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常用工具 > 国学经典 > 子部 > 历史小说 > 李自成(第四卷) >

《李自成(第四卷)》在线阅读:第二章

2013-11-28 
  李自成将秦王府内庭正中的一个宫殿改名乾清宫,作为他自己的寝宫,也是他办公和召见文臣武将的地方。晚上他
    李自成将秦王府内庭正中的一个宫殿改名乾清宫,作为他自己的寝宫,也是他
办公和召见文臣武将的地方。晚上他办公到深夜,如果不去别的宫中,就传来一位
妃子陪宿。他最近有三位妃子。在襄阳称新顺王时选了一位刘妃,出身于书香门第,
粗通文墨;进长安后,选了一位陈妃,原系秦王府中的宫女,年纪已十六七岁;最
近去米脂县祭祖,因为米脂川中自古出美人,又选了一位新妃,出身小康之家,虽
是容貌很俊,却目不识丁,对外边世事也完全不懂。好在姑娘比较聪明,在宫中事
事退让,不敢多吉多语,因此,别的妃子都对她很好。皇后高桂英一则深深明白,
自古皇帝除正宫之外,还有各种名号的妃、嫔同侍后宫,从周公制礼就是如此;二
则她也盼望后宫的妃子中有人能为大顺国早生皇子,早生太子。所以刘妃和陈妃,
都是她帮助李自成选定的。她知道,昨夜很晚皇上才去刘妃宫中,今早天不明就一
回乾清宫批阅文书。早膳后又立即分别召见文臣和泽侯田见秀。皇上在紫禁城中的
起居生活,随时都有宫女向她一禀报。刚才等英未进宫时,她曾在心中叹息说:
“唉。国家草创,真不容易呀!”此刻她一边迎接皇上,一边在心中问道:
  “他百忙中来坤宁宫有何事情?”
  李自成坐下以后,挥退左右侍候的宫女和皇后的女兵,对皇后说:
  “我来坤宁宫不能久坐,只是要亲自嘱咐你一件事。昨晚与牛丞相。宋军师等
人议定:大年初一卯时正,文武百官入宫,在勤政殿朝贺正旦;巳时正,在午门上
颁布北伐幽燕的诏书。这也是一件大事,是我第一次颁诏。初三日一清早,我就上
路。留在长安的六品以上文武官员,送至灞桥。泽侯留镇长安,兼主持朝中诸事。
他是个忠厚人,倘若遇到有些事他不能做主,会来宫中问你,你同他商量决定。”

  高桂英首先在心中感到吃惊,随即笑着说道:
  “皇上,咱们从前谈过多次,一旦打下江山,建立新朝,第一不许重用太监,
第二避免后宫干政,第三要抑制贵戚。所以自从破了洛阳,你称为奉天倡义文武大
元帅之后,有许多事我都不过问了。你在襄阳称新顺王之后,我更不愿过问军国大
事。如今陛下如此吩咐,岂不违了我们原先常常谈论的话?”
  李自成苦笑一下,说道:“事情难办哪!中央政府和六部中央衙门,差不多所
有的文臣都是新投降的明朝官吏,有的是现任官吏,有的是卸任的乡宦。咱们老八
队原来读书人很少,文官都不是自己人,只有牛丞相、宋军师是咱们自己的人,那
是崇帧十三年起义跟州.卜道来的。李岩也是文臣,也算是起义的旧人了,可是他
不肯在中央政府里边做官。如今中央政府和中央各衙门的文官,都是几个月之前投
顺的,或者近一两个月来投顺的。几个月之前在襄阳投顺的已经算是老资格了。”

  他忽然放低了声音:“这些文臣未必都同我们一心,其中有许多人是为着他们
自家的功名利禄来的。如今朝廷的制度还不完备,加上我离开长安东征,牛金星和
宋献策、李岩都随我前去,留在长安的众多文臣,难免不各自营私。我有些放心不
下。倘若玉峰是一个严厉的人,朝中的事情就好办得多。可是他是一个有名的老好
人,怕有时候人们瞒着他营私舞弊,乱了朝廷规矩。我担心泽侯宽厚有余,威严不
足。所以我嘱咐他,有困难的事情,倘若不能决定时,可以进宫来同你商议。这不
算后宫干政。”
  他又笑了笑,接着说:“这是一时的权变,不是长法,等我从北京回来,就不
让你过问朝内的事情了。”
  “皇上,你原定在初五颁诏,初七启程,为什么忽然决定提前了?”
  “怕的是耽误了破北京的时间,夜长梦多。”
  “难道事情有新的变化?”
  “怕的是有变化。近两天同诸臣不断会议,认为我东征大军最好在三月半末之
间赶到北京,以防北京情况有变。所以我应该提前动身,越快越好。”


  “你听到了什么意外的风声?”
  “如今并没有听到什么意外的风声。不过,有三件事值得我担心,不可大意。”

