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浸提与纯化(一)
本章历年考题大约在2~4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各种浸提方法、精制方法的特点等。★★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浸提
一、浸提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一)浸提的基本原理
1.溶剂的浸润与渗透阶段
2.成分的解吸与溶解阶段
3.浸出成分的扩散阶段 浓度差是渗透或扩散的推动力。
生产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最大的浓度梯度。加强搅拌、更换新溶剂和动态提取,都可使浸出溶剂或衡浸出液随时置换药材周围的浓浸出液,使浸提继续进行。
(二)影响浸提的因素
1.药材粒度
2.药材成分
3.药材浸润
4.浸提温度
5.浸提时间
6.浓度梯度
7.溶剂用量
8.溶剂ph
9.浸提压力
10.新技术应用
二、常用的浸提溶剂与辅助剂
常考题型为a、b型题。
(一)常用的浸提溶剂
1.水
2.乙醇 溶解性能界于极性与非极性之间;90%乙醇适于浸提挥发油、树脂、叶绿素等;70%~90%乙醇适于浸提香豆素、内酯、一些苷元等;50%~70乙醇适于浸提生物碱、苷类等;50%以下的乙醇也可浸提一些极性较大的黄酮类、生物碱及其盐类、苷类等;乙醇含量达40%时,能延缓许多药物,如酯类、苷类等成分的水解,增加制剂的稳定性;乙醇含量达20%以上时具有防腐作用。
3.其他溶剂 丙酮常用于新鲜动物药材的脱脂或脱水。
(二)浸提辅助剂
1.酸 浸提溶剂中加酸的目的是使碱成盐,促进生物碱的浸出,可以使用酸水,也可使用酸醇。
2.碱 浸提溶剂中加碱的目的是增加偏酸性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为防止有效成分酶解或水解破坏,浸提时加碳酸钙或饱和石灰水,用来抑制酶活性及中和有机酸酸性。
三、常用的浸提方法与设备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一)煎煮法
应用: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
特点:经济,浸提成分谱广,还可杀酶保苷,杀死微生物。但浸出杂质较多,给精制事业来不利,且煎出液易霉败变质。
一般水煎提过程是:①加料;②浸泡;③加热;④循环;⑤放液;⑥出渣。
球形煎者罐(蒸球),多用于阿胶生产中驴皮等的煎煮。
★★(二)浸渍法
应用:适用于粘性药材、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价格低廉的芳香性药材的浸提。不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的制剂。
特点:浸渍法简单易行,制剂澄明度好;因溶剂呈静止状态,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即使采用重浸渍法,加强搅拌,或促进溶剂循环,只能提高浸出效果,也不能直接制得高浓度的制剂。所需时间长,一般不宜用水作溶剂,通常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或白酒,故浸渍过程中应密闭。按提取温度和浸渍次数可分为:
1.冷浸渍法
2.热浸渍法
3.重浸渍法
★★(三)渗漉法
应用:适用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制剂;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药材的提取。但对新鲜的及易膨胀的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不宜选用(与浸渍法正相反)。
特点:渗漉法属于动态浸出,有效成分浸出完全,不经滤过处理可直接收集渗漉液。常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或白酒。
单渗漉法操作:①粉碎;②润湿;③装筒;④排气;⑤浸渍;⑥渗漉
★★(四)回流法
特点:回流提取法较渗漉法省时,且提取成分谱较宽,但提取液澄明度较差。不适用于受热易破坏的药材成分浸出。
1.回流提取法
2.回流冷浸法。
(五)逆流浸出法
1.罐组逆流浸出法
2.连续逆流浸出法
★★(六)水蒸气蒸馏法
基本原理:道尔顿定律。水蒸气蒸馏适于蒸馏高沸点的物质(挥发油的沸点多为150~300℃)。
1.水中蒸馏(共水蒸馏)
2.水上蒸馏
3.通水蒸气蒸馏
★★(七)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在超临界状态下,流体兼有气液两相双重特点,既具有类似气体低粘度、高扩散系数,又具有接近于液体的高密度和良好的溶解能力。
该法的优点有:①提取速度快效率高。②适于热敏性;③工艺简单。
该法的不足有:①一次性设备投资过大,技术参数软件较少;②适于提取亲脂性、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
般操作过程:①制备超临界流体。②提取。③减压分离。
中药药剂学-表面活性剂与液体药剂(1)
倪 健
第六章历年考题大约在3~6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应用;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液、乳浊液的特点等。
★★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
常考题型为a、c型题。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都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具有“两亲性”。
二、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常考题型为a、b、x型题。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有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等。
特点: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容易被酸破坏,碱土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坏,电解质可使之盐析;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皮肤用制剂。
2.硫酸化物 ①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②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常用的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又名“月桂醇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又名“鲸蜡醇硫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又名“硬脂醇硫酸钠”)等。
特点:乳化性很强,并较肥皂类稳定,主要用作外用软膏剂的乳化剂。
3.磺酸化物 常用的有:①脂肪族磺酸化物,如二辛基玻珀酸磺酸钠(商品名“阿咯索—ot”)、二己基琥珀酸磺酸钠(商品名“阿咯索—18”)等;②烷基芳基磺酸化物,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广泛用作洗涤剂。
★(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本类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阳离子。如氯苄烷铵(洁尔灭)、溴苄烷铵(新洁尔灭)、氯化(溴化)十六烷基吡淀等。
特点:水溶性大,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较稳定,除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外,还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因此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
(三)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本类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从而具有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在一起的特性。
特点:在碱性介质中呈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起泡性好,去污力强;在酸性介质呈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杀菌力很强。
1.天然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是卵磷脂。
2.合成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特点:毒性和溶血作用较小,不解离、不易受电解质和溶液ph的影响,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应用,因而应用广泛,可供外用和内服,部分品种可用于注射剂。
1.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商品名为司盘类(spans)。
本类表面活性剂亲油性较强,常用作w/o型乳剂的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商品为吐温类(tweens)。
由于分子中含有大量亲水性的聚氧乙烯基团,故其亲水性显著增强,成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和增溶剂。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它们的水溶性和乳化性很强,常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如卖泽类表面活性剂。
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商品名为苄泽类。常用的品种有西土马哥(由聚乙二醇与十六醇缩合而成)、平平加o(由15单位氧乙烯与油醇形成的缩合物)及埃莫尔弗o(由20单位氧乙烯与油醇形成的缩合物)等。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常用的有普朗尼克类,如普朗尼克f-68。
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常考题型为a、c型题。
★★(一)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能力的强弱,常用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简称为hlb值)。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值,如增溶剂的hlb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型乳化剂的hlb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值为3~8等。
★(二)胶团和临界胶团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三)起昙和昙点
定义:通常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但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出现混浊或分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清变成混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
原因:由于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与水所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导致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混浊或分层。
表面活性剂的昙点可因盐类或碱性物质的加入而降低。有些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如普朗尼克f-68,极易溶于水,甚至达到沸点时也没有起昙现象。
★(四)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最大,其次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
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一般比较轻微,其中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通常较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更小。
四、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常考题型为x型题。
(一)增溶
(二)乳化
(三)润湿
(四)起泡与消泡
(五)去污
(六)其他 用作中药有效成分的辅助浸提、片剂的辅助崩解或润滑、混悬剂的助分散和助悬以及软膏基质和栓质基质的组成等。
中药药剂学:表面活性剂与液体药剂(2)
倪健
★★第二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增溶
常考题型为b、c、x型题。
★★(一)增溶的原理
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相互吸引、缔合形成胶团。被增溶药物根据其极性大小,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结合,进入胶团的不同部位,而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
1.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
增溶剂的使用方法影响增溶效果。通常宜将增溶剂被增溶药物混合均匀,最好使药物溶解,然后再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2.被增溶药物的性质 被增溶药物的同系物中,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被增溶量通常愈小。
3.溶液的ph及电解质等
ph:溶液的ph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
电解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被增溶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增溶效果。
