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
没有人可以停止一位奇女子颈动脉豁口上的喷血,也没有人可以阻止一位军事天才的突围。
要知道他的逃命过程是多么的危险重重啊——带着八百骑兵冲出垓下,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逃到阴陵时,由于方言障碍被某位老农误导,陷入歧途,在沼泽地里又损兵大半。跑到四溃山下时,刘邦的追兵又一次把他们给团团围住了。项羽无所畏惧(反正他已无油可加),他将仅有的28位英勇战士兵分四路,从五千敌军的包围中冲杀了出去。然后领着20余骑战士继续扬鞭向南。
从垓下到乌江,项羽五百里狂奔,无人可挡。但是在长江边上,他却挡住了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除了当代的伊沙,有谁伫立岸边时,不对面前的一条著名的大江大河产生点非批判性的感想呢?
刘邦的追兵真不该太慢了。这让项羽有了深入思考的时间。面对着滔滔东逝的流水,他完成了自身的一次创造性转化——那时候他思无涯、情有寄,那时候江风飒飒、沙草青青,那时候汀野群鸥散,江天一鹭飞。
那时候一架无处加油的战斗机,变成了一枝会思想的易折的芦苇。
三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又能怎样呢?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就不会卷土重来。这位刚过而立之年就历尽沧桑的军事奇才,他至多可以充分地享受决战乌江此岸的悲壮痛快,但他绝不会再次坦然地直面江东父老,以厚黑之术,重新振臂高呼招兵买马。作为一个有过七十几胜一负辉煌战绩的军事领袖,他已经足够伟大足够彪炳千秋。正如我以上所述,在大江边上沉思的时候,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领袖,而是思想者了。他可以指挥战士们杀戮许许多多敌人的生命(包括坑杀秦朝降兵),但却无法拯救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的生命,难道迟来的思考有什么错吗?他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职业政客,他不想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难道分土封侯有什么错吗?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也许会深深陷入对虞姬的缅怀之中一蹶不振,他也许会在对跟随他抗战到底的忠毅战士的悲思中孤愤难安。但他不必东山再起,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运用超越干戈之力以外的软性力量。在抱着失血过多的虞姬的时候,他也许就开始领悟到了自杀的超然。当年近四十的时候,他就渐渐明白,他对她“思念依然无尽意”,那绵延不息的“思念”,就是软性的力量。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他也许会隐姓埋名,孤老一生。他生活的实质就是流亡,逃避刘邦的追杀。只要他一日不死,刘邦就一日不得安生。当年过五十的时候,他就彻底明白了,只要刘邦永远也找不到他,他就在策略上战胜了刘邦。牙齿掉光以后,舌头还在,那就是一种软性的力量。
多年以后,他可能也会娶妻生子。他会把他的英雄事迹,以口述史、打油诗或说唱的形式传给后人。以便司马迁为他撰写《本纪》的时候,多一些宝贵素材。
多年以后,他埋下虞姬头颅的四溃山,想必早已长出了一种婀娜多姿的植物,当地那些没有死于战乱的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虞美人。他肯定会偷偷托人带几株回来,种在自家的菜地里,供他观赏和想入非非。当他年过六十的时候,他才彻底明白,他的妻子从来就不曾吃过任何一种植物的醋,她至多只会担心他的ED问题。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包括刘邦在内的许多大小人物的心里都会产生浓厚的阴影,他们将会频繁的从噩梦中惊醒,直到老死。他们或曾被他义薄云天的行为感动过,或曾被他威严霸气的眼光射伤过,或是被他的雄兵猛将挫败过。在宴会上,在沙场中,在噩梦里。他们无论如何也消除不掉内心的那一分不安。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那些尝到他血渍的鱼儿,就会被后人隆重命名:项鱼。现在江淮菜中就会增加一道小菜系:水煮项鱼、清蒸项鱼、红烧项鱼、生项鱼片等等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一道招牌菜叫“霸王别姬”,其做法如下:
一尾去了头的项鱼和一只脖子上有刀痕的土鸡被分别放入鸳鸯火锅的两边,在香浓的沸汤之中,“阴阳两隔”。
更惨的是,它们的尸骨即便在离开食客的口腔之后,也无法“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因为鱼骨头被猫叼走,而鸡骨头则被狗啃掉了。这正是饭店的特意安排。它将比周星驰《食神》中的“黯然消魂饭”还要让人难忘。
假如项羽过了乌江……
四
事实上,项羽最后并没有渡过乌江,确切地说,是长江。
项羽死了,死于战败。他由垓下逃亡,渡淮河,下阴陵,过东城,最后到了乌江才停顿下来,提着屠刀,立马成哲。
项羽死了,死于围杀。另一种美好的传说是自杀。他把自己的头颅馈赠给了他当年手下的一位叛将,这足以让人感激涕零。
项羽死了,死于重诺诚信。可刘邦还是害怕。在他身首异处之后,刘邦闻讯急忙赶到乌江边上,亲自验尸。刘邦命令手下把项羽碎尸,然后再拼组复原,在完成了这种古老的拼图游戏之后,刘邦才心满意足的离去。刘邦在江边积累的虐尸经验,后来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他和他的那个名叫吕野鸡的婆娘,后来在对待英布、彭越、韩信以及刘邦的另一位女人的身体时,就使用了大体相似的方法。而负责执行那次项羽碎尸任务的吕马童等五人,因此得到了侯爵级别的封赏,虽然他们的“突出贡献”,仅仅是先用武器在一位盖世英雄的的尸体上纵横劈砍,然后再用手把ta拼组复原。
总之,那许许多多作为史实的斗争结局,都不象俗语所说的“世事如棋局局新”那样轻巧。
不管怎样,历史的可能性还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某一个具体的史实上,比如楚汉相争。
即使项羽过了乌江,又能怎样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项羽最想做到的只是延长诸侯割据局面的时间。在那个具体的历史年代里,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种种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限定了太多的可能性3COME文档频道。
历史上,往往是外来的军事力量和异质的文化力量,才会对一个国家的历史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或由刺激引向发展,或由刺激导致禁锢。
时不利兮骓不逝啊。在结束本文之前,请允许我再做一回非娱乐性的假设吧。假如项羽真的过了乌江,我最希望的结局是这样的:后人在史书里只能加上一句:“越江而遁,寻无果,唯遗诗数卷焉。太史公《项羽本纪》遂将之齐录于传后”。也就是说,我想让本文第三节的大部分假设都能成立。
在心灵空闲之时,遥想到古代的一位政治不正确的军事奇才,竟成了一枝会思想的芦苇,那该是一桩多么美好的事啊。
9、我看项羽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