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秘书资格 > 辅导资料 >

学术论文:中国公文的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初探

2010-09-03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

读书人职业资格频道 职业资格考试专业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zige/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
  目前研究公文(或以公务应用文为主导的应用文②,以下行文中只出现“公文”,省略“应用文”亦或只提其一)的历史分期的著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
  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汉至清朝末叶)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被人民革命推翻为止);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③
  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秦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宋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元明清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含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④
  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⑤
  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母项).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种概念(子项),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上述三种分期方法采取了两个以上的标准,同时前后又没有坚持同一性,因而造成了“分”的逻辑混乱。
  笔者认为,公文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因此研究中国公文的历史分期,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历史分类。
  中国社会同世界各国一样,有它共同的发展规律,既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进入到有阶级的阶级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公文,自夏商产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公文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各个阶段的社会和社会阶段的各个时期的统治者、管理者、领导者服务,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奴隶社会公文时期,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即从夏代开始,经商(殷)、西周、春秋,共经历近1600年。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初的甲骨公文及金文公文,最早的公文典籍《尚书》出现在这个时期。
  (二)封建社会公文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2300多年。封建公文发端于战国,到秦汉正式确立,以后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文时期,从1840年至1949年,共经历100多年。在此期间,一方面随清王朝的继续存在到瓦解,封建公文由稳定走向没落,另一方面随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变化,资产阶级公文从开始形成,发展直至衰落。在这个期间的后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公文.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党机关和革命根据地政权所形成的公文。
  (四)社会主义社会公文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在新民主主义公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公文系统.应当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文系统仅限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公文本着“一国两制”原则并行于世,不在内地公文系统之列。
  按通常的历史分期,我们可以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公文称为古代公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文称为近代公文;社会主义时期的公文称为现代公文。
  有同志会问,按照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划分公文的历史发展是否“政治味太浓”?不会,因为这是客观事实。由于公文的行文主体是法定作者,它是为了满足法定作者需要的工具,是从属于法定作者及其社会管理活动要求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定作者及其社会管理活动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而任何阶级的利益又通过政治集中体现出来。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公文不是一般的社会管理的工具,而是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管理工具。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政治思想观点,制约着公文的内容,公文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并为政治服务。这就是说,公文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具有政治的从属性。无论是古代、近代或现代公文,这种政治上的从属性是很明显的。总的看,封建社会公文主要是反映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封建官吏、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公文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治国方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文则反映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当然,我们讲公文具有政治从属性,并不是指每个文件都要讲阶级的政治的大道理,也不是对每个文件都要贴上政治性的标签。社会管理活动是纷繁复杂的,除了政治性的管理活动外,还有非政治性的管理活动,如公共秩序的管理,日常事务的商洽和联系,本单位需告知社会的诸如地址搬迁、变更电话等事项,都是非政治性活动。以公文作工具进行这些公务活动,不应勉强赋予这类公文以政治性。我们讲公文具有政治从属性,是从总体上或者基本方面来讲的。
  由此可见,按照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划分公文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说得通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比如可以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古代、近代、现代)或以公文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分期,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坚持标准的同一性和一贯性。
  二、公文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有学者认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公文改革的根本动力。历史上,每个王朝、每个政权在建立之初,为了理顺政权机构内部各组织间的关系,为了发展生产、稳定政权,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就必然对公文这一管理工具作些改革调整。”⑥即随着政权的更替,统治者实施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公文改革的根本动力。这种说法有相当道理,但如果从公文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长河看,将社会管理视为公文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是值得商榷的。
  社会管理,包括决策、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都是属于国家的意志、统治者的意志.这是属于精神的东西,它确实是公文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充分肯定“精神动力”的,但它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要进一步弄清“动力的动力是什么”。恩格斯说得好:“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⑦
  那么隐藏在社会管理需要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生产力,两者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组织与机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即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和学说),并要它为自己服务,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它们是对立的统一,在矛盾中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⑧社会管理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社会管理的需要推动公文的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所引起的。所以公文变革的“动力的动力”不是社会管理的需要,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就不难看出,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公文的变革和发展,从公文内容到形式、从公文的组织机构到制度、从公文文种到格式、从语体风格到时代文风,其根本动力都是植根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的演变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观念里。
  三、公文演进的一般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文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国家政权的更替而变革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公文也相应地发生变革。从历代公文的内容看,经历了为剥削阶级服务到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变革过程。社会主义运动和过去一切社会运动的根本区别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自觉的独立的运动。”⑨据此,可以认为,制发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区别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公文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公文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4000多年,其间无论统治者发生多少次更替,公文的主要内容也呈现出千差万别,但公文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的社会职能是没有改变的。只有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建立自己的文书工作之日起,公文内容才发生质的变化,转到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文内容从局部质变量变的阶段,发展到全面质变阶段的飞跃。在利益主体已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文为载体制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的方针政策时,对各方面的利益要统筹兼顾,但我们决策的着眼点必须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绝大多数的人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党建国的根本宗旨提出的要求。
  公文内容的变革推进了公文形式的革新。公文形式即公文体式,包括公文文种、公文格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从公文体式变革的历史演变趋势看,最突出的是从封建等级森严到打破以至根除封建等级制。先秦以前的公文体式体现等级、尊卑观念尚不明显。秦统一六国后,严格规定了封建皇帝颁下和大臣上呈的各种公文的名称、使用范围和格式,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和封建政治等级。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不仅保留了秦制,而且越来越等级化,君臣两级的公文无论是文种、格式、称谓、用语、载体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还按封建等级划分。各有自己的专用文种,不能混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文种繁多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革除了封建公文中那些体现皇权不可侵犯和等级森严的体式,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新体式。这种体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雇佣劳动者把劳动力自由出卖给资本家,以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使用雇佣劳动为其生产剩余价值为基础的。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公文变革的成果遭到了北洋军阀直至国民党政府的践踏,他们虽然没有完全复辟封建公文,但公文体式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封建余毒。只有新中国建立后创立的社会主义公文才完成了革除封建等级制的任务,代之以社会平等、便利公务和服务民众的原则。来源:读书人-秘书资格考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