二、助溶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二种物质的加入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二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机理: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
三、制成盐类
四、应用混合溶剂 有时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各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这种现象称为潜溶性,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第三节 液体药剂
一、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成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真溶液的剂型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酏剂等。
(一)溶液剂
溶液剂的制法有:
1.溶解法
2.稀释法
3.化学反应法
(二)芳香水剂与露剂
★★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而成的芳香水剂又称为露剂或药露。
★★例1:复方碘口服液
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在10%的磺化钾水溶液中可制成5%的水溶液,这是因为碘化钾与碘形成了可溶性络合物而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配制时宜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碘化钾,使成浓溶液,以便碘能较容易地形成络合物而溶解。
★★例2:薄荷水
本品薄荷油含量为0.05%(ml/ml),而实际投油量为含量的4倍,目的是为了使其易于形成饱和溶液,多余的薄荷油被滑石粉吸附除法;②滑石粉为分散剂同时兼有吸附作用;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一)概述
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大小在1~100nm范围的分散相质点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溶液。分散介质大多为水,少数为非水溶液。
1.高分子溶液 又称为亲水胶体,属均相体系,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2.溶胶 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又称为疏液胶体。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二)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水溶液中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可阻碍质点的相互聚集,水化膜的形成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任何能破坏高分子水溶液中分子周围水化膜的开成均会影响其稳定性。①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可破坏水化膜;②大量的电解质可因其强烈的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质点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不定期程称为盐析。
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自发地聚集面沉淀,称为陈化现象。陈化速度受光线、空气、电解质、ph以及絮凝剂等影响,它们使高分子化合物的质点聚集成大粒而产生沉淀,又称絮凝现象。
2.溶胶 溶胶胶粒上形成了厚度大约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层。在荷电胶粒的周围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了电性相反的电层称双电层,又称扩散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电位差,称ε电位。溶胶ε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另外,溶胶质点由于表面所表成的双电层中离子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外形成水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
(1)电解质的作用
(2)高分子的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和酶化作用
(3)溶胶的相互作用
★(三)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
1.高分子溶液制备 加水浸泡溶胀胶溶,必要时加以研磨、搅拌或加热使之溶解即得。
2.溶胶的制备 多采用分散法和凝聚法。
三、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一)概述
混悬液型体药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0.1~100μm范围粒径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制成混悬液的液体药剂,也包括干混悬剂,即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粒末状物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或崩散)成混悬液的液体制剂。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
适宜于制成混液型液体药剂的药物有:①治疗剂量在给定的溶剂体积内不能全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②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为了安全用药,毒性药物不宜制成混悬物。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用时振摇以确保服用剂量的准确。
★(二)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分散相微粒粒径大于胶粒,微粒的布朗运动不显著,易受重力作用而沉降,故属于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另外其微粒仍有较大的界面能,容易聚集,又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影响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物理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2.沉降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
4.温度的影响
★(三)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
1.润湿剂
2.助悬剂 常用的助悬剂: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②高分子助悬剂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四)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
1.分散法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物理凝聚法。
四、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一)含义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制成微粒大多在0.1~100μm之间的液滴,分散在连续相液体中,制成w/o或o / w乳浊液的液体药剂,也称乳剂。
★(二)常用乳化剂
(1)表面活性剂
(2)高分子溶液 常用的有:①阿拉伯胶;②磷脂,包括卵磷脂或大豆磷脂;③西黄著胶。
(3)固体粉末 不溶性的固体粉末被油水两相润湿到一定程度后,聚集在两相间形成保护膜,可防止分散相液滴聚集合并,且固体粉末的乳化作用不受电解质的影响。
(三)乳化剂的选用要求
乳化剂的选用应根据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性质、乳剂的类型及其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1)安全无毒性,刺激性小。
(2)应具有不同类型乳剂所要求的hlb值。
hlb混合乳化剂=(wa·hlba wb·hlbb)/(wa wb)
(四)乳剂的稳定性
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乳剂分层、絮凝、转相、破裂以及酸败等。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乳化剂的性质;②乳化剂的用量;③分散相的浓度;④分散介质的粘度;⑤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⑥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油水相及乳化剂的混合次序以及药物的加入方法影响乳剂的形成及稳定性,乳化器械所产生的机械能在制备过程中转化成乳剂形成所必须的乳化功,且决定了乳滴的大小;⑦微生物的污染等等。
2.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分层
(2)絮凝
(3)转相
(4)破裂
(5)酸败
★(六)乳剂的制备
①乳剂中分散相的体积比应在25%~50%之间;②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合适hlb值的乳化剂或混合乳化剂;③调节乳剂的粘度和流变性;④必要时加入适量抗氧剂、防腐剂。
在乳剂制备过程中,油相、水相及乳化剂混合的次序,药物加入的方法以及操作条件与设备等都影响乳剂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混合次序
①油相加至含乳剂的水相中,又称湿胶法,如用阿拉伯胶作乳化剂乳化脂肪油的比例是油:水:胶=4:2:1,乳化挥发油的比例是油:水:胶=2:2:1;
②水相加至含乳化剂的油相中,又称干胶法,本法油、水、胶的比例与湿胶法类同,配制时,量取油的容器须干燥不沾水,量取水的溶器不得带有油腻;
③油相、水相混合后加至乳化剂中,迅速研磨而形成初乳,再加水稀释,如阿拉伯胶作乳化剂时,其初乳的油、水、胶比例为4:3:1。
五、液体药剂的矫臭、矫味
常考题型为b、x型题。
1.甜味剂
2.芳香剂
3.胶浆剂
六、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口服混悬剂:药物应通过八号筛,且其中混悬物应分散均匀,不应很快下沉,沉降体积比不低于0.90,下沉的混悬物不应结块,经振播仍能分散均匀。标签上应注明“服前摇匀”,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口服混悬剂。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浓缩与干燥
本章历年考题大约在1~3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各种浓缩、干燥方法的特点等。
★★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浓缩
一、浓缩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常考题型为a、c型题。
★(一)浓缩的基本原理
蒸发浓缩可在沸点或低于沸点时进行,又可在减压或常压下进行。为提高蒸发效率,生产上蒸发浓缩均采用沸腾蒸发。
沸腾蒸发浓空的效率常以蒸发器生产强度来衡量。蒸发器生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积上所蒸发的溶剂量。
★(二)影响浓缩的因素
1.传热温度差(△t)的影响 提高加热蒸汽的压力和降低冷凝器中二次蒸汽的压力,都有利于提高传热温度差。
2.总传热系数学(k)的影响 一般地说,增大总传热系数是提高蒸发浓缩效率的主要途径。
由传热原理可知,增大k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各部分的热阻。管内溶液侧的垢层热阻(rs)在许多情况下是影响k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处理易结垢或结晶的物料时,往往很快就在传热面上形成垢层,致使传热速率降低。为了减少垢层热阻,除了要加强搅拌和定期除垢外,还可从设备结构上改进
二、浓缩的方法与设备
常考题型为b、c、x型题。
(一)常压浓缩
被浓缩液体中的有效成分应是耐热的,该法耗时较长,易使成分水解破坏。
★★(二)减压浓缩
优点是:①压力降低,溶液的沸点降低,能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②增大了传热温度差,蒸发效率提高;③能不断地排除溶剂蒸汽,有利于蒸发顺利进行;④沸点降低,可利用低压蒸汽或废气作加热源;⑤密闭容器可回收乙醇等溶剂。但是,溶液沸点下降也使粘度增大,又使总传热系数下降。
1.减压蒸馏器 在减压及较低温度下使药液得到浓缩,同时可将乙醇等溶剂回收。
2.真空浓缩罐 用水流喷射泵抽气减压,适于水提液的浓缩。
3.管式蒸发器
★★(三)薄膜浓缩
特点:①浸提液的浓缩速度快,受热时间短;②不受液体静压和过热影响,成分不易被破坏;③能连续操作,可在常压或减压下进行;④能将溶剂回收重复使用。
1.升膜式蒸发器 适用于蒸发量较大,有热敏性、粘度适中和易产生泡沫的料液。不适用高粘度、有结晶析出或易结垢的粒液。
2.降膜式蒸发器 适于蒸发浓度较高、粘度较大的药液,由于降膜式没有液体静压强作用,沸腾传热系数与温度差无关,即使在较低传热温度差下,传热系数也较大,对热敏性药液的浓缩更有益。
3.刮板式薄膜蒸发器 适于高粘度、易结垢、热敏性药液的蒸发浓缩,但结构复杂,动力消耗大。
4.离心式薄膜蒸发器 适于高热敏性物料蒸发浓缩。
★★(四)多效浓缩
可节省能源,提高蒸发效率。
按药液加入方式的不同把三效蒸发分为四种流程。①顺流加料法。②逆流加料法。③平流加料法。④错流加料法。
注意:①真空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浓缩效率。②浓缩至一定程度时,料液极易产生泡沫,出现跑料。③一效加热器蒸汽压力应保持在设计范围内,若其压力明显升高,可能是收膏时膏料在管壁结垢而影响传热,应打开加热器清除垢层。