  “皇上,哪三件事令你忧虑?”
  “一,我们都担心崇祯会将一部分守宣化和大同的人马调回北京守城,使我军
屯兵坚城之下。万一一时不能攻克北京,事情就不顺利了。”
  “第二件事情呢?”
  “崇祯不惜割地给满鞑子,调回关宁的铁骑救北京。倘若如此,我军一鼓攻破
北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还有第三呢?”
  “我怕崇祯万不得已时,留下几个重臣守北京,他自己走山东一条路,逃往南
京。”
  “要是我们的人马已经截断运河,他还能逃往南京不能?”
  “倘若他决计南逃,可以绕道胶东南下,也可以从天津乘海船南下。倘若他逃
到南京,既有江南财富,又有长江天险,以后的战事就打不完了。”
  高桂英也觉得皇上和诸臣们的担心很有道理。想了片刻,说道:
  “皇上,听说你到北京去,只率领二十几万人,号称五十万,何不多带些人马
前去?”
  “近半年多来,我们的人马很快占领了河南、湖广、山西,又向东进到山东境
内,哪儿不需要兵?原来有几十万人马,不分散很够使用,一分散就力量薄了。像
我们离开湖广以后,德天府、承天府、襄阳府不是分散了很多兵力吗?现在湖广、
河南的许多府、州、县局势都不很稳,有许多人在左顾右盼,伺机而动。能够反叛,
他们会反叛的。我心中明白,牛丞相、宋军师他们也很明白,困难就是兵力不够,
无钱养兵呀。”
  高桂英点点头,说道:“是的呀!如今各地城乡残破,灾荒遍地。养兵多了,
老百姓负担沉重,更是没办法活下去。”
  李自成接着说:“你说得很对。这些年户口大减,许多地方生产也没有恢复,
多养兵很不容易。所以这一次只带二十几万人出征,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只能如此
了。好在取胜不完全靠兵力。主要是靠……”
  高桂英接着说:“我明白了,是靠皇上的声威,也靠老百姓盼望着你去救他们,
好像我们到河南的时候那样。去年春天,我们进入湖广、襄阳、承天、德安、荆州,
各地不也是闻风降顺?这一次皇上东征一定也是如此。要是这样,人马带的不多,
看来也不会遇到大的困难。就怕在北京城下屯兵太久,也怕崇祯把关宁的兵调回北
京。前几天同红娘子谈起这事,她说林泉有此忧虑,不知跟皇上说了没有?”
  李自成说:“在群臣商议的时候,林泉曾说出他的担忧。不过,大家都不同意
他的看法,认为只要我们进兵迅速,路途没有耽误,拿下北京就没有问题。至于大
同、阳和各处的明朝边兵,据白光恩他们几位降将看来,是都会沿路投降的。”
  高桂英心中放宽了,就说:“既然他们说沿路守将都会投降,我就放心了。”

