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地处省西南边缘,位于我国重要的南岭成矿带东段,县境西北部山脉受燕山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钨矿床,自德国牧师邬礼亨在西华山首次发现钨到1918年大量开采,钨产量和质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中国钨矿业的鼻祖,始有“世界钨都”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我县设立了个中央直属矿山企业,开始了规模化开采,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共和国矿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与此同时,县属矿山企业在随后的几十年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转制和民营企业的出现,我县矿业经济不断发展。以钨为主的采掘、精选、加工、冶炼、贸易等矿产业税收比重已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显而易见,钨产业已主导着我县的工业经济命脉,历来是我县工业经济的一面旗帜。近年来由于受钨资源枯竭、金融危机和税收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等影响,直接制约了这一维系我县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柱性财源,导致我县钨产业税收减少,而且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它产业还无法撼动钨产业这一基础地位的情况下,高度重视钨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和财源建设,显得极其重要也是当务之急。
为此,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根据今年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邀请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于年3月至5月对我县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县政府工信局的情况汇报,到财政、国税和矿管等职能部门调查了解;走访伟良钨业、隆鑫泰钨业、东宏锡业、鑫盛钨品厂和森本新材料公司等加工冶炼企业;深入龙威和宏达矿业等采掘精选矿山企业实地调研,召开了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部分矿业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就我县钨产业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听取各方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矿产资源种类及储量
我县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90种,境内矿化面积30平方公里,大小矿脉3000余条,其中金属矿以钨为主,伴有锡、钼、银、铜、铅、锌、铋、铍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英、钾长石、石灰石、白云石、瓷土等。大型矿床2处(钨锡矿1处、钨钼矿床1处)、中型矿床8处(钨矿床2处、钨钼矿床2处、钨锡矿床3处、稀土矿1处),钨的累计探明储量34.2万吨,其中县属钨探明储量7.6万吨;县属锡探明储量2.7万吨;其它金属矿产累计探明储量7.1万吨。全县钨保有储量(金属量)15万吨(包括省属钨矿),98%钨矿探明储量集中在大中型矿区,主要分布在我县西北部山区。
(二)钨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县有矿山21个(钨矿山20个、铜矿山1个),开采区26个(其中省属矿山9个、县属矿山17个);5家钨冶炼企业(隆鑫泰钨业、伟良钨业、金城钨业、海创钨业和盛发矿业);县属钨精选加工企业24家(其中规模以上17家)。年生产加工能力为:钨精矿3至5万吨、仲钨酸铵(APT)2.2万吨、钨粉5500吨、碳化钨粉3000吨,实际产能约为30%至40%。
钨精矿的年产量为:省属四大钨矿年产钨精矿7000吨、县属矿山4000吨、外购12000吨,全县钨精矿的总产量基本上在上述范围内波动。
二、钨产业在我县经济中的地位
钨产业是我县传统支柱产业,它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一直是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产业,它成就了我县的工业经济,也是全县利税贡献最大、致富人数最多的行业,在我县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钨矿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钨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国家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也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949年至2009年,县生产钨精矿35万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12.7%,为国家提供利税24亿元,对国家的价值贡献达44亿元。但我们也看到,钨业在为国家工业经济承担原始积累和我县工业经济支撑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钨矿资源渐趋枯竭,财税收入明显减少,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我县的钨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已进入钨资源枯竭期。中央驻县四大钨矿企业经国家批准均转制,县属两个国有矿山也在2003年转制。目前,的钨资源保有储量15万吨(金属量),按现有开采进度,预计到2025年基本采尽。由于实行配额开采(国家对实行7000吨的配额),年开采总量受到严格控制,加之开采成本进一步上升,增减又受国家钨业政策和市场价格等影响。2009年、2010年价格处于高位,由于受此影响再加上税收政策调整和自身应变不利等因素,导致钨产业税收跌落到谷底,仅有1亿元左右,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之前的60%以上减降到26%。而其他税收难以弥补矿产品拉下的缺口,所以,连续3年财政收入无增长。
(二)钨产业缺龙头带动,产业链短效益较差,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我县钨企业虽多,但规模不大、水平不高。76家有证加工企业中,有71家停留在毛矿产品配比上,经营方式基本是现炒现卖、买空卖空。各企业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小富则安、不想联合重组、或左顾右盼、或畏首畏尾,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从产业发展的延伸程度来看,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矿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原矿企业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少高技术含量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产品高精加工到应用产品,还是一片空白,整个产业开发还处在行业的底端。矿产精深加工产业链上不来,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产业转型升级还任重道远。
(三)钨业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治理难度加大,影响我县和谐发展开采后的废弃砂石冲入河流,导致河床抬高。章江河、满埠河、浮江河、山南河、五里山河、荡坪河、大龙山河、漂塘河、杨梅河、下垄河等严重淤积,长度达258公里,冲毁和淤积农田6.1万亩,淤积渠道130公里;选矿废水直排,严重污染环境,污染区河水中多种重金属元素和悬浮物严重超标,矿山开采损毁土地面积1.338万亩、林地面积16.2万亩。每年因采矿而砍伐林木材2000立方米,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面积4695亩,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亩,矿山剥离和破坏土地面积已达9.96平方公里。采矿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地表稳定,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8个地质灾害高危发生点所引发的次数达15个,涉及9个乡镇,64个行政村,840个自然村,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多年来,我县对浮江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投入了2800多万元,成效明显。但由于砂石堆积量太大,2009年“7.3”特大洪灾时,砂石卷土重来,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