第二节 干燥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常考题型为a、c、x型题。
(一)干燥的基本原理
1.湿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湿物料中所含水分性质的不同影响干燥效果。
(1)总水分=平衡水分 自由水分
(2)结合水与非结合水
(3)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 自由水分=全部非结合水 平衡水分
2.干燥速率 干燥速度取决于内部扩散和表面气化速度。
干燥过程分成两阶段,恒速阶段(平行于横轴直线)和降速阶段(斜向下线)。在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与物料湿含量无关。而在降速阶段,干燥速率近似地与物料湿含量成正比。物料湿含量大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恒速阶段,当物料湿含量小于c0时,干燥过程属于降速阶段。
(二)影响干燥的因素 恒速阶段与干燥介质条件和物料表面水分气化速率有关。降速阶段主要与内部扩散(物料特性)有关。
二、干燥的方法与设备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一)常压干燥
1.烘干干燥
干燥时间长,易引起成分的破坏,干燥品较难粉碎。为加快干燥,可加强翻动,及时粉碎板结硬块(颗粒剂可在成品八成干时,先整粒再干燥),并应及时排出湿空气。
2.鼓式干燥 干燥品呈薄片状,易于粉碎,适用于中药浸膏的干燥和膜剂的制备。
3.带式干燥 中药饮片、茶剂常用。
★★(二)减压干燥
特点:干燥的温度低,速度快;减少了物料与空气的接触机会,避免污染或氧化变质;产品呈松脆的海绵状,易于粉碎。适于稠膏(相对密度应达1.35以上,摊于不锈钢盘中)及热敏性或高温下易氧化物料的干燥,但应控制好真空度与加热蒸汽压力,以免物料起泡溢盘,造成浪费与污染。
★★(三)流化干燥
1.沸腾干燥 又称流化床干燥。
主要结构:空气预热器、沸腾干燥室、旋风分离器、细粒捕集室和排风机等。
特点:适于湿粒性物料的干燥;气流阻力较小,物料磨损较轻,热利用率较高;干燥速度快,产品质量好。干燥时不需翻料,且能自动出料,节省劳力,适于大规模生产,但热能消耗大,清扫设备较麻烦。
2.喷雾干燥 此法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一种较好方法。
主要结构:空气加热器、锥形塔身(上部有料液高速离心喷盘,并有热风进口)、旋风分离器、干粉收集器、鼓风机等。
特点:在数秒钟内完成水分的蒸发,获得粉状或颗粒状干燥制品;药液未经长时间浓缩又是瞬间干燥,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产品质量好,为疏松的细颗粒或细粉,溶解性能好,且保持原来的色香味;操作流程管道化,符合gmp要求,是目前中药制药中最佳的干燥技术之一。
★★(四)冷冻干燥 又称升华干燥。
特点:物料在高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干燥,尤适用于热敏性物品的干燥;成品多孔疏松,易于溶解;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但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五)红外干燥
特点:干燥速率快,热效率较高,成品质量好,但电耗过大。其中隧道式红外干燥机,主要用于口服液及注射剂安瓿的干燥。适于热敏性物料干燥,尤适用于中药固体粉末、湿颗粒及水丸等物料的干燥。
(六)微波干燥
特点:干燥时间短,对药物成分破坏少,且兼有杀虫及灭菌作用。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中药药剂学--粉碎与筛析(1)
本章历年考题大约在2~4道题。考试的重点一般在粉碎的目的和原理、各种粉碎方法、粉碎机械的特点和适用的方面、微粉的密度与流动性等。★★重点掌握,★熟悉
第一节 粉碎
一、粉碎的含义与目的
常考题型为x型题。
★★粉碎的目的主要是:①便于制备各种药物制剂;②利于药材中的效成分的浸出;③利于调配、服用和发挥药效;④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促进药物溶解;⑤利于新采集药材的干燥和贮存。
二、粉碎的基本原理
常考题型为a、b型题。
★★物体因分子间内聚力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硬度和性质。因此,粉碎就是借助机械力来部分地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使大块固体物料碎裂成小颗粒或细粉,即将机械能转化成表面能的过程。
★★三、粉碎的方法
常考题型为b、c、x型题。
(一)干法粉碎
系将干燥药材直接粉碎的方法。药材应先采用晒干、阴干、烘干等方法充分干燥(一般应控制水分在5%以下)再进行粉碎。根据药材特性可采用混合粉碎、单独粉碎或特殊处理后的混合粉碎。
1.混合粉碎(共研)
(1)串料(串研)
(2)串油
(3)蒸罐
2.单独粉碎(单研) 贵重细料药、毒性、刺激性药,树脂树胶类
(二)湿法粉碎
1.水飞法
2.加液研磨法
(三)低温粉碎
(四)超微粉碎
四、粉碎机械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1.柴田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
作用特点:主要由甩盘打板进行粉碎,挡板可调节以控制粉碎粒度和速度,也有一定粉碎作用,并经风扇将细粉吹出。
应用特点:粉碎能力大,效率高,细粉率高,粉碎后不需过筛,可得通过七号筛细粉。适用于粉碎较粘软、纤维多及坚硬的各类药料,但油性过多的药料仍不适应。
★2.万能磨粉机
作用特点:转子上的钢齿能围绕室盖上的钢齿旋转,物料被撞击伴以撕裂、研磨而粉碎。细粉借转子的气流而被甩向室壁的环形筛而筛出。
应用特点:适用于粉碎多种结晶性和纤维性药物。但粉碎过程中会发热,故不宜用于粉碎含大量挥发性成分及粘性或遇热发粘的药料。
3.球磨机
作用特点:药物借助圆球下落产生的撞击作用和圆球与罐壁及球与球之间的研磨作用而被粉碎。应用时采用临界转速的75%为宜。
应用特点:结晶性药物、易熔化的树脂、树胶、非纤维性的脆性药物、毒性药、细料药、挥发性药、刺激性药、难溶性药物的水飞、无菌粉碎混合
★4.羚羊角粉碎机 主要用于羚羊角等角质类药物的粉碎。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粉碎与筛析(2)
第二节 筛析
一、筛析的含义与目的
常考题型为x型题。
过筛的目的:
1.将粉碎好的颗粒或粉末分成不同等级,供制备各种剂型的需要;
2.对混合物料粉末起混合作用,从而保证组成的均一性。
二、药筛和药粉的分等
常考题型为a、c型题。
★药筛有冲眼筛、编制筛。现行中国药典所用标准药筛,选用国家标准r40/3系列。
最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3)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4)极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三、过筛的离析的机械
常考题型为c型题。
1.手摇筛 适用于毒性、刺激性或质轻的药粉,可避免细粉飞扬,但只能小量生产。
★2.振动筛粉机(筛箱) 适用于筛析无粘性的植物药、化学药物、毒性、刺激性及易风化或潮解的药物粉末。
3.悬挂式偏重筛粉机 适用于矿物药、化学药品或无显著粘性的药粉过筛。
4.电磁簸动筛粉机 采用较高频率(高达每秒200次以上)和较小幅度(其振动幅度在3mm以内),使药筛产生快速的簸动。由于振幅小,频率高,簸动快,药粉不停地在筛网上跳动,故药粉易散离,易于通过筛网,过筛效率高。
适用于粘性较强的,及含油脂或树脂的药粉的过筛。
四、过筛原则
常考题型为x型题。
1.加强振动
2.适宜筛目
3.粉末干燥
4.适宜厚度
第三节 微粉学基础知识
一、粒子的大小与形态
常考题型为a、c、x型题。
★1.粒径表示法 其表述方法较多,一般有:
(1)长径
(2)短径
(3)定方向径
(4)外接圆径
(5)有效粒径
(6)比表面积径
★2.粒径测定法
(1)筛析法
(2)显微镜法
(3)沉降法
(4)小孔通过法
二、微粉的比表面积
常考题型为a型题。
★单位重量微粉所具有的总的表面积称比表面积。由于微粉表面粗糙且有很多缝隙和微孔,所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无孔实心微粒的比表面积可通过微粉粒径求得,而多孔微粉的比表面积则需用较复杂的吸附法或透过法测定。
三、微粉的密度与孔隙率
常考题型为a、b、c、x型题。
★1.微粉的密度
(1)真密度 一般由气体置换法求得。计算时要除去微粒本身空隙和粒子间的空隙所占的体积。
(2)粒密度 一般由液体置换法求得。计算时要除去粒子间的空隙所占的体积。
(3)堆密度(松密度) 堆密度(松密度)不同,从而药物粉末有轻质和重质之分。
2.孔隙率
微粉内空隙与微粉间空隙所占容积与微粉总容积之比。空隙率大,表示物料疏松多孔,为轻质粉末。
四、微粉的流动性
常考题型为a、x型题。
★一般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粉,粒子间有较强粘着力,微粉不易流动。若去除10μm的微粉或将其吸附到较粗的微粒上,则可改善其流动性。微粉含水量过高也导致流动性变差,常需烘干粉末或空气除湿来增加流动性。一般以休止角或流速来表示微粉的流动性。
1.休止角
2.流速
五、微粉的吸湿
常考题型为a型题。
★空气相对湿度显著影响微粉的吸湿,由于微粉比表面积增大了许多,因此吸湿更甚。相对湿度(rh)是指同温度空气中水蒸气压与饱和蒸汽压之比,以百分比表示,值越大表示湿度大、空气中水蒸气占的比例大,当水蒸气分压大于微粉本身(由吸附水或结晶水)产生的水蒸气压时,则发生吸湿或潮解,反之发生风化或干燥(微粉中水分向空气扩散)。
六、微粉学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常考题型为c、x型题。
★药物微粉的制备:
1.药物可通过适宜的粉碎机械制得微粉,如用球磨机水飞,借助高速气流撞击粉碎的流体磨,可调节上下磨盘间隙的胶体磨及超微粉碎机。
2.药物也可通过制剂技术实现微粉化,如控制结晶法、溶剂转换法、固体分散技术等。
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有:
1.对粉碎混合的影响
2.对分剂量、充填的影响
3.对可压性的影响
4.对片剂崩解的影响
5.对制剂有效性的影响
中药药剂学--浸提与纯化(二)
第二节 纯化
一、常用的分离方法与设备
常考题型为a、c、x型题。
(一)沉降分离法
特点:适于固体物含量高的水提液的粗分离,简便易行。但耗时长、药渣沉淀吸附药液多,对料液中固体物含量少、粒子细而轻,料液易腐败变质者不宜使用。
(二)离心分离法
1.按分离因数α的大小分类 分离因数越大,则离心机分离能力越强。
2.按离心过程分类 以悬浮液在离心机中分离过程可分:①离心过滤。②离心沉降。③离心澄清。
(三)滤过分离法
1.滤过方式
①表面滤过:滤过时产生的滤渣可在滤材表面形成“架桥现象”。实际操作中常在料液中加助滤剂等,以改善滤渣的性能,提高滤速。②深层滤过:适于颗粒细小且含量较少的较液。
★2.滤过速度与影响因素
①滤渣层两侧的压力差(p)越大,则滤速越大。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但压力大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滤饼被压实而增加了滤过阻力,又降低了滤速。
②在滤过的初期,滤过速度与滤器的面积(πr2)成正比。
③滤速与滤材或滤饼毛细管半径(r)成正比。
④滤速与毛细管长度(ι)成反比。
⑤滤速与料液粘度(η)成反比。
3.滤过方法与设备
(1)常压滤过法 一般适于小量药液的滤过。
(2)减压滤过法 一般中、大量药液的滤过。
(3)加压滤过江 常用板框压滤机,板框压滤机适用于粘度较低,含渣较少的液体作密闭滤过,醇沉液、合剂配液多用板框滤过。
★(4)薄膜滤过法 以薄膜以滤过介质,有微孔滤膜滤过、超滤
微孔滤膜滤用以滤除细菌和细小的悬浮颗粒。生产中主要用于精滤,如水针剂及大输液的滤过;热敏性药物的除菌净化。
微孔滤膜滤过的特点是:①微孔滤膜的孔径比较均匀,孔隙率高,占薄膜总体积约80%,故滤速快;②滤膜质地薄(0.10~0.15mm),对料液的滤过阻力小,且吸附少;③滤过时无介质脱落,对药液无污染;④但易堵塞,故料液必须先经预滤处理。
超滤是指利用质地薄、孔径更细微、结构特异的薄膜作滤过介质,透过小分子溶质,截留大分子溶质。超滤是在纳米(nm)数量级选择性滤过的技术。超滤膜的孔径规格,一般以相对分子质理截留值为指标。
二、常用的精制方法
常考题型为b、c、x型题。
★★(一)水提醇沉法(水醇法)
操作注意:①药液浓缩。②药液冷却。③醇沉浓度。一般使含醇量达50%~60可除去淀粉等杂质。④慢加快搅。⑤密闭冷藏。⑥洗涤沉淀。
(二)醇提水沉法(醇水法)
★★(三)絮凝沉降法
壳聚糖沉降机制是:壳聚糖为带正电(—nh 4)的高分子物质,与水提液中带负电(多为—coo-)的高分子杂质交联中和电荷而沉降。
★(四)大孔树脂精制法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散剂
倪健
第一节 概述
★★重点掌握,★熟悉
★一、散剂的含义与特点
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并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特点:比表面积较大,因而易分散、奏效较快;制备简单,适于医院制剂;散剂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应用散剂,也适于小儿给药。但正是其较大表面积的缘故,散剂易吸潮变质且嗅味、刺激性也相应增加。所以剂量较大,易吸潮变质,刺激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处方不宜制成散剂。此外,散剂中药物多未经提取直接粉碎入药,技术含量较低,中药厂家生产的散剂品种较少。
第二节 散剂的制备
散剂制备一般的工艺流程为: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一、粉碎与过筛
★二、混合
混合方法 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
三、分剂量
1.估分法
2.重量法 此法剂量准确,但效率低。含毒性药及贵重细料药散剂常用此法。
3.容量法 容量法适用于一般散剂分剂量,方便,效率高,且误差较小。容量法分剂量必须注意粉末特性并保持铲粉条件一致,以减少误差。
★四、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
(1)毒性药物的剂量小,不易准确称取,剂理不准易致中毒。为保证复方散剂中毒性药的含量准确,多采用单独粉碎再以配研法与其他药粉混匀。单味化学毒剧药要添加一定比例量的稀释剂制成稀释散或称倍散。如剂量在0.01~0.1g者,可配制1:10倍散(取药物1份加入赋形剂9份);如剂量在0.01g以下,则应配成1:100或1:1000倍散。
(2)为了保证散剂的均匀性及易于与未稀释原药粉的区别,一般以食用色素如胭脂红、靛蓝等着色,且色素应在第一次稀释时加入,随着称释倍数增大,颜色逐渐变浅。
2.含可形成低共熔物的散剂 当两种或现多种药物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体现象,这种现象称为低共熔。一些低分子化合物且比例适宜时(尤其在研磨混合时)会出现此现象。如薄荷脑与樟脑、薄荷脑与冰片。
(1)采用先形成低共熔物,再与其他固体粉末混匀
(2)分别以固体粉末稀释低共熔组分,再轻轻混合均匀。