  李自成又说道:“目前,山西明朝的兵力很空虚。山西巡抚蔡茂德,我们第一
次进攻开封的时候,他也在开封。那时候他是河南右布政使。这个人是一辈子吃斋
念佛,又不懂得打仗的事。所以我军过黄河以后,必然一路无阻,到处迎降。现在,
听说山西各府、州、县土民,人心已经瓦解了,都在私下纷纷商议,要迎接我们的
大军。所以,一破太原之后,我们的大军走大同、阳和、宣府这一带,进居庸关去
攻北京,路上不会遇到大的阻碍。崇祯总想在这条路上阻止我军前进,就不会将这
一路的守军调回北京。宋军师是这样看的,牛丞相也是这样看的。喻上猷他们都赞
同军师的看法,献策筹划的这一作战方略很好,必可成功。我特意将白光恩。左光
先这一些明朝的旧将都带在身边,也正是为的招降沿路的守将。也有人建议,要我
出武关,走真定,攻取北京,路途较近。可是那样进兵,崇祯就会把宣府、阳和、
居庸关的兵调回北京。看起来路近,攻北京反而不容易了。”
  高桂英更觉放心,说道:“这条路我从前都不知道,你说出来我也不很明白,
只要大家都是这么看,我就放心了。看来你率领这二十几万人也就够了。”
  李自成说道:“实际上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大概不会超过十万人马。”
  “啊?不会超过十万?”
  李自成说道:“过阳和之后还要分兵呀——此刻我没有工夫同你详谈了。”
  “万一……”
  李自成说:“不妨事,我同几位谋臣议论过了。目前向北京进兵,一举消灭明
朝,当然不能全靠兵力,除你刚才说的,靠我的声威招抚沿途官绅军民之外,还有
就是明朝已成崩溃瓦解之势,不堪一击。古人常说的摧枯拉朽,就是这种形势。我
们预料,崇祯瞻前顾后,加上朝廷每遇大事争论不休,不等他调回关宁精兵,我们
就已经破北京城了。北京一破,明朝的江山换了主人,关宁兵就不敢来了。”
  高桂英笑着说:“但愿上天看顾,皇上此去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路上势如
破竹,赶快攻入北京吧!元旦颁北伐诏书的事,那诏书可已经准备好了?”
  “已经准备停当。可是诏书写得太文,老百姓很难读懂。”
  “为什么不写得浅显一点,让不识字的人一听都能懂得?像几年前攻破洛阳的
时候,李公子同你写的《九问》、《九劝》,连我也能背下来。”
  李自成笑一笑,说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牛启
东几个文臣一定要将诏书写得越典雅越好,越古奥越好。有些句子他们说是模仿
《尚书》的文笔。他们还说,不能光想着小百姓能读得懂、听得懂,重要的是这诏
书要像是大顺开国皇帝的诏书,不能使明朝士大夫耻笑我朝中无人。他们还说,这
诏书以后要载到国史上的,要传至万代,非写得十分典雅不可。牛启东他们说这话,
也有道理。如今我身为一国之主,建立了新朝,也只能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老百
姓听不懂也只好算了。”
  “不让百姓都知道皇上出师的宗旨,不是也不妥当吗?”
  “也有一个补救办法,我已经对他们说了。等到破太原的时候,我再发一道上
谕,一定要写得使老百姓都听得懂,像《九问》、《九劝》那样浅显。”
  “对,对。皇上虽是真命天子,可是咱们十辈子都是庄稼汉,自己也是穷百姓
出身。起义的宗旨是为救天下的黎民,请皇上到山西再补发一道使老百姓都能听得
懂的上谕。”
  “如今你留在长安,虽然住在皇宫里边,可是朝中无人。你身上的担子很重,
身边不可没有得力的人。慧英虽然出嫁了,还是命她每日进宫听你使唤才是。”
  “我也是这么想。刚才我正在同她商量宫中如何朝贺元旦的事。听说你来到坤
宁宫,我叫她赶快回避了。”
  “为什么要回避?有些事也需要她知道哇。”
  “皇上,你忘了,她一同双喜成亲,就变成了你的儿媳,岂有儿媳见公公不回
避的?”
  李自成猛然明白,不觉哈哈大笑。高桂英也笑了起来,随即说:
  “在宫中朝贺正旦的事……”
  “我很忙,这事情就不必问我了,一切由你同慧英商量,斟酌办吧。如今诸事
草创,也不必都按照政府草拟的仪注。”说毕,迅速起身走了。
  李自成走了以后,两三个宫女很快进来,在皇后的身边侍候。回避在坤宁宫后
边的慧英也进来了。慧英向皇后问道:
  “父皇来有什么吩咐?”
  皇后说:“皇上离长安的日子提前了。如今决定元旦朝贺一毕,稍作休息,就
颁布北伐诏书。初三日一早启程,留在长安的文武百官都到灞桥送驾。双喜要随身
带的衣物,都赶快替他准备。还有,皇上命你每天进宫办事,像往常一样。我也是
这个意思,倒是皇上先说出口了。”
  慧英听说皇上提前动身,双喜随驾,不由得心中挺不是滋味。但是她没有露出
来一点形迹,赶快问道:
  “母后,宫中朝贺正旦的事,应该如何准备?”
  皇后说:“十来天前,礼政府送来朝贺正旦的仪注,还有进宫朝贺的各家夫人
的花名册,你都看见了。刚才皇上说,可以由你同我斟酌。按我的意思么……”
  慧英望着皇后,等待吩咐。她又不由得想起双喜初三一早就要跟皇上出征了,
又一股惆怅情绪涌上心头,暗暗地叹道:
  “只有几天的恩爱日子,白天也不能厮守在一起!”
  高桂英想了片刻,接着说:“咱们新朝的各家夫人多是穷家小户出身,或者随
军多年,或者新从家乡来到长安,谁懂得皇宫中怎样行礼?好比临上轿才去裹小脚,
裹也来不及了,反而寸步难行。何况宫中没有女官,鸿胪寺的官儿们又不能来到后
宫,谁能教大家演礼呢?如今要大家按照皇家的规矩进宫来朝贺正旦,岂不是故意
要婆婆妈妈们、婶子大嫂们来坤宁宫闹笑话?”说到这里,她自己忍不住“扑哧”
笑了,连慧英也笑了。
  “到底怎么办呢?”慧英问道。
  “怎么办?我们莫去管礼政府拟定的仪注,今年还按民间习惯的老规矩办事。
你安排好,初一五更,各家妇女都进西华门,轿子要停在西华门外。只有少数几位
夫人可以在西华门内下轿,将她们都带进祯祥门内,坐在屋中烤火。然后,分批带
引进坤宁宫正殿,向我朝拜。一概不留下吃饭、吃果子。不管谁对我拜年,她们都
跪下磕头,我都不还礼,也不说话。慧英呀,这同往年是大不一样呀!可是已经熬
到今天,坐在皇后宝座上,我纵然想还礼,想拉着她们嘻嘻哈哈地坐在一起说说话
儿,亲热一番,也不能了。慧英,你说是么?”
  “娘娘自然是不能还礼的,要讲究君臣之分嘛。”
  皇后接着说:“你今天就要将名单编排出来,看看分几班朝贺。每一班二二十
个人吧,要有一位领头的,比如说武将们的夫人,头一班就应该由汝侯府的夫人领
头;文臣们的夫人,头一班就应由牛丞相府的夫人领头。你编排就绪以后,送上来
让我看,然后送往礼政府传谕各部事先通知,好作准备。按说这事应该由内臣司礼
监衙门掌管,由司礼监衙门派内臣向各府传谕,才是个道理。可是咱们宫中的内臣
班于没有搭起来,没人做事。还有,对各家应该有赏赐,也要拟出一个清单,呈给
我过目之后,赶快准备。男的文臣不进后宫来,自然没有赏赐;可是有的是在我眼
皮下长大的小伙子,他们请求入宫朝贺,那就来朝贺吧。像罗虎、王四这些小将们,
能够说不让他们进宫么?”
  “还有来亨。”
  “是呀,还有来亨……只要进宫来都得赏赐。这般小将们如今见的多了,眼眶
大了,赏赐的东西寒酸了,能够行吗?都不能寒酸,这是咱大顺朝第一个元旦佳节
呀。”
  “母后,健妇营怎么赏赐?”
  “你斟酌办吧。不过,你红娘子大姐要同各家夫人一样的赏赐。”
  皇后望着慧英走出后宫,忽然又命一宫女将她叫回。高桂英想到,后宫内师邓
太妙随着元旦赏赐之外,还要在节前送去几色礼物,以表示尊师之礼。她命慧英,
给邓夫人送礼的事,即刻就办。然后再办其他诸事。慧英问道:
  “邓夫人虽是后宫内师,毕竟还是臣下,皇后赏赐她东西,能够算是送礼吗?”

