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到了全党的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深刻了解国情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品质,反映出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自觉。
现在,我国的审计工作也正开始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方面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高效、持续发展铺就坦途,另一方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审计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而且要在具体工作中千方百计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发展;广大审计人员不仅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的自觉转变,而且要在审计实践当中去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实现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的切实转变。归根到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发展服务则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此,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应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这是确保审计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审计署时强调的那样,“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是需要一以贯之的审计工作方针。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审计工作的格局,创新审计工作的内涵。
(一)结合实际,把握重点。双重领导体制决定了地方审计机关在工作内容上具有更为鲜明的多样性,同时审计法对审计机关管辖范围的划分也决定了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对象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财政审计、环境审计、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几个方面。
财政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今后的审计目标是要努力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的转变,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向审计本级支出与补助下级支出并重的转变。为提升“两个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奠定基础。
环境审计是一个新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环境审计应当包括生态、资源、环保,还应包括人文环境下的社会保障。我们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农村税费改革、扶贫资金、环保资金、中小学收费、交通规费等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项目的审计力度,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核心“三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分层次定期审计制度。省委、省政府在年初下发的关于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当中已经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近期经过修订后即将重新出台的《云南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对此将有明确的规定。
投资审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日益受到各级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比如玉溪市政府就专门出台了关于投资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大理州政府也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审计作为财政投资项目必经的前置程序之一。今后,投资审计将逐步转向以效益审计为主,通过对决策、执行、结果的全方位监督,提高财政投资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今后的重点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工作方针,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着力解决好任务和力量的矛盾问题、责任界定与业绩评价的标准问题,以及审计成果的运用问题,为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服务;同时,坚持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企业审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突出了以上几方面重点,就抓住了地方审计机关的基本面。当然,突出重点并非放弃全面审计。财政资金取之于百姓血汗,用之于百姓生活,一取一用,无不关乎人民群众的利益,审计工作责无旁贷,需要事事关心。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是2003-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的主要目标。实现“两个并重”必须注重协调,循序渐进,不可偏废。查错纠弊是审计机关的天职。强调效益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地位和作用,绝非意味着查错纠弊不再是审计监督的主要职责,相反只有坚持和发展好查错纠弊这个审计工作的首要职责,审计的基础才能牢靠,才能谈得上发展审计工作。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提出来,是因为更高层次的审计目标应当是以效益为核心、以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为主体。当前效益审计把起点定位在揭示因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这是切合实际的。而开展审计调查更能贴近和服务于改革和经济发展,其要旨在于要跳出具体问题的局限,从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针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政府采购过程、工程招投标过程来开展审计调查,通过深入剖析问题来反照制度上、体制上存在的不足,为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地方审计机关尽管基础条件和人才储备均有不足,但决不能因此而放慢迈向“两个并重”目标的步伐。
(三)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云南省情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近年来,我们注重突出了对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发展、民族文化、国际通道、扶贫开发、资源与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等带有地域、资源、现实特征的问题的审计。去年我们结合2003年省政府要抓好的10项工作,积极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今年开展的对县级财政收支状况、转移支付资金、高等级公路建设资金的审计调查,以及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核病防治等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也无不紧扣全省经济发展的脉络。突出个性是第一步,更高层次的追求应当是使“以人为本”成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以人为本”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代表他们的知情权、平等权和发展权;从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包括揭露制度缺陷,监督执法行为,检查监控机制等方面。对审计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来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看它是不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是不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是不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二、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讲求质量的目的在于“求真”,提升质量的过程则需要“务实”。审计质量的控制和提升,有赖于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渐进。当前,要以贯彻落实审计署第6号令为契机,着力抓好“科学的审计管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先进审计技术方法”三项基础工作,把提高审计质量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一)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着力建设五项质量工程—法制工程、计划工程、人才工程、内控工程、技术工程。