3.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应根据液体药物性质、剂量及方中其他固体粉末的多少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1)液体组分量较小,可利用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
(2)液体组分量较大,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可另加适量的赋形剂(如磷酸钙、淀粉、蔗糖等吸收;
(3)液体绒组分量过大,且有效成分为非挥发性,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再以其他固体粉末吸收,或加入固体粉末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后研匀。
第三节 散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一、散剂的质量要求
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六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七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九号筛。
散剂一般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含毒性药或贵重药的散剂,应采用等量递增配研法混匀并过筛。
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及眼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二、散剂的质量检查
1.均匀度
2.水分
3.装量差异
4.卫生学检查
中药药剂学--颗粒剂
倪 健
第一节 概述
★★重点掌握,★熟悉
★一、颗粒剂的含义与特点
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原称冲剂或冲服剂。凡单剂量颗粒加适量润滑剂经压制成块状物的则称为块状冲剂。
特点:①剂量较小,服用、携带、贮藏、运输均较方便,故深受患者欢迎颗粒剂;②适于工业生产;③吸收、奏效较快;④必要时可以包衣或制成缓释制剂;⑤某些品种具一定的吸湿性或细粉较多。
二、颗粒剂的分类
颗粒剂可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和泡腾颗粒剂。可溶性颗粒剂又可分为水溶性颗粒剂。
第二节 颗粒剂的制备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原辅料的处理→制颗粒→干燥→整粒→质检→包装
一、原辅料的处理
二、制颗粒
1.挤出制粒
2.快速搅拌制粒
3.流化喷雾制粒
4.干法制粒
5.泡腾颗粒剂的制粒
6.块状冲剂的制法 制法有两种,一是模压法,一是机压法。
三、干燥
干燥温度一般以60~80℃为宜。干燥时温度应逐渐上升,否则颗粒的表面干燥过快,易结成一层硬壳而影响内部水分的蒸发;且颗粒中的糖粉骤遇高温时会熔化,使颗粒变得坚硬;尤其是糖粉与柠檬酸共存时,温度稍高更易粘结成块
颗粒的干燥程度应适宜,一般含水量控制在2%以内。生产中常用的干燥设备有沸腾干燥、烘箱、烘房等。
四、整粒
处方中的芳香挥发性成分,一般宜溶于适量乙醇中,雾化喷洒于干燥的颗粒上,密闭放置一定时间,待焖吸均匀后,才能包装。可也制成β-cd包包含物后混入。
第三节 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一、颗粒剂的质量要求
颗粒剂应干燥,颗粒大小均匀,色泽一致,具有一定硬度,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可溶性颗粒剂用热水冲服时应用部溶化,保允许轻微混浊;混悬性颗粒剂应能混悬均匀,并不得有焦屑等异物;泡腾性颗粒剂加水后应立即产生二氧化碳气并呈泡腾状。颗粒水分、装置差异及卫生标准均应符合有关规定。
二、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1.粒度 不得超过8.0%。
2.水分 颗粒剂不得超过5.0%;块状冲剂不得超过3.0%。
3.溶化性
4.装量差异
5.卫生标准
例一 山渣泡腾颗粒 取糖粉1250g,碳酸氢钠250g,混匀制粒;喷入适量香精,再加入枸橼酸混合均匀。
例二 葛根汤颗粒剂
干燥物中加入乳糖90g,硬脂酸镁1.5g,混匀后压大片(片重2g,直径为cm),将此预压片在摇摆式颗粒机中破碎。
中药药剂学--胶囊剂
倪 健
第一节 概述
★一、胶囊剂的含义与分类
胶囊剂系指药物装于空胶囊中制成的药剂。胶囊剂分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胶丸)和肠溶胶囊剂。主要供口服应用,也有用于其他部位,如气雾剂胶囊、直肠用胶囊或阴道用胶囊等。
★二、胶囊剂的特点
1.外观光洁,美观,且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2.与片剂、丸剂相比,在胃肠道中崩解快,吸收、显效也较快;
3.药物被装于胶囊中,与光线、空气和湿气隔离,稳定性增加;
4.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和释药方式的制剂。
胶囊剂的缺点是药物的水溶液、稀乙醇液及刺激性较强、易溶性、易风化、易潮解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
第二节 胶囊剂的制备
★一、硬胶囊剂的制备
硬胶囊剂的制备一般分空胶囊的制备、药物的填充、封口等工艺过程。
(一)空胶囊的制备
1.原料
2.附加剂
①增塑剂。甘油可增加胶囊的韧性及弹性。竣甲基纤维素钠可增加明胶液的粘度及其可塑性。
②增稠剂。琼脂可增加胶液的胶冻力。
③遮光剂。二氧化钛可防止光对药物的氧化,用量2%~3%。
④着色剂。柠檬黄、胭脂红可增加美观,便于识别。
⑤防腐剂。尼泊金类,可防止胶液在制备胶囊的过程中发生霉变。
⑥芳香性矫味剂。乙基香草醛,可调整胶囊剂的口感,用量0.1%。
3.空胶囊制备工艺流程 溶胶→蘸胶→干燥→拔壳→截割→整理6个工序。
4.空胶囊的质量 空胶囊的外观、弹性、溶解时间(37℃,30min)、水分10%~15%)、胶囊壁的厚度与均匀度、微生物等,均应符合有关规定。
★(二)药物的填充
1.空胶囊的选择 一般宜先测定待填充物料的堆密度,然后根据应装剂量计算该物料的容积,以决定选用胶囊的号码。规格越大,容积越小。
2.药物的处理
(1)贵重药、毒剧药应稀释后填充。
(2)剂量大的药物可部分或全部提取制成稠膏或干浸膏,再将剩余的药物粉碎成细粉与之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匀后填充。
(3)挥发油应先用吸收剂或方中其他药物细粉吸收后再填充,或包合后再填充。
(三)硬胶囊剂的封口
空胶囊的囊体、囊帽套合密封性较差时须封口。
★二、软胶囊剂的制备
(一)概述
囊材:由胶料、附加剂和水组成。胶料常用明胶、阿拉伯胶;
附加剂:常用甘油、山梨醇作增塑剂;用尼泊金类作防腐剂;用食用规格的水溶性染料作着色剂,用二氧化钛作遮光剂;用尼泊金尖作防腐剂;用食用规格的水溶性染料作着色剂,用二氧化钛作遮光剂;用乙基香草醛或香精油作芳香性矫味剂。
胶料、增塑剂、水三者的比例是软胶囊能否成型的关键,增塑剂用量过高则囊壁过软,增塑剂用量过低则囊壁过硬。
(二)制法
1.压制法
2.滴制法
★三、肠溶胶囊剂的制备
常用明胶空胶囊用包衣法涂上肠溶材料,然后填充药物,并用肠溶性胶液封口制得。
第三节 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一、胶囊剂的质量要求
胶囊剂外观应整洁,不得有粘结、变形或破裂现象,并应无异臭。内容物应干燥、松散、混合均匀;装量差异小;水分含量、崩解时限应符合规定;卫生学检查必须符合要求;药物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应符合具体胶囊剂各自的要求。
二、胶囊剂的质量检查
1.水分 不得超过9.0%。
2.装量差异
3.崩解时限 硬胶囊剂应在30min内,软胶囊剂应在1h内全部崩解并通过筛网(囊壳碎片除外)。如有1粒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肠溶胶囊剂,除另有规定外,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h,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现象;而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1h内应全部崩解并通过筛网(囊壳碎片除外)。如有1粒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粒复试,均应符合规定。
4.卫生学检查
三、品种举例
例: 十滴水软胶囊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丸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刘 斌
第一节 概述
一、丸剂的含义与特点
丸剂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优点:①溶散、释放药物缓慢,可延长药效,缓解毒性、刺激性,减弱不良反应,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或病后调和气血者;②中药原粉较理想的剂型,固体、半固体、液体药物均可制成丸剂;③制法简便④适应范围广,如固体、半固体、液体药物均可制成丸剂。⑤水溶性基质滴丸具有速效作用
缺点:①由于含原药材粉末较多,卫生标准难以达标;②有些品种剂量大,儿童服用困难;③丸剂生产操作不当易影响溶散。
二、丸剂的分类
(一)按制备方法分类
(1)塑制丸;(2)泛制丸;(3)滴制丸
(二)按赋形剂分类
丸剂按赋形剂不同可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
第二节 水丸
★一、水丸的含义与特点
水丸又称水泛丸,系指药材细粉以水或根据处方用黄酒、稀药汁、糖液等为赋形剂经泛制而成的丸剂。
特点:①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②可根据药物性质分层泛丸,从而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芳香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③易溶散,显效较快;④生产设备简单,但操作较繁琐;⑤药物含量的均匀性及溶散不易控制。
★二、水丸的赋形剂
1.水。处方中的引湿性、可溶性药物或毒剧药,可先溶解或分散于水中,再泛丸。
2.酒。润湿药粉产生的粘性较水弱,当水泛丸粘性较强时,可用酒代替之。酒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有助于生物碱、挥发油等溶出,且制成的丸剂易于干燥、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3.醋。醋能增加药粉中生物碱的溶出,同时米醋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引药入肝,入肝经、活血、散瘀、止痛的药物制备水丸时常用醋作赋形剂。
4、药汁。处方中某些药物不易粉碎或体积过大,可以榨汁或提取药液作赋形剂。
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纤维性强的药物(如大腹皮、丝瓜络),质地坚硬的矿物药(如磁石、自然铜等)经浸提制成浸提液供泛丸用;②树脂类药物(如乳香、没药等)、浸膏、胶类、可溶性盐等,均可取其浸提液或直接溶解后作粘合剂;③乳汁、胆汁、竹沥等可加水适当稀释后使用;④鲜药(如生姜、大蒜等)可榨汁用。
★三、水丸的制备
工艺流程:原料的准备→起模→泛制成型→盖面→干燥→选丸→包衣→打光→质量检查→包装
1.原料的准备。一般泛丸用药粉应过五-六号筛,起模用粉或盖面包衣用粉应过六-七号筛。
2.起模。注意:①起模用粉应选用有适宜粘性的药粉,粘性过强或无粘性的药粉均不利于起模;②起模常用水作为润湿剂。
(1)粉末泛制起模法
(2)湿粉制粒起模法
大量生产时可采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x=0.6250×d/c
式中,c-成品水丸100粒干重,g;d——药粉总重,kg;x——一般起模用粉量,kg;0.6250——标准丸模100粒的重量,g。
3.成型。
①每次加水、加粉量应适宜。
②在加速增大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丸粒的硬度和圆整度,滚动时间亦应适当,以丸粒坚实致密而不影响溶散为宜。
③起模和加大过程中产生的歪料、粉块、过大过小的丸粒等应随时用水调成糊状泛在丸粒上。
④处方中若含有芳香挥发性或特殊气味以及刺激性较大的药材,最好分别粉碎后,泛于丸粒中层,以避免挥发或掩盖不良气味。
⑤含朱砂、硫黄以及酸性药物的丸剂,不能用铜制泛丸锅起模与加大,以免因化学变化而使丸药表面变色或产生有害成分。此类品种可用不锈钢制的泛丸锅制作。
4.盖面。常用的盖面方法有干粉盖面、清水盖面、清浆盖面等。
5.干燥。干燥温度一般控制在80℃以下,含挥发性成分的药丸应控制在60℃以下。长时间高温干燥可能影响水丸的溶散速度,宜采用间歇或沸腾干燥方法。
6.选丸。
7.包衣。
中药药剂学--片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刘 斌
第一节 概述
★一、含义
中药片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型片状的制剂。主要供内服,亦有外用。
★二、特点
主要优点:
①剂量准确,因病人按片服用,而片内药物均匀、含量差异小;
②质量稳定,某些易氧化变质或潮解的药物,可借助包衣或包合作用加以保护;
③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低,药剂卫生易达标;
④服用、携带、贮藏等较方便;
⑤品种丰富,能满足医疗、预防用药的不同需求。
缺点在于:
①制备或贮藏不当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吸收;
②某些中药片剂易引湿受潮;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量其成分含量下降;
③片剂中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较胶囊剂、散剂稍差;
④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三、片剂的分类
(一)内服片 1.普通制片;2.包衣片;3.咀嚼片;4.分散片;5.泡腾片;6.多层片。
(二)口腔片 1.口含片;2.舌下片。
(三)外用片 1.阴道片;2.溶液片。
★四、中药片剂的类型
1.提纯片;2.全粉末片;3.全浸膏片;4.半浸膏片。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
制片时加用辅料的目地在于确保压片物料的流动性、润滑性、可压性及其成品的崩解性等。辅料选用不当或用量不适,不但可能影响制片过程,而且对片剂的质量、稳定性及其疗效的发挥有一定甚至重要影响。片剂辅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及其他辅料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释放、吸收和含量测定,对人体无害,且价廉易得。