  高桂英对慧英望了一眼,忽然笑着点点头,心里称赞慧英明白事理,不愧是她
的好帮手。随即说道:
  “你可以请吕二婶速速进宫,命吕二婶随内臣一同前去,由吕二婶传话……”
她又想了想,问道:“慧英,你吕二婶如何说话合乎体统,你教教她。我不操这个
心了。”
  慧英略一思索,随即说道:“吕二婶应该说,‘皇后懿旨,念邓夫人在后宫讲
书辛苦,欣逢元旦佳节,特赐彩缎、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物,略表尊师重道之
意,务必入宫谢恩。’母后,这样传娘娘懿旨行么?”
  皇后笑着说:“唉,你这姑娘果然习练好了,竟然能出口成章。好,就这样让
吕二婶传谕去吧。”
  慧英下去不过片刻工夫,慧琼进来了。她向皇后磕了头,跪在地上问道:“奉
娘娘呼唤进宫,不知有何吩咐?”
  高夫人满脸堆笑,说道:“你起来吧,慧琼。不要跪在地上。来,让我好好看
看你。”
  慧琼又磕了头,站起来走到皇后的身边。皇后拉着她的手,很有感情地说:
“你出嫁了,完了终身大事,也完了我一桩心事。可是我又不能不想你。我想着你
出嫁才两天,这两日里,张鼐忙着出征的事,又加上贺客盈门,日日酒宴忙乱,你
们一对小夫妻,自然不能亲亲热热厮守洞房。也只有两夜相待,今天天不明张鼐就
上路往韩城去了,你难免不心中难过。你们虽然是燕年新婚,恩爱难舍,可是你也
明白,国事为重。张鼐王命在身,你们小夫妻有什么法儿守在一起?我怕你孤单单
地留在侯府不是滋味,所以将你唤进宫来散心。慧英像往日一样在西偏院办公,你
快去她那里玩吧。”
  慧琼被皇后说得低下头去,满面通红,噙着泪珠不敢滚出。她的心情复杂,既
感激皇后对她的慈爱和关怀,又感到皇后不知道她心中的苦情。可是,她的苦情是
没法对皇后说的。
  高桂英望了望慧琼的眼睛,又笑着说:“到底是新婚夫妻,一提到离别的事就
眼泪丝丝的。好了,好了,不要伤心了。我叫你进宫来,没有别的事,快到慧英那
里散散心吧。”
  慧琼又跪下磕了一个头,赶快走了。
  过了一阵,慧英带着两个宫女捧着赐给后宫内师邓太妙的礼物进来,请皇后亲
自过目。皇后看过后,点点头,将下巴一摆,两个宫女退下,然后向慧英问道:
  “慧琼到你那里去了?”
  “是的,已经去了。”
  “你看见她噙着眼泪么?劝她几句,不要难过。新婚夫妻。乍一离开。难免不
有点伤心。以后离别日子多了就习惯了。”
  慧英回到目己办公的西偏院,将前去给邓太妙送礼的宫女和吕二婶打发走,然
后,拉着慧琼的手,看一看她的眼睛,笑着说:“慧琼,听说一提到你同小张侯的
暂时离开,你当着皇后的面就眼泪汪汪,真不害臊。”
  “英姐……”
  “真的舍不得么?是军国大事要紧,还是你和小张侯恩恩爱爱地厮守在一起要
紧?”
  “英姐,你一点也不知道我心里的痛苦。”
  “啊?”
  “你和双喜哥相亲相爱,怎知道我的苦处哇?”
  慧英猜到八九分,小声说道:“难道他不爱你么?论容貌你同慧梅也差不多。”

  “不,英姐,你不明白。”
  “难道他不爱你么?”
  “他至今心里还念着慧梅姐,并没有把我放在心上。可是慧梅姐死去已经一年
多了。因为慧梅姐死得太惨,他更不容易忘掉她。”
  “唉!我明白了,明白了……”
  慧英低下头去,也不觉眼圈儿一红。过了一会儿,她重新抬起头来,对慧琼说:
“皇后盼望你同小张侯成亲后和睦恩爱,这些话你可不要在皇后面前说出来。你长
得还算俊,又聪明细心,所以皇上和皇后才将你许配张鼐。过些时候,小张侯一定
会很爱你的。”
  “英姐,我怕是命中已经注定了。这话你可不要对皇后说。今后不管他爱不爱
我,我已经嫁给他,就是他的妻子,我的心,我的身子,都是他的。倘若以后在两
军阵上他有危难的事,让他明白我这个做妻子的……”慧琼没有说下去,鼻尖红了,
眼泪不由得流落下来。
  “大年下,快别说不吉利的话吧。以后天下太平,你也不会再上阵了。快擦干
你的眼泪,让别人看见怎么说呢?为着过年的事,我忙得要命。从今天起,慧琼,
你每日进宫来帮我做事,好不好?”
  慧琼哽咽说:“我巴不得每日进宫来帮姐姐做事,免得在侯府中心里难过。”

  “好,这样我就有个好帮手了。快,擦擦眼泪,别让别人看见。咱们快商量宫
里的事吧……”
  因为甲申年的元旦是大顺朝开国的第一个元旦,所以长安士民都为着新朝隆兴,
太平有望,对过年的事比往年更加重视。除夕前一天,满城家家户户、庙宇、庵观,
都贴满了春联。从除夕后半日起,就开始燃放鞭炮,十分热闹。
  这一天四更刚到,大顺朝的宫中就燃起了鞭炮。这鞭炮声同全城的鞭炮声混合
在一起。李自成在乾清宫院中拜了上天,又在临时改造的奉先殿拜了祖宗的牌位,
然后匆匆地转入后宫,在坤宁宫的正殿同皇后一起坐下,接受内宫的朝贺。在细乐
声中,首先是公主兰芝,然后是几位妃嫔,跟着是慧英等多年随侍皇后的姑娘(慧
英是奉特谕从她的府中进宫来的),最后是新入宫的宫女、仆妇、留用的秦府宫女、
宦官,分班向皇帝、皇后行礼。
  天色快明的时候,李自成又匆匆地转到前院的同泰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皇
上走后,六品以上文官的夫人,便开始从西华门分批。分班进入祯祥门内。祯祥门
内一时花团锦簇,香风满院,环佩叮咚,鼓乐阵阵。
  今日向皇后朝贺正旦,按着高桂英的吩咐,不用礼政府的仪注,也不叫朝贺正
旦,还是叫做拜年。这样就使礼法的拘束放宽了很多。皇后同刘宗敏、高一功、郝
摇旗等大将的夫人们相见,仍然带着多年妯娌或姊妹的旧情,热热闹闹,又说又笑,
把事先商定的“不还礼,也不说话”的做法,全忘到脑后了。而这些大将的夫人们
之间也更不免拉拉扯扯,说说笑笑,一点儿也不受朝廷礼法拘束。
  但是那些新降文臣的夫人们和后宫内师邓夫人行礼的时候,情形就大不相同。
她们的丈夫都是明朝的进士出身,都在朝廷做官,加上他们的娘家也多是官宦之家
及书香门第,她们自己也多数读过书,比较懂朝廷的礼节,又深深明白她们和高桂
英之间是有君臣之分的,礼法必须讲究。所以都怀着肃然敬畏的心情,认真地向皇
后行了三跪九叩礼,惟恐有一点“失仪”。红娘子随着这一班夫人行礼,因为事前
听了李岩的指点,也是十分小心。
  领班行礼的是那位有学问的、才貌双全的邓大炒,她还代表大家向皇后致了颂
词。按照礼政府半月前呈进宫中朝贺正己的仪注,当命妇朝贺时,由领班夫人致了
颂词以后,皇后要回答说“历端之庆,本宫与诸夫人共之”。这是一句照例的答词。
皇帝答文武百官和娘娘答众位夫人,都是这么一句话。只是皇后自称“本宫”,皇
帝称“朕”。这句话高桂英记得很熟,几天前就背烂在胸中。她只要板着面孔说出
来就成了。可是她临时没有管礼政府拟就的答词,却笑容满面地望着跪在面前领班
行礼的邓夫人回答说:
  “今日是新的一年开始,但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吉庆,我们大家吉庆。”

