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论文: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 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1975年在陕西歧山还发现了西周后期的四件金文器,有一件铸有两个奴隶主打官司判决词的“朕”(音镇)、“匜”(音仪),记载下了西周的司法公文。四、简册公文,简牍指竹、木片,集一束简牍用麻绳、丝绳或牛皮筋联串起来叫“简编成册”,可以记载较多的信息。孔子读《易经》曾“韦编三绝”,以及近年来发掘的《云梦秦简》等,均说明从春秋至秦汉都曾用简册以记载大量文字信息,在纸张未普遍流行前,简册是公文记述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五、缣帛公文,即丝织品公文,春秋战国时已有,秦汉时更大量使用,这时的公文已经是用笔书写,并能舒卷,保存及传递都较方便,逐步取代了简册,据《文献通考》记,东汉末董卓破洛阳,曾放纵部下大肆抢掠宫中缣帛公文档案,作成帷帐包囊使用,可见其数量之丰。六、石刻公文,已知最早的石鼓文,据郭沫若考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唐人称“文王之鼓”,分列在十个鼓形石墩上,举世闻名。秦始皇很喜欢到处“立石刻,颂秦德”。朱元璋也把一些制度、规定刻于石上。石刻比较笨重,不利传递,但保存较久,多用于“周知性”公文,后逐步向墓碑方面发展了。七、纸质公文,据考古发掘,我国在西汉末已能造纸,新疆及西安灞桥均曾发掘出汉纸,但当时还不普遍,及东晋末太尉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公文就都用纸书写了。纸质公文的出现,是一大进步,纸既方便、低廉,又可写较长文章,还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制度。到印刷术普及后,就更加显示了它的优点,从而延传至今。八、未来公文,包括图片、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使用电脑计算、记载、书写、传递、保存的公文,这个时代正在到来,将会带来公文制度的重大变革。但今天还难以总结,故统称之为未来公文。
古代公文数量浩繁,究竟有多少篇章,无从统计,宋人编撰的《文苑英华》,篇帙达千卷之多。上自肖梁,下迄晚唐五代,选了2200人作品近两万篇,其中除诗赋外,公文为主要部分,选入了不少制诰、策问、判、表、牍、状、疏、露布(即布告)、移文、启、檄、议颂、铭、箴等公文或公务应用文。清人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统计到六朝止,共统计了三千四百九十七个作家写的七百四十六卷文章,其中约二分之一以上是应用文;应用文不全等于公文,但大部分是公文或接近公文的“准公文”。到了明清以来,由于时代较近,典籍保存较多,各种中枢及地方档案汗牛充栋,许多档案存放库中,几乎没有人翻阅过,可见古代公文卷帙浩繁,远超过文学作品若干倍。
古代公文的种类、文体,由于历朝体制不同,变化频繁,难以简要地准确概述。大体上周王朝时国家机关较前强化,典章制度也较完备,出现了“典”、“漠”、“誓”、“命”、“训”、“诰”等下行文。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反映时代变革与各国兼并斗争的一些新文种,如“檄移”、“盟书”等。秦汉时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巩固,对公文名称、种类、用途、体式、行文手续均有严格规定,下行文主要有“制书”、“诏书”、“策书”、“戒书”等;上行文主要有“章”、“表”、“奏”、“议”等。刘勰《文心雕龙》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实际上“章”多为没有多大价值的公式化文章,“表”与“奏”的用途极广,“下言于上曰表”,凡臣下向皇帝陈述事情,诸如论陈、劝请、进献、推荐、庆贺、慰安、讼理、弹劾,几乎都可用。“表”与“奏”实际用途难以区分。“议”则是规划政治,陈述不同意见时用,逐渐向政论文的方向发展。
此后历代还有“启”、“笺”、“牒”、“符”、“贴”、“咨”、“呈”等等上行文,反映了地方机构日益庞大,上行文的应用频率大大超过了下行文。至于专用的财经文书,从战国时期的“木券”到明代的“赋役黄册”,清代的“会计册”,以及专用的政法、军事、外交公文,品种越来越多。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开始承认了电报文书。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传单”等,也属于古代公文中的特殊分支。
公文从本质上讲,并不是文学作品,优秀的公文名篇,诸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唐初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等,固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卓越的艺术特色。但它们毕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写出的实用时文。从公文角度去检验这些文章的优劣,主要应根据它们所达到的最后实践效果,而不仅在于主题意义是否正确,谋篇布局是否谨严,辞章文采是否华丽。一篇公文“文”与“道”再好,却不能实现它的政治目的,达到一定的公文意图,像胡诠《戊午上高宗封事》或岳飞《南京上高宗书》那样落得悲剧的下场,恐怕是不足为秘书写公文时效法的。当然,历史情况是复杂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就事论文,一篇公文的正反作用都还决定于若干社会政治因素,文章价值不能完全看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也不必把一纸公文的作用估计过高。所谓“一言兴邦”或“半部论语治天下”,正与一部电影可以卖国,几篇杂文可以复辟一样,都是唯心主义的无稽之谈。这里主要是借以说明,研究公文首先要从公文的角度去研究,而不能仅从文学角度去研究罢了。刘勰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说过:“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而不篡者,乃各有故事而在职司也。”像刘勰的《文心雕龙》,实际上已选入了大量公文,也论及了公文的写作要求,然而他却说公文乃“艺文之末途,政事之首要”,不大愿意从政治角度去研究公文,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因为公文学乃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的入口,正如马克思讲过的,实际上也是“地狱的入口”,岂止“末途”,实为“险途”,你去赞扬魏征的谏疏,势必要剥掉一点唐太宗的灵光圈,尽管还是肯定了唐太宗,却是朱元璋以至雍正、康熙皇帝都不大喜欢的,又哪有研究几篇小品飘洒自如,悠悠自在。