片剂的常用辅料按其用途分为稀释剂和吸收剂、湿润剂和粘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
一、稀释剂和吸收剂
稀释剂和吸收剂统称为填充剂。前者适用于主药剂量小于0.1g,或含浸膏量多,或浸膏粘性太大而制片困难者。后者适用于原料药中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而需制片者。常用有以下品种,有些兼有粘合和崩解作用。
1.淀粉及可压性淀粉。淀粉价廉易得,是片剂最常用的稀释剂、吸收剂和崩解剂。可压性淀粉又称预胶化淀粉,有良好的可压性、流动性和自身润滑性,制成的片剂硬度、崩解性均较好,尤适于粉末直接压片。
2.糊精。常与淀粉配合用作填充剂,兼有粘合作用。糊精粘性较大,用量较多时宜选用乙醇为润湿剂,以免颗粒过硬。应注意糊精对某些药物的含量测定有干扰,也不宜用作速溶片的填充剂。
3.糖粉。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为片剂优良的稀释剂,兼有矫味和粘合作用。多用于口含片、咀嚼片及纤维性中药或质地疏松的药物制片。糖粉常与淀粉、糊精配合合用。糖粉具引湿性,用量过多会使制粒、压片困难,久贮使片剂硬度增加;酸性或强碱性药物能促使蔗糖转化,增加其引湿性,故不宜配伍使用。
4.乳糖。易溶于水,无引湿性;具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性质稳定,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乳糖是优良的填充剂,制成的片剂光洁、美观,硬度适宜,释放药物较快,较少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久贮不延长片剂的崩解时限,尤其适用于引湿性药物。
5.甘露醇。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清凉味甜,易溶于水;无引湿性,是咀嚼片、口含片的主要稀释剂和矫味剂。山梨醇可压性好,亦可作为咀嚼片的填充剂和粘合剂。
6.硫酸钙二水物。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不溶于水,无引湿性,性质稳定,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对油类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并能降低药物的引湿性,常作为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硫酸钙半水物遇水易固化硬结,不宜选用。使用二水物以湿颗粒法制片时,湿粒干燥温度应控制在70℃以下,以免温度过高失去1个分子以上的结晶水后,遇水硬结。据报道,本品可干扰槲皮素的吸收。
7.磷酸氢钙。为白色细微粉末或晶体,呈微酸性,具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磷酸钙与其性状相似,两者均为中药浸出物、油类及含油浸膏的良好吸收剂,并有减轻药物引湿性的作用。
8.其他。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镁均可作为吸收剂,尤适于含挥发油和脂肪油较多的中药制片。其用量应视药料中含油量而定,一般为10%左右。应注意酸性药物不适用,因它们碱性较强。
二、润湿剂和粘合剂
润湿剂和粘合剂在制片中具有使固体粉末粘结成型的作用。本身无粘性,但能润湿并诱发药粉粘性的液体,称为润湿剂。适用于具有一定粘性的药料制粒压片。本身具有粘性,能增加药粉间的粘合作用,以利于制粒和压片的辅料,称为粘合剂。适用于没有粘性或粘性不足的药料制粒压片。
粘合剂有固体和液体型两类,一般液体型的粘合作用较大,固体型(也称“干燥粘合剂”)往往兼有稀释剂的作用。润湿剂和粘合剂的合理选用及其用量的恰当控制关系到片剂的成型,影响到有效成分的溶出及片剂的生物利用度。常用的润湿剂与粘合剂有以下品种。
1.水。一般多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易溶于水或易水解的药物则不适用。
2.乙醇。凡药物具有粘性,但遇水后粘性过强而不易制粒;或遇水受热易变质;或药物易溶于水难以制料;或干燥后颗粒过硬,影响片剂质量者,均宜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为润湿剂。中药浸膏粉、半浸膏粉等制粒常采用乙醇作润湿剂,用大量淀粉、糊精或糖粉作赋形剂者亦常用乙醇作润湿剂。
3.淀粉浆(糊)。为最常用的粘合剂。使用浓度一般为8%~15%,以10%最为常用。
淀粉浆的制法有煮浆法和冲浆法二种。
4.糊精。主要作为干燥粘合剂,亦有配成10%糊精浆与10%淀粉浆合用。糊精浆粘性介于淀粉浆与糖浆之间,其主要使粉粒表面粘合,不很适用于纤维性大及弹性强的中药制片。
5.糖浆。为蔗糖的水溶液,其粘合力强,适用于纤维性强,适用于纤维性强、弹性大以及质地疏松的药物。使用浓度多为50%~70%,常与淀粉浆或胶浆混合使用。不宜用于酸、碱性较强的药物,以免产生转化糖而增加引湿性,不利制片。
液状葡萄糖、饴糖、炼蜜都具有较强的粘性,适用的药物范围与糖浆类似,但均具一定引湿性,应控制用量。
6.胶浆类。具有强粘合性,多用于可压性差的松散性药物或作为硬度要求大的口含片的粘合剂。使用时应注意浓度和用量,若浓度过高、用量过大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出。此类中的阿拉伯胶浆和明胶浆主要用于口含片及轻质或易失去结晶水的药物。另一多功能粘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胶浆,其水溶液适用于咀嚼片;其干粉为直接压片的干燥粘合剂,能增加疏水性药物的亲水性,有利片剂崩解;其无水乙醇溶液可用于泡腾片的制粒;而5%~10%pvp水溶液是喷雾干燥制粒时的良好粘合剂。
7.微晶纤维素。可作粘合剂、崩解剂、助流剂和稀释剂。因具吸湿性,故不适用于包衣片及某些对水敏感的药物。
8.纤维素衍生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均可作粘合剂。都兼有崩解作用。
三、崩解剂
除口含片、舌下片、长效片外,一般片剂均需加崩解剂。
(一)片剂的崩解机制
片剂的崩解机制与所用崩解剂及所含药物的性质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毛细管作用。片剂具有许多毛细管和孔隙,与水接触后水即从这些亲水性通道进入片剂内部,强烈的吸水性使片剂润湿而崩解。淀粉及其衍生物和纤维素类衍生物的崩解作用多与此相关。
2.膨胀作用。崩解剂吸水后充分膨胀,自身体积显著增大,使片剂的粘结力瓦解而崩散。羧甲基淀粉及其钠盐的崩解作用主要即在于其强大的膨胀作用。
3.产气作用。泡腾崩解剂遇水产生气体,借气体的膨胀而使片剂崩解。
其他机制尚有:可溶性原、辅料遇水溶解使片剂崩解或蚀解;表面活性剂因能改善颗粒的润湿性,而促进崩解;辅料中加用了相应的酶,因酶解作用而有利崩解等。
(二)片剂常用崩解剂
1.干燥淀粉。用前100℃干燥1h。本品对易溶性药物的片剂作用较差,适用于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的片剂。因淀粉的可压性较差,遇湿受热易糊化,故用量不宜过多,湿粒干燥温度亦不宜过高,否则将影响成品的硬度和崩解度。
2.羧甲基淀粉钠(cms-na)。具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遇水后,体积可膨胀200~300倍;亦可作为直接压片的干燥粘合剂和崩解剂。适用于可溶性和不溶性药物;用量为4%~8%,一般采用外加法。
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膨胀度较淀粉大,崩解作用好。
4.泡腾崩解剂。
5.表面活性剂。
(三)片剂崩解剂的加入方法
1.内加法
2.外加法
3.内外加法
4.特殊加入法
①泡腾崩解剂酸、碱组分一般应分别与处方药料或其他赋形剂制成干燥颗粒后,再行混合。压片颗粒或成品均应妥善贮藏、包装,避免与潮气接触。
②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一般制成醇溶液喷在干颗粒上,或溶解于粘合剂内,或与崩解剂混合后加于干颗粒中。
四、润滑剂
压片前必须加入的能增加颗(或粉)粒流动性,减少颗(或粉)粒与冲模与内摩擦力,具有润滑作用的物料称为润滑剂。
润滑剂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助流性。用以降低颗粒间摩擦力,增加颗粒的流动性,保证片重恒定。②抗粘着性。防止压片物料粘着于冲模表面,使片剂光洁。③润滑性。降低颗粒或片剂与冲模间摩擦力,易于出片,减少冲模摩损。常用润滑剂有:
1.硬脂酸镁。硬脂酸、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钙也可用作润滑剂,基中硬脂酸锌多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2.滑石粉。为白色至灰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助流性、抗粘着性良好,润滑性附着性较差;用量一般为干颗粒重的3%~6%。
3.聚乙二醇4000或6000。为水溶性润滑剂,适用于溶液片或泡腾片,用量为1%~4%。
4.月桂醇硫酸镁。为水溶性润滑剂,可改善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出。润滑作用优于月桂醇硫酸钠和聚惭二醇。用量为1%~3%。
5.微粉硅胶(白炭黑)。为轻质白色无定形粉末,不溶于水,具强亲水性;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附着性。为粉末直接压片优良的助流剂、润滑剂、抗粘附剂、吸收0。15%~3%。
中药药剂学--片 剂 (2)
(上接3月17日8版)
第三节 中药片剂的制备
中药片剂的制法可分为颗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两大类,目前以颗粒压片法应用最多。颗粒压片法又可分为湿制颗粒法和干制颗粒法,以湿制颗粒法应用较普遍。
一、湿法制粒压片
(一)中药原料预处理的目的与一般原则
1、中药原料预处理的目的。去除无效物质而保留有效成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缩小体积,减少服用量;方便操作,利于生产;选用部分处方药料用作赋形剂。
★(二)制颗粒的目的与制粒方法
1、制颗粒的目的。物料的性质关系到压片过程的顺利与否和片剂质量的好坏,粉料药物一般均需制成颗粒后才压片。药料制颗粒压片的目的在于:①增加物料的流动性,使片重和含量准确;②避免粉末分层,保证片剂含量均匀;③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避免片剂松裂;④避免细粉飞扬及粘冲、拉模等现象。
2、不同类型中药片剂的制粒方法。①全粉末片的制粒。②半浸膏片的制粒。③全浸膏片的制粒。④提纯片的制粒。
3、不同操作的制粒方法。①挤出制粒法。②湿法混合制粒法。③喷雾转动制粒法。④流化喷雾制粒法。⑤喷雾干燥制粒。
(三)湿颗粒干燥
湿颗粒制成后应及时干燥,以免结块或受压变形。干燥温度由原料性质而定,一般为60-80℃。含挥发性或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应控制在60℃以下干燥。对热稳定的药物,干燥温度可提高至80-100℃,以缩短干燥时间。颗粒干燥的程度一般凭经验掌握,含水量以3%-5%为宜。含水量过高压片时会产生粘冲现象,含水量过低则易出现顶裂现象。
(四)干颗粒的质量要求
1、主药含量。按该片剂成品的检验方法进行含量测定,主药含量应符合要求。
2、含水量。中药压片用干颗料含水量一般为3%-5%;化学药干颗粒含水量为1%-3%,但个别品种可例外。
3、松紧度。干颗料以手指轻捻能碎成有粗糙感的细粉为宜。颗粒过硬压片易产生麻面;松颗粒易碎成细粉,压片时易产生顶裂。
4、粗细度。应根据片重和片径来选择颗粒的粒度,大片可用较大颗粒或小颗粒压片,但小片必须用较小颗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片重差异。
压片颗粒应由粗细不同层次组成,各层次粗细颗粒及细粉的比例和药物性状、片形大小及机械性能有关。一般干颗粒中20-30目的粉粒以20%-40%为宜。若粗粉过多则压成的片剂重量差异大,而产生松片、裂片、边角毛缺及粘冲等现象可能与细粉过多有关。
(五)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
1、整粒
2、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
3、加崩解剂与润滑剂
(六)压片
1、片重计算
2、压片机
(1)单冲压片机。片重调节器用以调节下冲下降的深度,实际调节模孔的容积而调节片重。上冲下降的位置,片剂压力越大。
(2)旋转式压片机。压力调节器用以调节下压轮的高度,借以增减上、下冲间的距离,而调控压片压力。片重调节器装于下冲轨道上,调节下冲经过刮粒器时在模孔中的高低,以控制模孔内颗粒的填充量而调节片重。
旋转式压片机按冲头数有16、19、27、32、55冲等多种,而按流程有单流程(上、下压轮各一个)和双流程(两套上、下压轮)之分。
★二、干法制粒压片
干法制粒压片系指不用润湿剂或液态粘合剂而制成颗粒进行压片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物料不经过湿和热的处理,既可缩短工时,与日俱增可提高对湿、热敏感药物产品的质量。但也存在着因各种物料的性质、结晶形状不一,干法难以制粒等困难。因此,生产中除干浸膏直接粉碎成颗粒应用稍多外,其他仅少数产品使用此法。干法制粒的主要方法有:(1)滚压法。(2)直接筛选法。(3)融合法。
★三、粉末直接压片
粉末直接压片系指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后,不经制颗粒而直接压片的方法。粉末直接压片无需制颗粒,不仅缩短了工艺过程,简化了设备,利于自动化连续生产,而且无湿热过程,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更利于药物的溶出,提高药效。但必须解决好粉末的流动性和可压性问题,目前主要从改善压片物料性能和改进压片机械两方面入手。
四、片剂的成型理论
其成型机制,目前尚不很完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粒间力。②机械力。③固体桥。④粘结作用。
★五、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松片
片剂硬度不够的现象称为松片。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为:
1、润湿剂或粘合剂选择不当或用量不足,致使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药料含纤维多,动物角质类药量大,缺乏粘性又具弹性,致使颗粒松散不易压片;或粘性差的矿物类药量多;或颗粒质地疏松,流动性差,致填充量不足而产生松片。可加入干燥粘合剂,或另选粘性较强的粘合剂及适当增加其用量新制粒解决之。
2、颗粒过干,其弹性变形较大,压成的片子硬度差。而含量地多不但压片时易粘冲,而且片剂硬度亦减低。可采用相应方法,调控颗粒中的含水量。
3、药料中含挥发油、脂肪油等成分较多,易引起松片。若油为有效成分,可加适当的吸收剂吸油,也可制成微囊或包合物等。若油为无效成分,可用压榨法或脱脂法去除。
4、制剂工艺不适,如药液浓缩时温度过高,使部分浸膏炭化,降低了粘性;或浸膏粉细度不够,致粘性减小等。应采用新技术改进制剂工艺。
5、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受压时间过短常引起松片,可适当增大压力,减慢车速。