  众夫人平身以后,高夫人又笑着说道:
  “各位下去随便吃茶吧。”
  邓太妙感到愕然,望见皇后周围侍立的宫女们也感到愕然。随即她心中明白:
原来仪注中没有赐茶一项,皇后出于对大家的亲切盛情,也是习惯了民间的风俗人
情,忍不住说出了这一句话。聪明的邓夫人赶快重新跪下,说道:
  “皇上明日来征幽燕,今日皇后诸事很忙,臣妾等不敢多留,就此叩辞出宫。”

  果然正如邓夫人所说的,高桂英为着李自成明日一早就要离开长安东征,有许
多杂七杂八的事情需要亲自料理。入宫朝贺的夫人们叩头退去以后,高桂英就吩咐
慧英,带着宫女们。将皇上需要随身带走的衣服、鞋袜和其他日用物品,收拾齐备,
由她亲自过目,然后分别包于不同的包袱。
  刚刚把这事交代下去,李岩和双喜进来了。李岩先在同泰殿,同文武百官们一
起向皇帝朝贺了正旦,又随着双喜来坤宁宫向皇后朝贺正旦。按一般礼仪来说,他
是不必来后宫朝贺的。但因为红娘子是皇后的义女、所以他随着双喜进来。三跪九
叩之后,皇后叫他坐下说话。他又叩头谢恩,然后侧身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双喜不
敢坐,在一旁垂手侍立。皇后说道:
  “林泉,明日你跟随皇上出征,我盼望着早传捷报,攻破北京,灭亡明朝。这
几年你在皇上左右,出了不少主意,帮助皇上决定大计,没有辜负皇上的器重。据
你看,攻破北京会有不曾料到的困难么?”
  李岩暗暗吃惊,觉得皇后毕竟不同一般。可是目前举朝上下,都在想着会一切
顺利,不肯听不同的话,他不敢将他的担心说出口来。于是稍微迟疑一下,回答说:

  “以皇上的声威,沿路必定势如破竹,望风迎降,一路上不会有多少困难。至
于破了北京以后的事情,只能到时看情形再说。”
  高桂英不明白李岩内心想的是什么,也没有听出来他口气上含着担心,就说道:

  “好,你下去休息吧。如果你想到什么话,尽管在路上向皇上随时面奏。皇上
会尽量采纳的。”
  李岩叩头辞去以后,高桂英望着双喜,正要嘱咐他几句危忽报尚炯和王长顺来
坤宁宫朝贺。她便不再说话,挥手让双喜退出,向身边的宫女说道:
  “传他们进来。”
  按照礼政府正在修订的《大顺仪注》,文武群臣只可在外延向皇上贺正旦,不
能进后宫向皇后贺正旦。但是这礼制尚未颁布,尚炯和王长顺又与其他臣下不同,
所以他们在外边参加贺正旦的大朝贺以后,请求来后宫向皇后朝贺。高桂英也很念
旧,不管皇家规矩,满脸堆笑,等候着他们进来。
  坤宁官阶下,细乐吹奏起来。整个宫中都荡漾着乐声,香烟缭绕。宫女们穿戴
十分好看,在阶上和阶下左右站了两行、尚炯和王长顺走上台阶(应该叫做丹墀,
不过这时人们还不习惯这么叫法),进了坤宁宫正殿。王长顺向后退了一步,让尚
炯先向皇后行礼。按官阶尚炯比王长顺高,所以他也不推辞,先向皇后行了三跪九
叩的大礼。高桂英接受别人行礼还可以不站起来,但尚炯给她行礼,她很不习惯,
也十分不安。她不自觉地从宝座上站起来,向尚炯敛衽复礼。可是尚炯没有看见。
尚炯叩拜完毕,仍然跪在地下,高桂英命他站起来,坐下说话。她没有称呼尚炯的
名字,也没有称呼尚炯的表字,而仍然按照往日习惯说道:
  “尚大哥,你赶快坐下,我们叙叙家常。”
  尚炯又躬身作揖,侧身坐在宫女们为他预备的一把椅子上。这时,王长顺也开
始叩拜。皇后没有站起来,但心中也感到不忍。王长顺一面叩头,皇后一边对他说:

  “长顺,你的腿脚不便,多年有寒气腿,腰部又受过伤,你行一跪三叩头礼好
了,不要行大礼了。”
  王长顺心中激动,一面叩拜,一面说道:“今日是元旦,这三跪九叩礼可不能
打折扣,非磕完不行。”
  高桂英也不再阻止,望着他把大礼行完,令他站起来说话。王长顺站起来对皇
后说道:
  “这今年是头一次朝贺正巳,我还能来到后宫,向娘娘拜年……”
  高夫人笑着说:“是的呀!这是拜年,说起来比‘朝贺正旦’还顺畅一些。”

