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典素材: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4、优秀素材:伟大的人格
“世纪老人”巴金逝世后,我怀着敬仰的心情重新阅读了他的晚年力作《随想录》,再一次被他的勇于自我反省、自我忏悔的伟大人格所感染。具有这种“世纪良知”的人虽说是凤毛麟角,但也绝非仅有。这里,我想介绍三位文化老人———
散文家刘白羽生前曾为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而深深不安和惭愧,以至于公开谢罪。事情缘于《长城》2001年第一期的一篇6万字的散文《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篇徐光耀倾心创作的回忆录,以“反右”为背景,记述了被打成军内“右派”,直至送往保定农场改造的全过程。刊出后,年登八秩的刘白羽于3月29日写信给徐,认为这篇文章“字字血泪,正义之言鞭挞着我的心灵”,并深深自责,“你在那历程中所承受的痛苦都是我的罪孽所致,我羞惭,我恸心,我无颜求你原谅”,为此他表示:“我只有在远处向你深深的谢罪、谢罪。”
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得知“绿原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他在《绿原的诗》一文中除了表示祝贺和致敬之外,还心情沉重地写下了这段文字:“首先我想为我在1955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首配合反胡风运动的政治讽刺诗《就在同一个时间》(诗中对绿原先生和众多所谓胡风分子做了诬蔑伤害),再一次向绿原与别的已故和健在的受害者,表示由衷的道歉。”
鲁迅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陈鸣树在上世纪末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公开对青年时代的那几篇“紧跟”文章表示忏悔:“我不能不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些文章至今想来还十分内疚和汗颜,对为我涉及的前贤与时贤表示深深的歉意。”在“陈鸣树学术活动50周年”庆典上,他执意要在主题报告上加上一段青年时代的“误读”鲁迅的文字,以示忏悔。
面对历史,尤其是面对自己不甚光彩的历史,能够公然地不加任何掩饰、任何推诿地示众,对自己的过失、过错行为主动负责,并对受害者(主要是名誉上的受诬)深表歉意,这是需要人格勇气的。仅从这一点上来说,上述三位文化老人同巴老一样,不愧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即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日臻成熟的知识分子。Www.KaO8.CC
固然,任何历史的错误都是有特定的时代因素。但作为一个亲历亲为者,无论如何都必须对历史负责,不能用时代因素和体制因素来做挡箭牌,更不能以学识、思想的限制来开脱自己当年的过失、过错。
揭开自己身上最痛苦的疮疤,把内心最隐秘的东西(有的甚至受害的当事人根本就不知道)坦然公示,无情地拷问自我的灵魂,这是三位文化老人忏悔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自觉反省,不文过饰非,一个人才能少犯错误,才能不断走向自强和成熟。而这种勇敢精神的熔铸,是需要科学理性的支撑,需要坦荡无私的胸襟和自重自爱的基石。人们往往碍于“面子”而羞于忏悔,使人格成熟放慢了“脚步”。不是吗?《南方周末》曾开辟“新忏悔录”专栏,刊登过几次参与打砸抢迫害老师的学生的反思与谢罪书,后来此栏目“夭折”,这恐怕是乏于后继而断于稿荒吧!
《论语》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那段历史,国人一不要遗忘,二不要回避,在审视历史原因的同时,也拷问一下自我灵魂。唯其如此,巴老的“十年一梦不再重来”才不会仅仅是一种善良的企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