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办公其他 > 工作报告 >

乡努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

2010-07-17 
乡党委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乡位于县城以南32公里,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全乡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8万亩,耕地面积1.38万亩),辖22个行政村、3.2万人,2008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2.23亿元,财政收入3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办新农村建设特区设想,到要求我乡“先行先试、探索道路”,特别是综合试验区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复,全乡上下广泛动员、全面启动,紧跟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节拍和部署,先行先试当先锋、大胆大步大跨越,使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局良好。

  一、强化宣传,在统一思想上形成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自3月4日,我县创办新农村建设特区学习讨论会议之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先后召开了党政联席会、乡村干部动员大会,由各村支部书记、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4月22日得到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后,5月12日,组织召开了近千人参加的再动员大会,认真传达贯彻市县关于推进试验区建设会议精神,并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会议结束后,各包片领导到所包村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动员股级以上的干部,结合自己对试验区建设的理解与行动,纷纷向市县试验区办公室撰写征文,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启发了改革思路。同时一次性投入3万多元,在省道s216线两旁树立永久性标语牌9块,各村也在人口较集中的自然村悬挂3块以上的永久性标语。另外还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媒体强化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激发“先行一步、探索道路”的勇气,让“八篇文章”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二、合理规划,在科学发展上奠定基础

  在编制规划中,既体现产业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又考虑到实际建设能力;既有可行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利于群众生产,又有利于群众生活。规划工作在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多次召开乡村干部征求意见会、党政班子联席会,集体制定了《**乡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及十项相关《实施细则》。《实施方案》依据本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产业分布特征和农业农村基础,规划以集镇为中心,以s216和冯达路沿线各村为龙头,以油茶、板栗、茶叶、食用菌为支撑,以旅游开发为抓手,连接县内“一园四景”,着力抓好吃、购、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三年至五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一点三线带一面”的格局。《实施方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明确了方向;《实施细则》为强力推进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三、健全组织,在推动建设上提供保障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及其他副科级领导任副组长,乡机关全体干部和部分乡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指导组、保障组、协调组和督导组,明确了相关职责和工作制度。组建了专门办公室,抽调4名专职人员,配备两台电脑,安装一部电话,做到有牌子、有制度、有经费、有版面。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农业、村建、国土三个单位10名专业人员组成土地流转中心、山林流转交易大厅,实现了制度上墙,人员到岗,责任到人,经费有保障,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切实做到创建工作有人抓,具体工作有人干。建立了领导干部当“村长”和单位包村责任制,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及协调。

  四、创新举措,在重点工作上增添活力

  (一)重民意,力求土地再生金。该乡地处深山区,山林面积广,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经过多方努力,截止目前流转耕地5074亩,流转率达38%,规模在100亩以上5户。同时,重点在山林流转上下工夫,成立了山林流转交易大厅,现已流转林地66983亩,流转率达33%,其中5000亩以上的三户。一是政策驱动。对集体与农户的山林资源进行所有权、使用权界定、登记,明晰产权关系,发放林权证书,鼓励群众自由交易和流转,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是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能干人、明白人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以不同形式承包山场。三是招商促动。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对连片的乡村集体林场和农户自留山经营权进行流转,先后有上海、北京、湖北三省市的外商到这里承包林场,搞规模经营。上海商人许巧根与英窝村委会签订了5000亩林地承包合同,承包期为50年,总投资2000万元,主要搞茶产业的研发工作。城关镇下岗职工朱义与石船村委会签订了500多亩林地和鱼塘承包合同,随后投入180多万元建起了农业生态示范园。四是合作拉动。由村集体或农户出林地,投资者出资金,实行所有权不变,使用权共有,联合经营,成立专业合作社,按股分红。五是干部推动。坚持指导而不干预,放手而不撒手,强化领导,跟踪服务,做创业人员的坚强后盾,鼓励乡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把山场当工厂建、把基地当企业办。六是龙头舞动。豫达栗品有限公司、福源茶叶合作社和裕农油茶合作社三家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承包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使“组织+基地+社员”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帮民富,提升农业服务上水平。