  王长顺接着说:“等皇上在北京登了极,立完了规矩,以后宫禁森严,小臣王
长顺再想进宫来给娘娘拜年就不容易了。”
  高桂英笑起来,心中也有点感伤,回答说:“长顺,你别担心,到了那个时候,
我会面恳皇上,特许你进宫见我。”
  长顺落下眼泪,说道:“谢娘娘开恩。”“扑通”又跪下去,磕了三个头。皇
后赶快说:
  “起来吧,起来吧。坐下去,我同你们叙叙家常。”
  王长顺谢了座,在另一把椅子上欠身坐下。高桂英转脸望着尚炯说道:
  “尚大哥,咱们这十多年来……”
  尚炯立刻站起来,说道:“请皇后不要再称微臣‘尚大哥’了。今日要讲君臣
之礼了。”
  高桂英微微一笑,说道:“好吧,不叫你尚大哥,我说子明呀,咱们十年来……”

  尚炯赶快又接着说:“请皇后以后直呼我的名,千万不要再喊我的字了,也不
要喊我的绰号。喊我尚炯才是君臣之礼。”
  皇后说:“什么君臣之礼?我们可是生死患难,在一起转战了十来年,难道叫
你的表字就不合规矩了?”
  尚炯说:“是的,皇家有皇家的礼节。西汉时期,帝王倒有时也向臣下称呼表
字。可是唐宋以来君位日尊,君呼臣名而不呼字,就成了制度了。明朝皇上只对内
阁辅臣和经筵讲官称‘先生’,这是特别尊师重道的礼节。我们都是拥戴皇上打天
下,虽然有些功劳、苦劳,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因此就呼我们的表字,也不能有
其他称呼。”
  高夫人说:“唉,过去已经叫惯了,现在要改口,像你们这样的老兄弟,又比
我们年长,既不能称你尚大哥,也不能称你表字,我心中也不安哪!我问你,子明,
听说你要留在长安,不随皇上去北京?”
  尚炯说道:“娘娘,你又叫我的表字了。皇上有时也称呼文武大臣的表字,虽
是旧情难忘,然而于礼不合。我听说牛丞相和宋军师已经劝过几次,皇上还不肯改
变老习惯。我想,在北京登极之后,这老习惯也得改一改。”
  高桂英笑起来,轻轻地叹口气,说道:“原都是旧日兄弟,生死不离。一旦成
为君臣,礼仪森严,我怎么也不习惯。皇上他也不习惯。”
  尚炯说:“周公制礼,君君臣臣,是五伦之首。虽然皇上和皇后念旧,这以后
称呼总得改了才是。”
  皇后笑起来,说:“唉,不说称呼了。我问你,子明,听说你留在长安,不随
皇上去北京,已经决定了吗?”
  尚炯说:“是的,已经决定了。皇上命我留在长安,把太医院建立起来,这事
情需要物色太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关中地区和河南一带投顺的医生中,医术高
明、可以在太医院供职的到底有多少人,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再说,还必须挑选忠
心耿耿保大顺的,不然如何让他们在大医院供职?”
  皇后点点头,转向王长顺:“长顺,你要随皇上出征,皇上可允许了么?”
  王长顺站起来说:“皇上说我快五十了,不想叫我随他出征。可是我怎么能够
不去呢?我一再向皇上恳求,也向牛丞相、宋军师恳求,总算答应我随皇上到北京
去。唉,娘娘,我只要亲眼看看北京城,看一看北京的皇宫,看一看我们皇上登极
的大典,我死也……”说到这里,他觉得说露了嘴,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我这
一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高桂英也笑了,说:“好吧,你去随着皇上见识见识。听皇上说,将来我们长
安会修得比北京还要好。”
  尚炯又站起来,说道:“皇后,你今日事忙,臣等叩辞了。”
  高桂英点点头说:“你既然留在长安,随时都可以进宫来。你要不来,我只要
想起,就要派人传你进宫。”
  尚炯听了这话,十分感动,赶快跪下,叩了一个头:“谢娘娘!”
  王长顺也跪下去叩头,然后他们站起来,一起转身退出去。
  皇后深情地望着他们,一直望着他们走下台阶,出了祯祥门。然后正想去休息,
忽然罗虎、王四和李来亨来了。她看着罗虎和王四已经是英俊的青年将领,小来亨
也长到跟大人一样高了。尽管他一脸稚气,可是双目有神,很有礼貌。皇后稳坐在
宝座上,笑眯眯地望着他们三个行了三跪九叩礼。这三个小将行过礼以后正要退出,
慧英进来了,皇后就向王四和罗虎问道:
  “你们向双喜哥拜年了么?”又向来亨问道:“你去拜年了么?”
  罗虎说:“我们知道双喜哥大色不明就到同泰殿,照料文武百官朝贺的事,接
着又到午门照料颁布皇上诏书的事,还没有机会给双喜哥和慧英姐姐拜年。此刻正
要往双喜哥哥的公馆去。”
  来亨接着说:“我也没有机会给双喜叔叔和慧英姑姑拜年。”
  皇后说:“慧英,你取出来三锭元宝,给他们每人一锭,作压岁钱。”
  罗虎说:“娘娘,我跟王四已经长成大人了,还要赐给我们压岁钱?”
  “你才二十岁,还没有娶亲,在我的面前还是小孩子。小四虽然已经成了亲,
可比你还小一岁,也是孩子。”
  慧英笑着对罗虎说:“别傻了,娘娘赏赐的银子,还能不要?”
  慧英随即取出三锭元宝,给他们每人一锭。三个小将在皇后面前跪下,叩头谢
恩。站起来以后,罗虎向慧英问道:
  “慧英姐,你不回去,我们就在这里给你拜年吧。”
  “瞎说,这是皇后的坤宁宫,怎么能在这里给我磕头?快给你们双喜哥拜年去
吧。我也快回公馆了。”
  罗虎等笑嘻嘻地走了以后,慧英向皇后问道:“赏赐各家夫人的新年礼物都已
经派人送出宫了,不知母后还有什么吩咐?”
  皇后笑着说:“你快回公馆去吧,双喜在等着你呢。你们小夫妻才成亲几天,
后天一早他就要随皇上东征,这也是没有法儿的事。今日是大年初一,你下午不必
进宫来了,你们小夫妻厮守一起过年吧。唉,但愿打过这一仗之后,你们再不要分
离。赶快回去吧,回去吧。”
  慧英恭敬地听母后叮咛,低着头,脸颊泛红,心中充满幸福。辞出以后,在东
华门内坐上轿子,心中充满甜蜜,从眼睛和嘴角忍不住流露出悄悄的微笑。忽然想
到后天一早就要同夫婿离别了,心中猛一辛酸,幸福的微笑消失了。但是过了一阵,
她的心情又恢复了平静,想着这只是暂时的离别,他不久就要从北京回来了。她在
心中念出了这个“他”字,感到无限的甜蜜,无限的温柔。
  慧英刚走不久,李自成回到了坤宁宫,皇后知道他十分劳累,迎接他到寝室休
息。她亲自照料他,帮他脱去行礼的服饰,换上家常便服。对他说道:
  “皇上,你要准备出征,又要庆贺元旦,实在辛苦,快休息休息吧。”
  李自成笑着说:“如今虽然辛苦,我也是高兴的。”
  “已经命御膳房准备好了,今日中午在坤宁官安排家宴,一为庆贺元旦,一为
给皇上饯行。”
  “不要传双喜和慧英进宫侍宴,让他们小夫妻在他们公馆中过年好了。”
  “我已经吩咐了,不要他们进宫侍候。外边庆贺正旦的大朝贺,听说行礼十分
隆重,你觉得还满意吧?”
  “还好。文官们很懂得朝贺之礼,武将们差一些。不过,到明年朝贺正旦,就
会大不同了。”
  皇后笑着说:“明年江山一统,普天同庆,自然是另外一番局面。可是王长顺
最担心以后皇家礼制一定,宫禁森严,他想进宫来给我拜年也不能了。”
  李自成哈哈一笑,然后打个哈欠,靠在安乐椅上,不再说话。高桂英挥手使宫
女们退出,对自成说:
  “你趁这个时候休息片刻,等一会儿我来叫你进膳。”她轻轻地走出去,心中
暗暗自语:“唉,我的天,明年过年,必定是举国狂欢,这长安城不知有多么热闹
哇。”
  正月初三早晨,李自成率领牛金星、宋献策、喻上猷、顾君恩和在西安新降的
武将,由李友、吴汝义、李双喜、李强等率领的数千精锐骑兵护卫,从长安动身东
征。留守长安的文武大臣,由泽侯田见秀率领,一直送到灞桥。李岩的一支人马,
由李侔和李俊率领,早到了韩城,已经同东征大军渡过黄河,只是李岩自己留在皇
上身边,以备随时咨询。明朝的秦王和几个郡王都带在军中。崇祯十五年在河南破
汝宁时捉到的崇王也带在军中。
  大顺朝东征的先头部队,在去年十二月中旬就踏着坚冰渡过了黄河。主力军兵
分两路:一路由韩城和禹门之间的沙涡渡河;一路由韩城向蒲坂渡河。李自成从长
安启程的时候,陕西省的许多府、州、县的明朝政权,已经纷纷瓦解,有的地方士
民打开城门迎降,有的正在准备迎降。李自成在路上不断接到刘宗敏的飞奏,有时
是刘宗敏转来的李过和刘芳亮等大将的禀报,知道到处没有遇到抵抗。果如所料:
势如破竹。在路上,每晚驻营以后,倘若没有紧急军情需要他处理,他仍然请牛金
星带着新降的文臣,为他讲解经书和《资治通鉴》。离开长安后的第一次经书讲题
是《春秋》上的“春王正月”。牛金星认为,目前正是大顺皇上正月出师,所以选
取《春秋·鲁尹公元年纪事》开始的这四个字,依照《公羊传》的意见,大加发挥,
向李自成宣传做大一统皇帝的思想。李自成也是希望做大一统江山之主。如今形势
顺利,只要攻下北京,收拾江南虽然还不能说可以“传檄”而定,但是必不会经过
大的战争。所以牛金星讲解《春秋》上的这四个字,很投合他的心意。
  李自成同他周围的群臣,在一片胜利的欢悦中,策马踏着坚冰渡过黄河,于正
月十六日到了蒲州,祭了关公,十八日到猗氏,十九日到闻喜,二十日到绛州,二
十一日到曲沃,二十三日到了平阳,在平阳停了五天,同刘宗敏、李过等开了一次
军事会议,发表了使一般庶民百姓都能听得懂、读得懂的上谕,便向太原进军了。