6、冲头长短差异,如上冲头因磨损变短,模孔中颗粒所受压力小,或下冲下降不灵活致模孔中颗粒填充不足也会产生松片,应更换冲头。
7、片剂露置过久,吸湿膨胀而松片。片剂应在干燥、密闭条件下贮藏、保管。
(二)裂片
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裂开称“裂片”,从顶部脱落一层称“顶裂”。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为:
1、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或原料为针、片状结晶,且结晶过大,粘合剂未进入晶体内部引起裂片,可采用与松片相同的处理方法。
2、颗粒中油类成分较多或药物含纤维成分较多时易引起裂片,可分别加用吸收剂或糖粉克服。
3、颗粒过干或药物失去过多结晶水引起裂片,可喷洒适量稀乙醇湿润,或与含水量较大的颗粒掺合后压片。
4、冲模不合要求,如模圈因磨擦而造成中间孔径大于口部直径,片剂顶出时易裂片。冲头摩损向内卷边,上冲与模圈不吻合,压力不均匀,使片剂部分受压过大而造成顶裂,可更换冲模解决。
5、压力过大 ,或车速过快,颗粒中空气未逸出造成裂片,可调节压力或减慢车速克服。
(三)粘冲
压片时,冲头和模圈上常有细粉粘着,致片剂表面不光、不平或有凹痕,称为粘冲,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为:
1、颗粒太潮,药物易吸湿,室内温度、湿度过高均易产生粘冲。应将颗粒重新干燥,室内保持干燥。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前者应增加用量,后者应充分混合。
3、冲模表面粗糙或有缺损;冲头刻字(线)太深,或冲头表面不洁净,应将冲头表面擦净或更换中模。
(四)片重差异超限
片剂重量差异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为:
1、颗粒粗细相差悬殊,或粘性、引湿性强的药物颗粒流动性差,致使压片时模孔中颗粒填入量不均等,使片重差异增大。宜重新制粒,或筛去过多的细粉,减少粗细差异,并掌握好颗粒的干湿度。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混合不匀,亦会使颗粒的流速不一,导致片重差异变大,应适量增加润滑剂,并充分混匀。
3、加料器不平衡,如两只加料器高度不同,加颗粒的速度不一;或加料器堵塞;或下冲塞时不冲不灵活,致颗粒填充量不一,应停车检查,调整后再压片。
(五)崩解时间超限
片剂崩解时间超过药典规定的时限。崩解迟缓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为:
1、崩解剂的品种及加入方法选择不当,用量不足,或干燥不够均影响片剂的崩解和溶出;应调整品种或用量,并改进加入方法,如采用内外加结合法加入崩解剂,则利于崩解和溶出。
2、粘合剂粘性太强,或用量过多,或疏水性润滑剂用量太多等;应选用适宜的粘合剂或润滑剂,并调整其用量,或适当增加崩解剂用量。
3、颗粒粗硬或压力过大,致使片剂坚硬,崩解迟缓,溶出变慢;应将颗粒适当破碎或在硬度合格的前提下减少压力。
4、含胶、糖或浸膏的片子贮存温度较高或引湿后,崩解时间均会延长;应注意贮放条件。
(六)变色或表面斑点
系指片剂表面出现花斑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为:
1、中药浸膏制成的颗粒过硬;有色颗粒松紧不匀;或润滑剂未经过筛混匀等,均易造成花斑,相应解决办法为所加辅料充分混匀,或返工处理。
2、挥发油渗吸分散不均匀出现油斑,宜增加闷吸时间,或改进加入方法。
3、上冲油垢过多落入颗粒产生油点,冲头与模圈磨损产生金属屑混入颗粒造成斑点;可在上冲头装一橡皮圈防止油垢滴入颗粒,并经常擦拭机械,或调整机械避免摩擦。
(七)叠片
即两片叠压在一起。其原因有上冲粘片,出片调节器调节不当,加料斗故障等。应立即停机检修,针对原因分别处理。
(八)引湿受潮
中药片剂,尤其是浸膏片,由于浸膏中含有易引湿的树胶、粘液质、鞣质、蛋白质及无机盐等成分,在制备过程及压成片剂后,易引湿受潮、粘结,以致霉变。可采用加防湿性辅料、包衣、改进包装及提取纯化去除引湿性杂质等抗吸湿措施。
中药药剂学--片 剂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倪 健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
一、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与要求
片剂包衣是指为使片内药物与外界隔离而在其表面包上适宜衣层的操作。被包的片剂称“片心”,包衣的材料称“衣料”,包成的片剂称“包衣片”。
★(一)片剂包衣的目的
①隔绝空气,避光,防潮,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②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③包肠溶衣,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防止胃酸或胃酶对药物的破坏;
④利用包衣技术,制备缓释或控释片剂,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
⑤压片颗粒包衣使有配伍禁忌的药物隔离,避免相互作用;
⑥使片剂美观,且便于识别。
★(二)片剂包衣的种类
主要有糖衣、薄膜衣、半薄膜衣、肠溶衣四种。
(三)包衣片剂的质量要求
★二、片剂包衣的方法
1、滚转包衣法
2、悬浮包衣法(沸腾包衣法)
3、干压包衣法(压制包衣法)
三、片剂包衣物料与包衣操作
(一)糖衣物料与包衣操作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糖衣片系指衣层以蔗糖为主的包衣片,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包衣片主要类型。
★1、糖衣物料。有糖浆、有色糖浆、胶浆、滑石粉、白蜡等。液态物料应新鲜配置,以防止污染或变质。
①糖浆。采用含转化糖较少的干燥粒状蔗糖制成,浓度为65%-75%(g/g),用于粉衣层与糖衣层。高浓度有利包衣迅速干燥析晶;保温使用有利均匀分布。久贮因含转化糖含量增高,衣层不易干燥。
②有色糖浆。为含可溶性食用色素的糖浆,用于有色糖衣层。常用色素有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等,用量为0.03%左右,可单独或配合应用。一般先配成浓色糖浆,用时以糖浆稀释至所需浓度。0.1%以上的氧化铁或带色的中药亦可作为着色衣料,二氧化钛可作避光剂。
③胶浆。多用于包隔离层,可增加衣层粘性、塑性和牢固性,并对片心起保护作用。常用品种有10%-15%明胶浆、35%阿拉伯胶浆、4%白及胶浆等,也可选用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若选用抗吸湿性强的玉米朊、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包隔离层,则必须控制衣层厚度,以免胃中不溶。
④滑石粉。作为粉衣料,有时为了增加片剂的洁白度和对油类的吸收,可在滑石粉中加入15%-20%碳酸钙(镁)(酸性药物不能用),或适量的淀粉。
⑤白蜡。又名虫蜡,用于糖衣片打光。用前应精制,即加热至80-100℃熔化后过100目筛,去除悬浮杂质,并兑加2%硅油混匀,冷却后制成80目细粉备用。
2、包糖衣工序。包糖衣的工序一般为:包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和打光。根据不同品种具体要求,有的工序可省略。
①隔离层。凡含引湿性、易溶性或酸性药物的片剂,包隔离层浆片心与糖衣隔离,可防止药物吸潮变质及糖衣破坏。
②粉衣层。又称粉底层。包粉衣的目的在于使衣层迅速增厚,消除药片原有棱角,为包好糖衣层打基础。不需包隔离层的片剂可直接包粉衣层。物料为糖浆及滑石粉等。
③糖衣层。是由糖浆缓缓干燥形成的蔗糖结晶体连接而成的衣层。其目的是增加衣层的牢固性和甜味,使片面坚实、平滑。包衣操作与包粉衣层相似,唯包衣材料只用糖浆而不用滑石粉。应注意每次加入糖浆后应先停止吹风,待片面略干后再加热吹风。一般包10-15层。
④有色糖衣层。亦称色衣或色层。包衣物料是有色糖浆。其目的是增加美观,便于区别不同品种,见光易分解破坏的药物包深色糖衣层有保护作用。
⑤打光。在包衣片衣层表面打上薄薄一层虫蜡,使片衣表面光亮,且有防潮作用。
★(二)薄膜衣物料与包衣操作
以高分子物料为片剂衣膜的包衣片称薄膜衣片。薄膜衣又称保护衣。
特点:与糖衣相比,薄膜衣具有辅料节省,衣层薄而增重少;操作简化,生产周期短;衣层牢固强度好;对片剂崩解影响小等优点。存在有机溶媒耗量大,美观作用差,不能完全掩盖片剂原有色泽等缺点。为弥补不足,可先将片心包粉衣,待其棱角消失、色泽均匀后再包薄膜衣,生产上称为包半薄膜衣,实为糖衣工艺和薄膜衣工艺的结合。
薄膜衣物料。常用薄膜衣材料主要有以下品种: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②羟丙基纤维素(hpc);③丙烯酸树脂ⅳ号;④苯乙烯-乙烯吡啶共聚物;⑤聚乙烯吡咯烷酮。
(三)肠溶衣物料与包衣操作
肠溶衣片系指在37℃的人工胃液中2小时以内不崩解或溶解,而在人工肠液中1小时内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片。这种衣膜称为肠溶衣。凡药物易被胃液(酶)所破坏或对胃有刺激性,或需要在肠道发挥疗效者,均需包肠溶衣,以使片剂安全通过胃而到达肠中崩解或溶解而发挥疗效。
肠溶衣物料。肠溶衣物料必须具有在不同ph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特性,可抵抗胃液酸性(ph约2-3)的侵蚀,而到达小肠(最高ph7.4)时能迅速溶解或崩解。常用肠溶衣物料主要有以下品种:①烯酸树脂ⅰ号、ⅱ号、ⅲ号;②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③虫胶,俗称洋干漆。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片剂的质量检查包括:
①片重差异
★②崩解时限:药材原粉片30分钟;(半)浸膏片、糖衣片60分钟。口含片、咀嚼片及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片剂不作崩解时限。
③定性鉴别
④主药含量则定
⑤卫生标准
⑥融变时限
⑦外观检查
⑧含量均匀度
⑨硬度与脆碎检查
⑩溶出度
品种举例:安胃片,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蜂蜜125g与适量的水,制成颗粒
中药药剂学--外用膏剂 (4)
倪 健
第一节 概述
★一、外用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分类
外用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外用膏剂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透过皮肤和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外用膏剂可分为软膏剂、硬膏剂。硬膏剂又可分为膏药、橡胶膏剂等,类似的还有糊剂、涂膜剂、巴布膏剂、透皮贴片剂等。
二、外用膏剂药物的透皮吸收
★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三个阶段。
2、透皮吸收途径。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有毛囊、完整的表皮角质层细胞间隙、皮脂腺和汗腺等。其中,完整表皮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在秀皮吸收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1、皮肤条件。①应用部位。②病变皮肤。③皮肤的湿度与湿度。④清洁的皮肤。 2、药物性质。药物必须具有合适的油、水分配系数,即具有一定的油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作用较理想。
3、其质的组成与性质。较膏中药物的释放在乳剂型基质中最快(与基质具有表面活性有关),动物油脂中次之,植物油中又次之,烃类基质中最差。
4、其他因素。药物浓度、应用面积、应用次数、与皮肤接触的时间等与药物吸收的量成正比。
第二节 软膏剂
★一、软膏剂的含义与特点
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细粉、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软膏剂常用的基质有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其中乳剂型基质制成的软膏亦称乳膏剂。
软膏剂多用于慢性皮肤病,对皮肤、粘膜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急性损伤的皮肤不能使用软膏剂。软膏剂中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二、软膏剂的基质
理想的基质应符合下列是要求:①具有适宜的稠度、粘着性和涂展性,无刺激性。②能与药物的水溶液或油溶液互相混合。③能作为药物的良好载体,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吸收。不与药物发生配伍禁忌,性质稳定。④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与伤口的愈合。⑤易洗除,不污染衣物。
(一)油脂性基质
油脂性基质包括油脂类、类脂类及烃类等。
特点:润滑、无刺激性,并能封闭皮肤表面,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皮肤的水合作用,故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比其他基质强。能与较多的药物配合,但油腻性及疏水性大,不易与水性液混合,也不易用水洗除,不宜用于急性炎性渗出较多的创面。
1、油脂类。此类基质常用的有豚脂、植物油、氢化植物油等。
2、类脂类。
①羊毛脂。有较大的吸水性,由于羊毛脂的组成与皮脂分泌物颇相似,故可提高软膏的渗透性。
②蜂蜡、虫白蜡、鲸蜡。常用于调节软膏的稠度。
3、烃类。
①凡士林。具有适宜的稠度和涂展性,吸水性较低(约吸收5%水分),故不适宜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伤患处。与适量的羊毛脂或胆甾醇合用,可增加其吸水性。本品对药物的释放与穿透较差,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改善。
②固体石蜡和液状石蜡。亦是常用的烃类基质,常用于调节软膏剂的稠度。
4、硅酮类。本品对皮肤无刺激性,润滑而易于涂布,不污染衣物。本品对眼有刺激,不宜作为眼膏剂基质。
(二)乳剂型基质
一般o/w型乳剂基质中,药物的释放和穿透较其他基质快。但是,当o/w型乳剂基质用于分泌物较多的皮肤病时,可与分泌物一同重新进入皮肤而使炎症恶化。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用乳剂型基质。此外,o/w型乳剂基质易干涸、霉变,常加入保湿剂、防腐剂等。w/o型乳剂基质俗称冷霜。
(三)水溶性基质
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物质组成。
特点:能吸收组织渗出液,释药较快,无刺激性可用于湿润、糜烂创面,但润滑作用较差,易失水干涸,故常加保湿剂与防腐剂,以防止蒸发与霉变。
