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目光仅是初秋偏午的阳光,还是俯瞰世界的注视,无法分辨。眼前这座占地二千三百余平方米,两正两横的木
秋日里的目光
仅是初秋偏午的阳光,还是俯瞰世界的注视,无法分辨。
眼前这座占地二千三百余平方米,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这座典型的湘西南殷实人家,配建了槽门、正屋、读书楼、厢房、卧室、灶屋、过厅等一系列建筑的四合院,就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故居。
若不是故居朝门上牌匾的提示,真不敢把这座普通的宅院与魏源这个响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从星象占卜术的角度看,这是藏龙卧虎之地—— 一块何其安详的居地,近八平方公里开阔的田垅,中间屹立狮、象二山,北部“上魏家塅”即今隆回司门前学堂村一带,就是近代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的胞衣地。
一
这是一座青灰基调的清代江南居民。广阔的回垅上禾苗青葱,加上数十株绿树的掩映,使得人去楼空近两百年的院落依然盛满生机。流连于宅院的每一个角落,明亮的秋日似乎没有留下我们的身影,身边倒象无处不在地洋溢着另一个影子,耳畔回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
魏源回来了,两百年后他穿梭于魏家塅故居和古城邵阳的南站广场。在南站,他气宇轩昂、自信地远眺世界;在故居,他屏声静气领受无数崇敬的膜拜。
故居北端的土坯墙根,几株绿树,十数杆毛竹拱护两块菜地,工作人员在上面种了茄子、辣椒。初秋的阳光冲破枝丫的隔离,强烈均匀地洒向院内,好一处秋日憩园。伸腿坐在角落的槽门边,仰望秋高气爽的天空,感受不到现实的喧闹,周身浸透思考的静谧和深邃。一种遍体被电击的感觉,一种久违乡村田园的恬适把人团团围住。
魏源就是在这种详和静穆的氛围中渡过自己的青少年,而后举家迁往江苏。
二十七年,伴随他的是超凡脱俗的竹,是木楼中的琅琅书声,是心怀天下的哲思。
想了解魏源到底何时混沌初开,不由翻开他的生平——七岁入私塾,便手不释卷,甚至通宵达旦。十五岁中秀才,可谓少年早成。二十一岁随父上北京,结识林则徐、龚自珍等大批名公大卿和学者,学业日深。这样一位盖世奇才,仕途上很不得志,到晚年才得任知县、知州之类的小官。正因为入仕途较迟,魏源赢得了著书立说的时间。一生著述五十多种,六百多卷,约七百万字,平均每天写作五千多字。其传世之作《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戍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
二
魏源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魏源属于世界。家乡请回的是他的音容笑貌和思想。
很难想象身处嘉乾盛世、八股盛行的时代,会产生如此卓而不群的思想和思想家,会产生如此脱俗的学者。
不知魏源是否登临岳阳楼?不知魏源是否有过片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感受?
西方列强的炮船直指晚清脆弱的海防时,魏源提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完整的、影响百余年、启迪几代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了推动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包括军事和民用工业,官办工业和民办工业的设想,包括从西方引进技术、人才和培养本国技术人才的设想,包括建设一支近代的海军,改革军政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设想,还包括在广东虎门之沙角、大角建设当今称之为“特区”的独具胆识的设想。
魏源,一代良医,为沉疴缠身的中国开出了“新方”,东方睡狮有了病则思医的蠢动。
本散文作者:书童2006
魏源,一代旗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封疆大吏和朝廷重臣奕訢、文祥率先跟上去了,近代民族工业、军事工业缓慢起步。
一个半世纪的自醒、自强,魏源的预见和呐喊拯救了一个民族。当这个民族被唤醒后,魏源安祥地回到了家乡。
三
魏家塅狮象二山南侧称“下魏家塅”,即今邵阳隆回司门前石山湾村一带,诞生了晚清两位重臣。一位是先后在陕甘、云贵、两江、闽浙四地八省任总督的魏光焘。另一位是历任布政使、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魏午庄。
他们均为晚清不可或缺的重臣,其官职、官位与魏源不可同日而语。两位同年同乡,比魏源晚出世近半个世纪,其故园与魏源故居相隔咫尺。
这种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少见。是风水使然,还是人文所致?不可细考,但有一点,魏源的思想对他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包括以《猛回头》、《警世钟》两本振聋发聩的著作,扬名近代中国的陈天华,包括发动护国、护法运动的大将军蔡锷,恐怕都是在魏源目光注视下成长起来的风云人物。
不知魏源思想体系的影响,在邵阳、在湖湘,乃至整个中国,会持续多久,绵延多远。
假如当年魏源沉缅于科举,醉心于八股,晚清的军事、工业、经济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曾国藩、左崇棠、李鸿章和清代皇室又将以何种姿态出现在近代中国的舞台?
不敢假设,历史不需要假设。
徜徉于魏源故居,周身流淌着洗礼后的舒畅。匆匆离开,又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懊恼,一种与魏源交流不够充分的遗憾。寻找下一次弥补,不知将在何时?
四
故居已经远去。我已身处三百华里外的小城。这三百华里的距离和近两百年的时空,我走了近四十年。故居于我于魏源均是驿站,魏源和他千百万的膜拜者均是过客。这千千万万的过客或许同我一样奔忙,为名利,为得失。
对这群从故居归来的人们,魏源是否痛惜?
呆坐于深秋的时光中,忽然感觉暗夜里到处倾泻着魏源的目光,如芒刺在背,全然没了当初流连故居的那种洒脱。
二OO五年十月十四日凌晨
本散文作者:书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