  (1)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制定了三年产业规划和发展农业产业优惠政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明确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相关产业。利用国家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对石船、狮塘等16个村的农田进行改造,夯实了农业现代化基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了优质、高效的超级杂交水稻、“双低”油菜、小麦和其它小杂粮,全年粮食产量达10160吨,较上年增长6%。大力发展以板栗、油茶、茶叶、淮南猪、小山羊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与改造板栗基地6000亩,新建一个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大别山板栗交易市场”。在大造、新店等7个村发展与改造油茶基地7000多亩。大力发展茶产业,把英窝、新坳等4个村打造成茶叶专业村,规范和完善幸福茶厂的加工环境和设备条件,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在油河、狮塘等4个村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产量将达到15吨。另外,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重点加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为每个村至少建成一个农村市场连锁超市,并在各村逐步建立包含运输、餐饮、文化、中介服务等项目的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绘制了月亮潭、灌河湿地等景点导游图和宣传彩页,加强对新店老街、顾围子、雩娄高中和顾敬之旧居实施保护,旅游业蒸蒸日上。

  (2)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做文章。针对当前乡镇出现的农业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农业服务机构人员素质低、对农业服务机构管理指导不够有力、农业服务机构缺乏工作经费,这一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乡党委、政府重点把乡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破解“三农”难题的主要抓手,相继成立了农机、农技、林业、水利、畜牧五个农业服务组织,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服务组织社会化。五个服务组织有的是由政府引导,有的是由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组织和自然人独立创设。其组织有自主的人事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其技术服务活动受市场驱动和制约,服务费用大部分源自于服务收益。二是服务技能专业化。根据我乡重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规模,配齐畜牧、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人员,经常邀请农业部门分期分批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解决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和不适应目前农业农村变化了的新形式问题,从而(来源: http://www.reader8.com)增强为农业服务的科技力量。三是服务功能全程化。服务组织坚持以科技服务为主体,同时完善各类配套服务,包括市场需求预测和种养项目选定,种子和种苗、肥料和饲料、农药和兽药等实用技术的供给与保障,产品的收购、贮藏、加工与运销等。推广实施农业保险,解决农民种田后顾之忧。四是服务机构网络化。积极构建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做到农民找技术员不出村,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并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到田间活动,切实履行其服务农业的职能。

  (3)在合作组织上做文章。紧紧围绕板栗、油茶、茶叶、食用菌、生猪、土地、山林、农机等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服务、生产资料服务等行业,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到目前为止,全乡在工商部门注册专业合作社16个,入社农户2202家,入社率31%,农户带动率67%,入社资金2000多万元。例如,淮南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已发展能繁母猪490头、后备母猪568头,年产仔猪18370多头,仔猪供不应求,已成为鄂豫皖三省沿边最大的仔猪生产基地。另外,按照乡党委确立的“培育一个产业、开拓一个市场、建立一个组织、致富一方群众”工作思路,以支部为龙头,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在淮南黑猪合作社和福源茶叶合作社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同时在每合作社都建立了团支部。

  (三)教民做,引领百姓赛跑。根据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完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带动能力显著提高。一是狠抓基础教育不放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用足用好危改资金、鼓励外出成功人士捐献资金、挖掘社会闲散资金,累计投入700多万元,新建许冲、金岗山、油河、英窝、梅河五所小学教学楼、一所幼儿园、一中男生宿舍楼及教师宿舍楼。同时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强化师资培训,发展远程教育,中招考试中成绩综合排名全县第一。二是狠抓人力资源开发。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严格按照各级社保、扶贫部门要求,结合本乡实际,注重服务,科学运作,使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乡累计培训1100人,成功转移970人,已成为试验区建设的主力军。三是支持人才创业。鼓励乡村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自主创业,并在项目上支持,在资金上扶持,在待遇上保障,在政治上关心,在成长上帮助,在生活上关爱,教育大家摒弃“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树立创业光荣、安贫可耻的意识,先后涌现出洪坤德、周作福、杨家成、罗资军等创业典型。据统计,全乡共有乡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创业36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2人,领办项目2个;乡干部8人,创办项目11个;村干部20人,创办项目20个;大中专毕业生6人,创办项目3个。四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施回归工程是试验区建设的需要,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为做好这项工作,乡成立了回归工程领导组,并设立回归工程工作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和服务全乡外出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实地慰问、发邀请函等形式了解外出人员思想状况,动员他们回乡创业。目前,有三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投资7000多万元,新上项目两个。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