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謙之案:傅、範本、王羲之本、趙孟俯本“為之”下有“者”字。又道藏宋張太守匯刻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謙之案:傅、範本、王羲之本、趙孟俯本“為之”下有“者”字。又道藏宋張太守匯刻四家注在“為之”句下,王注有“為造為也”四字,他王本脫去此句。
天下神器,不可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嚴可均曰:“神器”,大典“器”下有“也”字。“不可為”,各本“為”下有“也”字。
謙之案:遂州、景福、敦煌三本均無“也”字。又“天”字上,傅、範本有“夫”字,河上公、王弼無。范應元曰:“‘夫'字,阮籍同古本。”
易順鼎曰:按“不可為也”下,當有“不可執也”一句,請舉三證以明之。文選干令升晉紀總論引文子稱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其證一。王注云:“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王注有,則本文可知。其證二。下篇六十四章云:“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無為”即“不可為”,“無執”即“不可執”。彼文有,則此文亦有。其證三。蓋有“執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執也”一句明矣。
馬敘倫曰:彭耜引黃茂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至於人身,獨非神器乎?”是黃見本有此一句。
謙之案:“為者敗之”二句,又見第六十四章。鶡冠子備知篇曰:“故為者敗之,治者亂之。”當亦本此。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嚴可均曰:“夫物”,各本作“故物”。
謙之案:遂州本、敦煌本同此石。又“或噓”,河上、禦注作“或呴”,王弼作“或歔”,景福本作“或煦”,敦煌二本同此石。案敦、景、遂各本作“或噓”是也。“噓”與“吹”互訓。噓,吹也,從口,虛聲;吹,噓也,從口從欠。一切經音義卷八十引說文“噓”作“吹噓也”。卷五十四先引顧野王雲“口出氣曰噓”,次引說文“亦出氣也”。但“吹”與“噓”出氣相同,而緩急有別。易順鼎曰:“按‘歔'本字當作‘噓',下文‘或強或羸',‘強'與‘羸'反,則‘噓'亦與‘吹'反。玉篇口部,噓、吹二字相通,即本老子。又引聲類云:‘出氣急曰吹,緩曰噓。'此吹、噓之別,即老子古義也。玉篇又有‘呴'字,引老子曰‘或呴或吹',與河上本同,蓋漢以後俗字。”又“噓”字,傅、範本作“噤”。范應元曰:“‘噤',嚴遵同古本,注引楚辭曰:‘噤閉而不言。'”謙之案:說文:“噤,口閉也。”楚辭云:“閉口為噤。”義與“吹”相反。夏竦古文四聲韻引道德經“吹”字作□,“吹”“噤”對立,其說亦通。
或強或嬴,或接或□。陳注:墮
嚴可均曰:“或嬴”,各本作“或贏”。“或接”,禦注、河上“接”作“載”,王弼、梁簡文作“挫”。
羅振玉曰:“或強”,敦煌本作“強”。“或挫”,河上、禦注、景福三本作“載”,景龍、敦煌二本作“接”。
范應元曰:“或強或剉,或培或墮”,嚴遵、王弼、傅奕、阮籍同古本。畢沅曰:“墮”,俗作“隳”,非。
俞樾曰:按“挫”,河上本作“載”,注“載,安也”,“隳,危也”,是“載”與“隳”相對為文,與上文“或強或羸”一律。而王弼本乃作“挫”,則與“隳”不分二義矣。疑“挫”乃“在”字之誤。“在”,篆文作□,故誤為挫也。“或在或隳”,即“或載或隳”,載從□聲,在從才聲,而或亦從□聲,州輔碑“□貴不濡”是也。其聲既同,故得通用矣。
武內義雄曰:賈大隱述義云:“王本或作接,或作隳。”(瀧川本欄外所引)據此則王本作“接”,而不作“挫”。景龍碑亦作“接”。雖然,“挫”“接”不通。據范應元集解則王本作“培”,或作“墮”。按王本作“培”,由“培”字訛為“接”,又訛而為“挫”。“培”即莊子逍遙遊篇“培風”之“培”同義,即乘之意,正與“隳”字相對。河上本作“載”字,亦乘之意,是河上本從義訓而改字者也。
於省吾曰:按“接”應讀為“捷”。“接”、“捷”乃雙聲疊韻字。禮記內則“接以大牢”,注:“接讀為捷。”公羊僖三十二年“鄭伯接卒”,左傳、谷梁作“捷”。左莊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捷”,公羊作“接”。荀子大略“先事慮事謂之接”,注:“接讀為捷。”莊子人間世“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釋文:“捷作接。”爾雅釋詁:“捷,勝也。”說文:“敗城曰隓,□篆文。”是墮有敗義,捷勝與墮敗,義正相對也。謙之案:碑本“□”乃“隳”之別構。又俞說謂“載”“隳”相對,武內說謂“培”“隳”相對,於說謂“捷”“墮”相對,三說各有所明,誼皆可通,以於說為勝。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謙之案: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引作“故君子去泰,去甚”。“甚”字,河上注謂“貪淫聲色”,是也。說文:“甚,尤安樂也,從甘從匹。匹,耦也。”朱駿聲曰:“按甘者飲食,匹者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訓安樂之尤。”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隨、吹、羸、墮韻(歌部,吹音磋,羸音羅,墮,平聲)。奚侗:“羸”,從範本作“剉”,隨、吹、剉、墮為韻。鄧廷楨曰:隨、吹、羸、隓為韻,古音皆歌部字也。“隨”,古音素何切,論語八士之名,“隨”與“騧”為韻。“吹”,古音曲阿切,詩籜兮“風其吹女”,與“和”為韻。“羸”,古音讀若□、嬴。“隓”,今今文尚書皋陶□與“脞”“惰”為韻。
右景龍碑本不分章,五十七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五十八字,傅、範本六十字。河上本題“無為第二十九”,王本題“二十九章”,範本題“將欲章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