1、纤维素衍生物。吸湿性好,可吸收分泌液,外观虽为油样,但易洗涤。可与多数药物配伍,因药物释放和渗透较快,可充分发挥作用。本品与苯甲酸、鞣酸、苯酚等混合可使基质过度软化;可降低酚类防腐剂的防腐能力;长期使用可致皮肤干燥。
2、卡波普尔。又称聚丙烯酸。以此作基质,涂用舒适,尤适于脂溢性皮火的治疗,还具有透皮促进作用。亦是理想的超声探头耦合剂。
三、软膏剂的制备
(一)软膏剂中基质的净化与灭菌
油脂性基质应先加热熔融,趁热滤过,除去杂质,再加热到150℃约1h灭菌并除去水分。
(二)软膏剂中药物的处理及加入基质中的方法
1、不溶性固体药物。应先制成细粉、极细粉或微粉,然后先与少量基质研匀,再逐渐递加其余基质并研匀,或将药物细粉加到不断搅拌下的熔融基质中,继续搅拌至冷凝。
2、用植物油提取的药物。应加热提取,去渣后再与其他基质混匀,或用油与基质共同加热提取,去渣后冷凝即得。
3、可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与水溶性基质混合时,可直接将药物水溶液加入基质中;与油脂性基质混合时,一般应先用少量水溶解药物,以羊毛脂吸收,再与其余基质混匀,与乳剂基质混合时,在不影响乳化的情况下,可在制备时将药物溶于相应的水相或油相中;油溶性药物可直接溶解在熔化的油脂性基质中。
4、中药浸出制剂。中药煎剂、流浸膏等药物,可先浓缩至膏状,再与基质混合固体浸膏可加少量溶剂,如水、衡醇等使之软化或研成糊状,再与基质混匀。
5、共熔成分。如樟脑、薄荷脑、麝香草酚等并存时,可先研磨使共熔后,再与冷至40℃左右的基质混匀。
6、挥发性药物或热敏性药物。应使基质降温至40℃左右,再与药物混合均交。
★(三)软膏剂的制法
1、研和法。软膏基质由半固体和液体组分组成或主药不宜加热,且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均匀混合时,可用研和法。
2、熔和法。软膏基质的熔点不同,在常温下不能均匀混合,熔点较高的基质。
3、乳化法。
★四、眼膏剂的制备
比一般滴眼液疗效持久,且能减轻眼睑对眼球的摩擦。常用基质为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8:1:1。该眼膏基质易于泪液及水溶性药液混合,且易附着于眼结膜上并促进药物的渗透,尤适用于作抗生素和中药眼膏的基质。
制备在无菌条件下。
第三节 黑膏药
★一、黑膏药的含义与特点
黑膏药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而成的铅硬膏。黑膏药一般为黑褐色固体,用前须烘软后贴于皮肤上。白膏药是油与宫粉。
黑膏药基质的主要组分为高级脂肪酸的铅盐。
二、黑膏药的制备
★(一)黑膏药基质的原料
1、植物油。以麻油为最好。
2、红丹。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pb3o4),含量要求在95%以上。红丹在用前应干燥,使成松散细粉后,再加入油中,否则易聚成颗粒,下丹时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
(二)黑膏药的制备过程
★黑膏药的制备分为药料提取→炼油→下丹收膏→去“火毒” →摊涂等过程。其中炼油、下丹收膏是关键操作。
1、药料提取。可溶性或挥发性的药材,如乳香、没药、冰片、樟脑等可先研成细粉,等膏熬成,摊涂前加入已熔化的膏药中混匀;贵重药材,如麝香等可研成细粉,待膏药摊涂后撒布于表面。
2、炼油。
3、下丹收膏。
4、去“火毒”。油丹化合制成的膏药若直接应用,常对局部产生刺激,轻者出现红斑、瘙痒,重者发疱、溃疡,这种刺激反应俗称“火毒”。所谓“火毒”,很可能是在高温时氧化及分解生成的具刺激性的低分子产物,如醛、酮、脂肪酸等。
5、摊涂。取膏药团块置适宜的容器中,在水浴上熔融,加入细料药物,搅匀。用竹签蘸取规定量的膏药,摊于纸或布等裱背材料上,折合包装,置阴凉处贮藏。
第四节 橡胶膏
一、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组成
橡胶膏剂的组成:①裱背材料。一般采用漂白细布;②膏料。由橡胶等基质与治疗药物组成;③膏面覆盖物。塑料薄膜或玻璃纸,用以避免相互粘着及防止挥发性药物的挥散。
二、橡胶膏剂的基质
1、橡胶。基质的主要原料,具有弹性、低传热性、不透气和不透水的性能。
2、增粘剂。常用松香、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β-蒎烯材料等,具有抗氧化、耐光、耐老化和抗过敏等性能。
3、软化剂。常用的软化剂有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可使生胶软化,增加可塑性,增加胶浆的柔性和成品耐寒性,改善膏浆的粘性。
4、填充剂。常用氧化锌、锌钡白(俗称立德粉)。氧化锌(药用规格)能与松香酸生成松香酸的锌盐而使膏料的粘性上升,具有系结牵拉涂料与裱背材料的性能;同时亦能减弱松香酸对皮肤的刺激,还有缓和的收敛作用。锌钡白常用于热压法制橡胶膏剂,其特点是遮盖力强,胶料硬度大。
三、制备
1、溶剂法
2、热压法
第五节 糊剂、巴布剂、涂膜剂
1、巴布剂:药物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及适宜的辅料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外用贴膏剂。使用方便,贴敷舒适,皮肤角质层易软化,水合作用增强。有利药物的透皮吸收。缺点是粘性较差。
2、涂膜剂:药物和高分子成膜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的外用液体涂剂。属于外用胶体溶液型制剂。
例:徐长卿软膏。
中药药剂学--栓 剂
倪健
第一节 概述
★一、栓剂的含义与特点
栓剂系指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纳入肛门、阴道等腔道的一种固体剂型,常用的有肛门栓和阴道栓。
特点:①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②避免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性;③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④适宜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⑤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作用。
★二、栓剂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因素
1、栓剂药物吸收的途径 肛门用栓剂给药后,药物在直肠的吸收主要经过以下途径:
①药物通过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大循环。
②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髂内静脉→下腔大静脉→大循环。
③药物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
阴道用栓剂给药后,由于阴道附近的血管几乎均与大循环相连,因此,药物的吸收不经肝脏,且吸收速度较快
2、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生理因素。栓剂塞入直肠的深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当栓剂塞入距肛门口2cm处时,其吸收总给药量的50%-70%可不经过门脉系统;当栓剂塞入距肛门口6cm处时,药物的吸收,大部分要进入门脉系统,药物易受肝脏首过作用的影响。
②药物因素
③基质的因素
★第二节 栓剂的基质
一、基质的要求
理想的基质应达到以下要求:
1、在室温下应有适当的硬度,塞入腔道时不变形亦不碎裂,在体温下易软化、熔化或溶解。
2、与主药无配伍禁忌,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
3、无毒性、无过敏性、对粘膜无刺激性。
4、在贮藏过程中不易霉变,且理化性质稳定等。
5、水值较高,能混入较多的水。
二、基质的种类
1、脂肪性基质
①可可豆脂。可可豆脂具有同质多晶性,有α、β、γ3种晶型,其中α、γ两种晶型不稳定,熔点较低,β型稳定,熔点为34℃,当加热至36℃后迅速冷至凝点(15℃)以下,则形成大量的α、γ晶型而使可可豆脂的熔点仅为24℃,以致难于成型和包装。
②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为目前较理想的一类油脂性栓剂基质。
2、水溶性及亲水性性基质
①甘油明胶。本品常作阴道栓的基质,但不适用于与蛋白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如鞣酸等。
②聚乙二醇。本品遇体温不熔化,能缓缓溶于直肠体液中,但对直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加入20%以上的水可避免刺激性。但易吸湿受潮。
第三节 栓剂的制备
一、栓剂药物的加入方法
1、不溶性药物,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应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再与基质混匀。
2、油溶性药物,可直接溶解于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中。若药物用量大而降低基质的熔点或使栓剂过软,可加适量鲸蜡调节。
3、水溶性药物,可直接与已熔化的水溶性基质混匀;或用适量羊毛脂吸收后,与油脂性基质混匀;或将提取浓缩液制成干浸膏粉,直接与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混匀。
二、润滑剂
栓剂模孔需用润滑剂润滑,以便于冷凝后取出栓剂。油脂性基质的栓剂常用肥皂、甘油各1份与90%乙醇5份制成的醇溶液(肥皂醑)。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的栓剂,则用油性润滑剂,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三、置换值(置换价)
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值称为置换值,又称置换价。x=g-w/f g为空白栓重,w为每个栓中主药重,f为置换价。
四、栓剂的制备
一般有搓捏法、冷压法及热熔法三种,可按基质的不同而选择。
1、搓捏法。此法适用于脂肪性基质小量临时制备。
2、冷压法。适用于大量生产脂肪性基质栓剂。
★3 、热熔法。脂肪性基质及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均可用此法制备。
第四节 栓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一、栓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外形应完整光滑,应无刺激性;应有适宜的硬度,塞入腔道后,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油脂性基质栓应在30min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无硬心;水溶性基质栓应在60min内全部溶解。b17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气雾剂
倪 健
第一节 概述
★一、气雾剂的含义与特点
气雾剂系指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等封装于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应用时借助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其他规定的形态喷出的制剂。供呼吸道、腔道、皮肤用,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气雾剂具有以下优点:①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②药物的稳定性高;③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较小;④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
生产成本高;若封装不严密,抛射剂渗漏后药物无法喷出;具有一定的内压,遇热或受撞击易发生爆粉炸;抛射剂有较强的挥发性,且具有致冷作用,多次使用在受伤皮肤上,可引起不适。
二、气雾剂的分类
1、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溶液型气雾剂、混悬型气雾剂(粉末气雾剂)、乳剂型气雾剂(泡沫型气雾剂)。
2、按相的组成分类。可分为二相气雾剂、三相气雾剂
3、按医疗用途分类。可分为呼吸道吸入气雾剂、皮肤和粘膜用气雾剂和空间消毒气雾剂。
三、吸入气雾剂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吸入气雾剂给药时,药物以雾状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肺泡是主要吸收部位,其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与药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其次,吸入气雾剂给药时的雾滴大小,影响其在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沉积。一般起局部作用,粒子以3-10μm大小为宜;而发挥全身作用,粒径应在1-0.5μm,否则,雾滴过粗药物易沉着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腔道中;粒子过小,吸入后又可随呼气排出。
★第二节 气雾剂的组成
一、药物与附加剂
1、药物
2、附加剂 常用的附加剂有:①潜溶剂;②乳化剂;③助悬剂;④抗氧剂;⑤防腐剂。
二、抛射剂
抛射剂为低沸点物质,常温下蒸气压大于大气压,当阀门打开时,抛射剂急剧气化产生压力,克服了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将药物分散成雾状微粒喷射出来。抛射剂亦常是气雾剂的溶剂和稀释放剂。常用的抛射剂有:
①氟氯烷类
②碳氢化合物和压缩惰性气体 如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以及压缩惰性气体(n2、co2)
三、耐压容器
四、阀门系统
1、一般阀门
2、定量阀门
第三节 气雾剂的制备
气雾剂的的配制应根据药物性质及不同类型气雾剂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附加剂和抛射剂的种类及用量,在避菌环境境下配制而成,其操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的处理
二、药物的调配和分装
三、充填抛射剂
1、压灌法。生产速度稍慢,且受阀的形式影响,抛射剂进入容器后,空气无法排除,在使用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幅度较大。
2、冷灌法。冷灌法中抛射剂直接灌入容器,速度快,对阀门无影响,容器中的空气易于排出,因而成品压力较为稳定。但整个操作需在低温条件下快速进行,抛射剂消耗较大。由于是在势射剂沸点之下工作,含水产品不宜采用此法充填抛射剂。