至于公文写作,既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或者说有其自身的特定写作要求和理论体系。首先,公文是公对公的官文书,它与其他文体不同,不是作家个人自由创作的产物。即便某些公文署了作者个人的姓名,或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风格,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然而它仍然是官文书,它首先是下级对上级的上行文,它谈论的是国家公事,诸葛亮不能超越自己的地位身份与职责权限去写《出师表》,也不能违背蜀汉的基本政治纲领去乱提建议、发表政治主张,否则哪怕是诸葛亮,也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是与一般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大不相同的。其次,公文的实质是一种工具,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目的而对客体施加影响的手段。公文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下行文主要是靠发文机关的权力,因而常带有强制性。即所谓令出如山,令行禁止。汉武帝颁发《求茂材异等诏》,你下级赞不赞成都得执行,充其量阳奉阴违,而不能公开反对。但也不能单纯以势压人,搞瞎指挥,那并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所以,也有一套写作学问。古代的上行文则由于所企图施加影响的客体对象是上级,甚至是封建暴君或昏君,这就复杂难写得多,魏征如何进谏于唐太宗,林则徐如何说服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以及李斯如何谏逐客,李密如何辞官不就,写法是各自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学问。而这些学问,主要地并不在于写作技巧,而属于一种"文外"的功夫。这种文外功夫,大致包括形势分析、对象心理分析、利害策略分析与文章内容的可行性分析等四个方面,说到底就是要紧紧围绕行文的目的意图,讲究政策性和有针对性,使之"可行",才有利于达到目的。在这里,政策性与针对性是比思想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公文与其他文体大不相同之点。第三,前已述及,检验公文写得好不好的标准,主要应看它的实践效果。亦即它是否达到了制订、起草时的创作意图,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实际影响。而且这种效果的时效性很强,凡是短期内达不到目的意图,不起作用的公文,应当认为是失败之作,这也是与其他文章不同的(当然,"实际效果"不是简单地指公文所提出的政策措施都能实现,如骆宾王不管怎样写檄文,也不可能推翻武则天,但它的檄文能煽动民心并使武则天看后震动,也属于达到了檄文的效果。)同样,"短期"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要完全等同于“立竿见影”。相对而言,其他文章的目的性不一定很明确具体,时效性不一定很强。《红楼梦》可以在若千年后引起重视,而且有的把它当成***,有的研究它的佛学、服装、月饼,而公文则不能写得这样模糊、含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时机一错过,就只能进档案库变成“文物”了。
如上所述,政策策略性、针对可行性、时效性这三性再加上思想性与艺术性,或统称为“五性”。构成了公文写作学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写好公文(当然,这不是指一般事务性短小公文),就必须把这五个方面当作一个有机“系统”去研究,而不能仅仅说什么“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只强调文章形式与文人写作个性,或像肖统所说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那样,只讲构思、讲文笔,就能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明确了上述公文写作的特殊个性,有助于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探讨古代公文在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的特色,下面仅就四点作一简述。
第一,公文的政策性与针对性
古代优秀公文,在内容上多体现了强烈的政策策略思想,在写作上有明确的针对性,从而能较好地达到它的创作意图,实现它的政治目的。我们试以林则徐《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分析。在这篇著名的奏稿中,林则徐是怎样向道光皇帝陈述自己禁烟的视点主张的呢?他着重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奏稿的核心部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两句话,点出了清王朝如再不禁烟,将会出现的“军队瓦解,财源枯竭”两大问题,而这两点恰好是涉及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正由于击中了要害,道光皇帝不能不多次召见,反复权衡,最后下了“禁烟”的决心。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对鸦片战争前夕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朝廷内部禁烟与弛禁两派政略的反复探讨,对鸦片危害的充分调查研究与对道光皇帝心理的深入剖析。这样的几句话,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又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的角度去讲的,策略思想水平也是很高的。不妨设想,林则徐如果只从道义上、理沦上去阐述鸦片之危害,或仅从人民群众受烟毒摧残的角度去提出倡议,哪怕存屈原贾谊之才,文童写得再好,也只能落得屈贾遭遇,不见得有这几句话顶事。这种公文的构思与写法,在现代公文中其实是常用的。我们说:如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难以巩固,而且还可能倒退……;如不制止不正之风,就可能……等等,不都是同一思路、写法吗。 来源:读书人-秘书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