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2.B
【解析】低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
3.B
【解析】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4.A
【解析】略。
5.D
【解析】略。
6.A
【解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7.D
【解析】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8.C
【解析】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9.B
【解析】学龄期儿童是心身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是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10.C
【解析】略。
11.D
【解析】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2.C
【解析】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13.B
【解析】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14.D
【解析】是非题和选择题都有猜测的可能,而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
15.C
【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进行的,而用绳子打结不需进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问题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解析】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ABC
【解析】A属于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B、C属于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3.ACD
【解析】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4.ABC
【解析】运动技能属于操作技能。
5.ABCD
【解析】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6.CD
【解析】双向图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
7.ABCDE
【解析】略。
8.ABC
【解析】略。
9.ABCE
【解析】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四个阶段。
10.ACD
【解析】二者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三、填空题
1.学习准备2.先天禀赋 后天环境3.反应时间 精确性4.苛勒 顿悟
5.教学程序6.外界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主体因素7.能力与品德转化
8.认识与体验9.规范要求10.模仿
四、名词解释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3.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4.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以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
(3)提供恰当的反馈。
2.【答案要点】
(1)形成程序性知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3.【答案要点】
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答案要点】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群体凝聚力。
(1)要全面、及时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要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论,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自豪,形成归属感。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念的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2)特殊儿童主要有以下四类:①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②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美国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种类型: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和严重的智力落后。③学习困难学生: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④聋、哑、盲儿童:他们的特殊性主要在社会交往障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