调两个方面的作用:
A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B学习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关系。认为有逻辑结构的材料,和有机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于是在有机体的头脑中获得了意义。
(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关系。
意义学习条件:
①首先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
(一)观察学习的对象
①活的榜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②符号榜样。指通过语言或影视图像而呈现的榜样。
理想的榜样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榜样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②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③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
④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
为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⑤榜样的行为要感人,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 即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3.运动再现过程
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发出正确的反应。
4.动机过程
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①他人对示范行为(示范者)的评价。②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能力的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