  东征大军每到一地,就将已经拆掉的驿站恢复,整顿了驿卒,配备了马匹。所
以,李自成沿路到长安的信使和公文不断,朝中大事和关中、汉中、河南、湖广等
地情况,也都不断地向李自成禀报。倘若有重要军情,则逢站换马,日夜不停,虽
相距数百里,一日夜可以到达。这个正月,长安朝廷每日要收到四方许多公文,也
发出许多公文,而最重要的是通往太原一路的消息。凡是长安朝廷收到山西方面的
公文和消息,都要报进宫中,以免皇后悬念。所以李自成东征后,一路情况,高桂
英和慧英都比较清楚。
  李自成留在长安的文武群臣,和拥戴李自成坐江山的士绅们和百姓们,不断得
到大顺军东征的捷音,心情都十分振奋。皇宫中更是充满着胜利的喜悦。二月初,
当李自成到达平阳的消息传来以后,高桂英将牛金星、宋献策和几位大将的夫人招
进宫中,摆宴庆贺,噙着眼泪对她们说:
  “圣驾已经到了平阳府,明朝在太原的兵力空虚,攻破很容易。宋军师算定在
三月半末间破北京,皇上和汝候都很相信,看来准能办到。唉,我们大家的日子苦
尽甜来,天下的百姓从今往后也有太平日子过了。”
  按照原来决定:等一接到李自成在北京举行登极大典的消息,长安城中就要举
行盛大的庆祝,各个街道都要搭起五彩的牌坊,官绅军民庆贺三天。如今虽然李自
成尚在去太原的路上,可是长安宫中和朝廷上下都已经为这事开始准备了。
  慧英每日每夜都不免思念丈夫。特别是夜间,她睡在雕花红漆大床上,结婚时
用的绣帐、裳被、鸳枕,一切依旧,可是丈夫却不在身边,她便忍不住揪心揪肝地
思念新郎,忍不住在心中呼唤“双喜哥”。她轻轻地、含羞地、甜蜜地轻声呼唤,
那声音轻飘得只能使她自己听见,甚至连她自己也听不见。就这样,她也会双颊羞
得热辣辣地发红,同时滚出来思念和幸福的眼泪。为着丈夫,她天天早晨烧香祷告:

