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就中小企业劳动关系问题,今年5月。采取发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走访等方式,区内开展了一次实实在调查研究。此次调查以100户中小企业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际回收83户企业调查表)召开13个座谈会,参加座谈会人员有各办事处(工业园区)领导、社保所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企业劳资人员、工会人员、财务人员、新老职工、农民工代表等120多人。根据调查材料分析,目前这些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极其复杂,职工维权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大难点,很有必要加强研究,增强应对的能力。
一、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用工稳定性较差。多数是流水式”职工。某民营股份制船舶运输企业从1993年成立以来,现有职工50余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企业工作的只有7人,包括4个股东,4只船仅船长一年就要换23人。某餐馆郭老板说:原来招聘服务员要年青的漂亮的有一定文化的实际上这种人留不住,一旦有更好单位,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走了从1999年元旦开业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老职工只有4名,而他现有职工150余名。
出现这些问题:
一是社会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出现一定的用人竞争,对于年轻、有一定文化,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或挑选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随时“跳槽”便成自然;
二是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资金积累不多,较多企业只有微利,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职工一旦有机会找到收入更多一些的单位,舍旧求新”便成必然;
三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企业。对职工无约束力。
(二)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但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服务类企业、乡镇企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50%较多中小企业只与少数管理岗位上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而与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据白涛办事处社保所调查资料反映,该办事处的城镇中小企业职工未签订个人劳动合同的有18%左右,未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90%以上。有的虽然签有劳动合同,但对企业和职工双方的约束力并不大,要认真履行更难。少数企业只是为了应对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检查,规避法律而与职工签订形式上的合同书,实际上并未按合同上的条款履行。
出现此问题:
一是劳资双方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企业用工来源渠道多。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出现问题,仅以“感情”私交”义气”用工。职工也认为与老板“结交深”信得过”用不着签合同来约束双方。某运输企业有职工45人,其中骨干职工都是企业开办时就与老板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板的同学或邻友,座谈会上双方都说“不会发生劳资纠纷,签不签劳动合同都一样”
二是企业或职工不愿意签劳动合同。企业认为。一旦写成书面条文,想变就变不了如果企业想减员减不了不与职工签合同,随时可以减员或辞退不想再用的职工,工资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行。职工不愿签合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拟订合同条文时没有与职工平等协商,甚至有一些“霸王”条款,职工认为对自己不利,不愿签订;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后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
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学习理解不深。怕写具体了难以变更。
相关学习培训少。四是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指导工作欠缺。
(三)职工工资收入低。克扣,职工迫于“另寻出路”此次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职工人月平均工资统计虽达到1180元,但普通生产岗位职工月工资上1000元水平的却并不多,多数生产一线岗位职工、特别是农民工一般只有600800元左右。据某办事处社保所长组织人员对辖区136户中小企业走访,多数私人小企业职工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而工资有的还没有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60元)某国营造船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文某,2006年从哈尔滨工学院毕业进入企业时,企业想与他签订为期5年劳动合同,但文某认为企业付给他工资每月不足3000元,比起同学在沿海同类造船企业每月80001万元低得多,就迟迟不在合同上签字。企业认为像文某这种专业对口人才难得,一方面将文某调到更重要的科技岗位上工作,同时一次性给文某1.5万的科技补贴,使文某安下心来,与企业签订了为期9年的劳动合同。
出现上述问题:
一是多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处于暂时停产半停产状态,被迫调低职工工资标准,职工为了维护本人生计和供养家人,不得不中断原有的劳动关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二是少数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
获取最大利润,或达到软裁员”目的以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下滑为借口,有意采取压低职工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标准等手段,迫使职工主动提出辞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如某中外合资企业,从2007年底至今,采取这种“软裁员”手段就先后辞退了200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