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洱海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
我们召开此次会议,就是要学习和推广大理州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护洱海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新思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科学发展观。
洱海的保护经验,可以用“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二十个字来概括:
循法自然,就是要树立起遵从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大理人对科学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多少年来,历届州市县政府始终认为,洱海的治理与保护,是大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理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理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洱海为中心。“洱海清、大理兴”,这是大理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多年来,他们秉承遵从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像保护眼睛一样的保护着洱海。
科学规划,就是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治理规划。湖库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大理人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着手研究洱海保护的规律,通过吸引全国各地甚至世界知名湖泊治理专家来到洱海,在洱海开展了湖泊富营养化、氮磷污染控制、藻类生长和暴发规律、水体自然修复和湖滨带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治理规划,确定了洱海保护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洱海在治理思路上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坚持从湖内治理为主向全流域保护治理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综合治理转变;以专业部门为主向上下结合、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治理转变。清晰的思路、科学的技术路线、可行的保护目标、有效的措施等保证了规划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十五”规划项目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96.7%和93.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大于9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5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大于65%,森林覆盖率达到43%,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大理州执行规划任务的情况明显好于一些重点流域规划落实情况。大理州所属的市县,除了大理市,其他大多是国家或省里的贫困县,在这种情况下,州里还拿出7亿多元来治理污染。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不等不靠,把工作做在前面。
全面控源,就是要有效控制各类污染源。大理州按照“生态优先、重点突出、集中治理”的要求,通过取消网箱养鱼、机动渔船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内源污染;通过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建设控制工业污染;通过环湖截污和集中处理控制城市生活污染;通过畜禽粪便产沼气控制畜禽养殖污染;通过垃圾集中收贮和污水土地处理等手段控制农村污染;通过湖滨带和湿地恢复建设,减轻面源污染。正是采取种种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让洱海休养生息,流域生态环境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行政问责,就是要建立起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将治污责任落实到位。为了保护洱海,大理州自下而上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个机制、两个模式、三项制度),包括: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洱海综合治理保护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大理市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人民政府三位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级各有关部门和环湖各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理市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以市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多层级流域基层管理模式,专门增设了镇级洱海环境管理所,聘请滩地协管员、河道管理员和垃圾收集员,负责洱海滩地和入湖河道的常年管护及日常保洁;创建了农村垃圾清运模式(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告别了长期以来垃圾入湖的生活习惯。首创了“河长制”和“环境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将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人,把风险压力变成了治污动力;实施了“洱海水量生态调度制度”,使水量调度与污染防治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各部门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作用。
全民参与,就是要顺应民意,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人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目的。但人的行为更多的是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受文化的影响。大理是一个民族地区,以白族为主。白族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崇尚自然、崇尚美的品德,使他们对自身居住繁衍的环境特别关注。普通百姓都很关注洱海保护,每一个人都愿意为洱海保护做出贡献,这在大理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成为一些环保行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群众基础,也是洱海保护最强大的力量源泉。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州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使环保行动得到老百姓的真心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洱海保护中最大的亮点。
洱海保护的工作是成功的,其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污染的累积和生态破坏以及人口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带来的重重压力,洱海生态环境的好转仍然十分脆弱,洱海的富营养化仍有可能出现反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湖泊水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