  “老大爷,保佑我父皇马到成功,攻破北京。在北京登了极,就赶快回来吧!”

  长安朝廷经常派信使前往军中。每次信使出发之前,泽侯田见秀总要命官员到
宫门叩禀皇后,问有没有东西或书信带给皇上。这时高桂英就对儿媳说道:
  “慧英,你给双喜修一封书子吧,也是嘱报平安嘛。”
  慧英的脸红了。她很想写信,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要告诉双喜。但是她回答说:

  “回禀母后,我没有什么话要说。”
  皇后又说:“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可你们是新婚夫妻,十分恩爱,修一封书子
告诉他,你平安如常,也免得他在外边放心不下。”
  “唉,母后,我正事都办不完,哪有闲心思坐下去给他修书。”
  皇后笑一笑,也不勉强。但在她给皇上的家书中,总要写上一笔,说慧英每日
进宫办事,勤谨如常,要双喜不要挂念家中。
  自从过了元宵节以后,女诗人邓太妙照例逢三、六、九日来到坤宁宫后院的绿
云阁中讲书。所以她对东征大军的消息,知道得较多、较快,当然也就更多地同皇
后。慧英等分享了节节胜利的喜悦。
  转眼间到了二月中旬,绿云阁的周围,几十株垂柳都已经柔条抽芽,随着东风
摇曳,俨然一团绿云。假山下的几块玲珑奇秀的太湖石边,也有两三株碧桃花含苞
待放,好一个深宫中妇女们读书的地方!无怪乎十六年戎马生涯的高桂英,一坐到
绿云阁中听邓太妙讲授《毛诗》,就觉得这是画中的神仙生活。
  这一天,邓夫人讲完了《蒹葭》三章,又讲了唐诗一首,之后休息吃茶,话题
转到两天前得到的东征大军消息。大军已经将太原包围,并且将皇上的第一通东征
诏书和第二通诏书(又称为檄谕官绅士民书)射入城内。邓夫人已经能够将第一通
诏书背得很熟,说道:
  “娘娘,你曾说牛丞相代皇上拟的东征诏书写得很好,可以流传千古,可惜叫
老百姓太难懂了。不过那些骂明朝的话的确切中时弊,令人读着痛快。”
  皇后笑着问道:“夫人,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句?”
  邓夫人欠身回答说:“臣妾最觉得痛快的是这样几句:‘公候均食肉纨袴而倚
为腹心;宦官皆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力之心;征敛重重,民有
偕亡之恨。’”
  皇后命慧英将兵部工楷抄是进来的一份拿出来摊在面前,一边看一边点头微笑,
然后说道:
  “这几句话确实骂得痛快,切中时弊。不过,唉,代皇上拟这通诏书稿子的文
词,到底还是不能够在心中牢牢地装着小百姓,硬是要使用这些冷字,叫百姓既认
不得又听不懂。”
  邓夫人说:“娘娘指的是……”
  皇后问道:“你看,宦官皆、皆,皆什么?”
  邓夫人回答:“启奏娘娘,此字是齮龁的龁,是吃的意思。”
  皇后说道:“如果写成‘宦官皆吃糠猪狗’,让不识字的小百姓一听就懂不好
吗?还有‘偕亡’这两个字,也不懂,不用典故不行吗?”
  邓夫人心中一惊,赶快站起来说:“皇后圣明,臣妾竟然一时糊涂,见不及此。”

  皇后笑着说:“你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不像我是农家出身。小百姓
的苦处,你没有我清楚……好,你快坐下,快坐下。皇上东征的第一通诏书,后宫
中都不懂。前几天尚神仙进宫来,我要他讲解,他也只能讲个大意。今日,请夫人
给我们仔细讲讲。慧英,快将这一通诏书摆在后宫内师面前。”她又转向身后侍立
的宫女吩咐:“给邓夫人换一杯热茶。”
  邓太妙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捧起黄纸诏书,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正要逐句
讲解,忽然一个老太监来到院中,跪在阶下启奏:
  “泽侯田见秀到宫门禀报,言说太原城已经在二月初六日午时攻破,明朝山西
巡抚蔡茂德不肯投降,业已自缢身亡。晋王全家数百口全被抓到。东征大捷,特为
启奏。”
  高桂英激动得声音打颤,轻轻说声“知道了”。
  太监走后,高桂英对邓夫人说:“今日且不讲了,太原已破了,下一步就是北
京。果然是上天看顾,一出征全山西就落入手中。”
  少顷,从紫禁城的大街上,传来了锣鼓声、欢呼声,随即又传来了噼噼啪啪的
鞭炮声。这声音愈来愈烈,震撼着整个长安城。
  皇后对慧英说:“传我懿旨,各宫院燃放鞭炮。”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