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导读】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按照教材内容掌握即可。"庆历新政"要注意与王安石变法进行比较。对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的内容及其影响要很好掌握。并按哪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哪些损害了地主的利益、哪些可直接或间接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试题举例】(2008·四川卷)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A项是防止高利贷剥削,故不选。B项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不选。C项是保证生产时间,与题干不符,不选。D项是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国家收入,故选D。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导读】要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贡献,并正确分析宋与辽、西夏的和战。重点掌握阿保机的贡献和"蕃汉分治"政策。要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要重点掌握元昊的贡献,并与阿保机进行比较,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2)宋辽的和战
(3)西夏的建立
(4)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导读】此考点命题不多,但一些重要人物(阿骨打)、制度(猛安谋克制度)、事件(绍兴和议)要认真复习。
(1)金的建立
(2)辽和北宋的灭亡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导读】高考对"蒙古的兴起"几乎没有命过试题,命题的重点在行省制度和元朝对西藏的管理。重点掌握成吉思汗的贡献。对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可不作重点,但对此知识点的复习要注意:①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②从地理空间掌握元朝的疆域;③元朝定都北京意味着中国政治重心已完成北移。对民族融合的表现要重点掌握,特别要注意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行省制度是复习的重点。
(1)蒙古的兴起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试题举例】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思藏都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朝的宣政院,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设立的管辖新疆的机构,排除A。其他各项都和管理西藏事务有关,B设立于元朝,C设立于清朝,D设立于明朝,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最早"的是B。
(5)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导读】近年高考对此考点的命题力度较大,无论是科技,还是理学和文学,都出现过题目。掌握"理学"概念,从哲学和阶级本质的角度分析朱熹的观点。注意商品经济发展对宋元文学的影响。对元曲略作了解。从近年来看,史学部分的考查不多,不过要特别加以重视。
(1)科学技术
【试题举例】(2008·重庆卷)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作工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2)理学和史学
(3)文学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导读】此考点命题率较高,是复习的重点。明朝建立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进行比较。对《大明律》的内容(包括小字阅读内容)要认真复习。要分析此知识点反映出的时代特征。要对科举制的发展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对北京城的布局要重点掌握。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3)八股取士
(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导读】对明末农民战争的史实略作了解,重点掌握"口号"的内容及其意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2)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不高,在复习时重点掌握两个人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三个概念: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文字狱。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试题举例】(2008·天津卷)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解答这方面试题需要正确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概念。本题反映的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变革,不涉及地方问题,故选项B不正确,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制度没有涉及监察权力,故选项C不正确,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不断变化,使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并不是针对农民,所以选项D不正确,选项A正确。
(4)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导读】此考点命题的重点在农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赋税制度的调整和一些重要城市还是要认真掌握。通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对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变化进行专题总结,找出其发展规律和历史作用。手工业,近年高考虽然对此知识点没有进行命题,但在学习时还是要很好掌握,并与唐朝手工业进行比较。除了掌握明清商业的情况外,还要与唐朝的商业进行比较。要结合本考点的知识点分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重点掌握缓慢发展的原因。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试题举例】(2008·北京卷)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综合分析能力。切合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以明清白银流通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对这段相关历史的记忆和分析,此题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的选项逐个分析起来较为困难,但是如果能够准确记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势必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其中B项"地丁银"的作用是分出人头税,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鸦片战争前,中国外贸出超地位不会造成白银外流,只有贸易逆差才会造成白银外流,并且当时中国白银外流主要是因为英国等国的鸦片走私从而扭转贸易逆差的结果;D项到清朝结束为止,其中因为鸦片战争之后,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价大幅上涨,与铜钱兑换比例也相应大幅增加。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5)资本主义萌芽
(6)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相当高,在学习时要高度重视。建议:①通过西北、西南、东南等方向,对本考点史实进行归纳,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②归纳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史实;③对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分类整理。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3)改土归流
(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导读】此考点的高考命题重点在郑和下西洋。要把握明清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4)郑成功收复台湾
(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7.明清时期的文化
【导读】此考点的命题率较高,其重点为科学技术,在学习时要认真掌握。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要认真掌握,要注意与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1)科学技术
(3)进步的思想家
(4)明清小说
(5)类书、丛书的编纂
(6)西学东渐
【试题举例】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解答时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出答案。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缺乏广泛的阶级基础,由此排除B、C、D。文艺复兴时期培根和布鲁诺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选A。
Ⅲ.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题型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题型。
4.内容比例
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
5.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6.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