第四节 气雾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气雾剂的质量要求:每瓶总揿量、总揿次、每揿喷量、每揿主药含量、粒度及喷射试验等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规定的要求。还须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泄漏和爆破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中药药剂学--注射剂(附滴眼剂)
倪 健
第一节 概 述
★一、注射剂的含义与特点
注射剂俗称针剂。中药注射剂系指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特点: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制剂;③适用于昏迷、不能吞咽或其他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用药;④可使某些药物发挥定时、定位、定向的药效。
但是注射使用不便;注射时疼痛,使用不当有一定危险性;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制剂反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第二节 热 原
一、热原的含义、组成与特性
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湿动物体湿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热原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复合物,多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外膜。其中脂多糖(lps)是热原活性的主要成分。
热原主要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且产生的热原致热作用最强,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次之,革兰阳性球菌产生的最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热原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致热作用越强。
二、热原的基本性质
①水溶性;②耐热性;③不挥发性;④滤过性;⑤被吸附性;⑥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氧化剂、超声波等所破坏。
三、污染热原的途径
四、除去热原的方法
①吸附法;②超滤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凝胶滤过法;⑤反渗透法;⑥高温法。
五、热原的检查方法
①家兔致热试验法;②鲎试验法。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
★一、注射用水
(一)注射用水: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可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静脉用脂肪乳剂的水相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也可作为滴眼剂配制的溶剂。
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经过灭菌所得的制药用水,主要用作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二)注射用水的制备
1、原水预处理
2、纯水制备 常用离子交换法、电渗析等方法。(1)离子交换法;(2)电渗析法。
3、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 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是:常水受热气化为蒸汽,蒸气经冷收而冷凝成蒸馏水。
蒸馏器有多种,目前制备注射用水常用塔式蒸馏器和多效蒸馏器。
4、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 当两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或纯水和盐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稀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膜向深溶液一侧自发流动,定现象叫渗透。两侧液柱产生的高度差,即表示此盐溶液所具有的渗透透压。若在深溶液上施加一个于该渗透压的压力,则浓溶液中的水将向稀溶液(或纯水)反向渗透,结果水就从深溶液中分离出来,这就称为“反渗透”。
用反渗透制备注射用水时,必须选用适宜的反渗透膜,如三醋酸纤维素膜。
反渗透的装置有板框式、管式、螺旋式和中空纤维式四种。制备注射用水的流程一般采用二级反渗透系统,即纯水→膜过滤(5μm)→一级渗透→二级泵→二级渗透器→注射用水。
5、注射用水的贮存 配制注射液的注射用水,以12小时内新鲜制备为好,灭菌后贮放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注射用水贮槽、管道等都不得采用聚氯乙烯材料。
★二、注射用油
某些油溶性药物和需在体内缓慢释放而呈现长效作用的药物,需用制成注射剂时,可选用注射用大豆油、麻油、茶油等作溶剂。
1、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现行《中国药典》规定,注射用大豆应为浅黄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相对密度0.916-0.922,折光率1.472-1.476。皂化值为188-195;碘值为126-140;酸值不大于0.1。
2、注射用油的精制 植物油因含游离脂肪酸、各种色素和植物蛋等,必须加以精制,其精制过程为:中和脱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保湿搅拌,至油皂分开)→脱煞费苦心除臭(加活性白陶土及活性炭保湿搅拌,滤过至油液完全澄明)→脱水→灭菌(150-160℃干热灭菌1-2小时)。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
★一、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流程
二、中药注射用原料(中间体)的制备
中药注射用原料的提取和纯化主要有以下方法:①蒸馏法;②水醇法和醇水法;③萃取法;④酸碱沉淀法;⑤大孔树脂吸附法;⑥超滤法。
去除鞣质的方法 可采用:①改良明胶法(胶醇法)。即在水提浓缩液中加入明胶溶液后,不滤过,而直接加乙醇处理,可减少明胶对某些有效成分的吸附; ②醇溶液调ph法。利用鞣质可与碱成盐,在高浓度乙醇中难溶而沉淀除去的方法;③聚酰胺吸附法。本法是利用聚酰胺分子内存在的酰胺键,可与酚类、醌类、硝基化合物等形成氢键而吸附,达到除去鞣质的目的。
★三、注射剂附加剂的选择
为了增加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等,常添加适当的附加剂。
1、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 但应注意供静脉(除另有规定外)或脊椎腔注射用的注射液均不得添加增溶剂。
2、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 常用的助悬剂有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乳化剂有卵磷脂、豆磷脂、普流罗尼f68等。
3、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 常用的有:①抗氧剂,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脲、抗坏血酸等;②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或依地酸钠钙、环己二胺四醋酸钠、n-羟基乙二胺三醋酸等。此外还可采用降低温度、避光、通惰性气体如n2或co2、调节适宜的ph等措施。
4、调节ph的附加剂 一般注射液的ph允许在4-9之间,大量输入的注射液ph应近中性。常用调节ph的附加剂有盐酸、枸椽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5、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 为了防止注射剂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污染微生物,应加入适宜抑菌剂。但用于静脉或脊椎腔注射的注射液一律不得加抑菌剂,注射量超过5ml的注射剂加抑菌剂时应特别审慎。常用的抑菌剂有苯酚、三氯叔丁醇、苯甲醇等。
6、减轻疼痛与刺激的附加剂 常用的止痛剂有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等。
7、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凡与血浆、泪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大量注入低渗溶液,可导致溶血,因此应调节药液的渗透压。常用的渗透压调节剂有氯化钠、葡萄糖、磷酸盐或枸椽酸盐等。
(1)冰点降低数据法计算等渗溶液的浓度
血浆的冰点为-0.52℃,因此冰点降低为-0.52℃的溶液即与血浆等渗。常用药物的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可查表和到。根据公式可以计算所需要加入渗透压调节剂的量,计算公式如下:w=(0.52-a)/b
(2)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氯化钠等渗当量系指与1g药物成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克数,通常用e表示。如硼酸的e值为0.47,即0.47g氯化钠与1g硼酸呈相等的渗透压效应,计算根据以下公式:nacl%=0.9%-g1e1-g2e2
式中,g1、g2为溶质的百分浓度;e1、e2为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
(3)等张溶液 等张溶液系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0.9%氯化钠溶液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四、注射剂容器的选择与处理
1、注射剂容器的种类 按原材料分为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
2、注射剂容器的质量要求 注射剂容器主要由硬质中性玻璃制成。
3、安瓿的质量检查 安瓿在应用前必须经外观、清洁度、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等检查,合格品经处理后,方能使用。
4、安瓿的处理 安瓿的处理工序为:切割→圆口→灌水蒸煮→洗涤→干燥与灭菌。
五、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
注射液的配制
1、中药注射液浓度的表示法 ①按有效成分的百分浓度表示;②按有效部位含量的百分浓度表示。如双黄连粉针剂,含金银花按绿原酸计为85%-115%,黄芩按黄芩苷计为85%-115%;③按总提取物的百分浓度或每毫升含总浸出物的量表示,如毛冬青注射液每毫升含毛冬青提取物18-22mg。
2、配液方法 ①水处理冷藏,②热处理冷藏,③活性炭处理。
六、注射剂的灌封
灌封包括药液灌注和安瓿熔封,大生产多使用自动安瓿灌封机。①灌注;②熔封。
七、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
1、灭菌 中药注射剂,大多采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沸灭菌,100℃,30-45分钟;容量较大的可酌情延长灭菌时间。
2、检漏
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1、澄明度问题:①杂质未除尽;②ph不适;③有效成分的水溶性较小。
2、刺激性问题:①有效成分本身具刺激性;②含有多量杂质 鞣质、钾离子等杂质;③药液渗透压和ph不适宜。
3、疗效不稳定问题
第五节 输液剂与血浆代用液
★1、输液剂的含义:输液剂系指通过青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一次用量在数百毫升以上以至数千毫升,俗称大输液。
输液剂的主要用途有:①补充营养、热量和水分,纠正体内电解质代谢紊乱;②可维持血容量以防治休克;③调节体液酸碱平衡;④解毒,用以稀释毒素、促使毒物排泄;⑤抗生素、强心药、升压药等多种注射液加入输液剂中静脉滴注,起效迅速,疗效好,且可避免高浓度药液静脉推注对血管的刺激。
2、输液剂的种类:电解质类、营养类、胶体类。
输液剂一般采用热压灭菌。
二、血浆代用液
血浆代用液或称血浆扩张剂系指与血浆等渗而无毒的,用以代替来源受到限制的人血浆的胶体溶液。其中能暂时维持血压或增加血容量,可用于因出血、烫伤、外伤所引起的休克或失血症,但不能代替全血。临床常用的血浆代用液有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咯烷酮、变性明胶等。
第六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
★一、粉针剂的含义与质量要求
粉针剂系指将某些对热不稳定或容易水的药物按无菌操作法制成的供注射用的无菌干燥粉末或海绵状块状物。临用前加注射溶剂溶解后供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改制成粉针剂将较好地解决其稳定性问题。
其质量要求与中药注射剂的要求基本相同。
二、粉针剂的制备
1、无菌粉末直接分装法
2、无菌水溶液冷冻干燥法
第七节 混悬液型注射剂
混悬液型注射剂的含义与质量要求
其质量要求是:有适宜的粒径。供一般注射用,粒径≤15μm,且15-20μm者不超过10%;供静脉注射用2μm以下者应占99%,且粒径均匀,具良好分散性。应无菌、无热原并具有适宜ph。
第八节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静脉注射或滴注、注射用无菌粉末:无菌、无热原、草酸盐检查、钾离子检查、不溶性微粒检查、溶血实验、等渗。
第九节 滴眼剂
★一、滴眼剂的含义与质量要求
滴眼剂系指供滴眼用,具有杀菌、消炎等作用的澄明溶液或混悬液。
其质量要求是:应无菌、澄明;适腚的ph(ph6-8);适宜的渗透压;适宜的粘度混悬型滴眼液微粒大小应均匀,且粒径≤50μm。
★二、滴眼剂的附加剂
①ph调节剂;②渗透压调节剂;③抑菌剂;④粘度调节剂。
三、滴眼剂的制备
1、主药性质稳定的滴眼剂 一般工艺流程为:
主药、附加剂→ 溶解→滤过→灭菌→无菌分装→质检→印字包装
滴眼瓶(塞)→洗净→灭菌→无菌分装→质检→印字包装
2、主药性质不稳的滴眼剂 采用无菌操作法制备。
第十节 中药注射剂与滴眼剂典型品种举例
①鱼腥草注射液 加入7g氯化钠及5g聚山梨酯80,混匀。
②正清风痛宁注射液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3g,亚硫酸氢钠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