法制工程的目的在于加强和完善审计及其相关法规的建设。即将从7月1日起施行 建好计划工程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要求。审计计划要较好地体现全局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的要求,就必须搞好审前调研,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审前调研不仅是一个必经程序,更是日常工作中就应当留心的量的积累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外界看来,审计工作专业性强,也云集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但从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来看,我省现有2653名审计人员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分别仅占总数的19.6和23.3。建设人才工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内部控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审计日记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必须全面推行。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复核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质量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使之成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主体,贯穿于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始终。
技术工程建设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计算机等高速率辅助设备的引入,二是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应用。对于前者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投入逐年增大,而对后者的学习和掌握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需要引起重视。
(二)科学整合和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是要从计划管理和组织方式上体现对资源的整合,通过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使得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在总体不足的现状下能够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这方面我们已经从预算执行审计和一些专项审计中取得了一定经验,要统筹兼顾,全面推开。二是逐步建立“外聘专家库”,恢复特邀审计员制度,将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和其他方面的人才纳入审计资源整合的范畴。我们要诚心诚意当“学生”,把专家请进机关来,请到审计组里来,帮助、指导我们攻克难关。三是要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的条块分割,大胆尝试组建跨专业、跨部门的“多功能”审计组,赋予审计组长更多的责、权、利。四是要在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远程网和局域网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在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共享。
(三)试行审计公告制度,促进审计工作“三公”(公平、公正、公开)。
自1996年以来,我们每年都通过《云南日报》向社会公开向省人大提交的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现在,我省一些地方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也已经尝试进行了审前公示。审计公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当做到“三个严格”。一是要严格把关,公告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披露问题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增添了压力,另一方面对审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才能经得起检验。二是要严格规范,要逐步探索适合于对外公告的方式、程序和体例,要由合法的、特定的、经过严格培训的发言人或新闻机构代表审计机关对外发布公告。要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最终实现制度化、经常化。三是要严守秘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相关内容一律不予对外披露。
(四)注重积累、发挥优势、加强宣传,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
俗话说:功夫在平时。项目之间的间歇,年终时节的整训,都是审计人员充实提高的好时机;档案室、资料室、数据库,都是审计人员获取信息、制订方案的好地方。其次,要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长期以来形成的联动机制和关系资源,为拓展延伸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其价值所在,把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出来。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审计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展开密切合作,宣传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树立审计形象,发挥国家专门机关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合力。
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当前,摆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 中央提出的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号召,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学习教育活动,用扎实的学习成效、扎实的工作业绩、扎实的发展举措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一)开展“三观”学习教育活动,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应当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发展的全过程。省委要求,开展“三观”学习教育活动要坚持两个原则、实现五个结合,取得五个实效。从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今年头5个月的情况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当前,各级审计机关要统筹安排好工作,把开展“三观”学习教育活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抓紧抓好。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每年都有不少于1个季度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和群众当中,但以前我们往往只盯着财务、资金,不大注意了解其他方面的情况,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单纯军事观点”。更进一步说,审计机关行使的是经济综合监督职责,但我们手中的镜子不能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必须严格对照“三观”要求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逐一加以解决。开展“三观”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审计工作把重点放在关系发展全局的财政、环境、投资和发展进程中的人(经济责任)上;要用正确的政绩观来矫正少数审计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以及贪大求全、盲目冒进的错误倾向;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来作为衡量审计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尺,廓清一些人头脑当中的模糊观念,清楚地回答审计监督“为了谁”的问题,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转化为广大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组织专题学习、举办座谈会、研讨班、过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首先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认识上的提高;另外,各级审计机关还要认真组织全体干部下基层,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中落实“三个贴近”:贴近经济、贴近发展、贴近群众的要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今后,抓学习、下基层、办实事应当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以机关工作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我们坚信,长期坚持,必有成效。结合当前实际,厅党组明确提出,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载体,努力把审计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实干型集体、服务型队伍,使审计机关的广大党员和干部成为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公道正派的先锋;经过不懈努力,使各级审计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达到省委提出的“五好五带头”的要求,将全省审计机关建设成文明系统。
(二)认真履行查错纠弊这个审计工作的第一职责,把各项行业审计和专项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好。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审计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要求,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揭示问题,严格执法。全省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工作。积极开展财经领域的打假治乱活动,注意发现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的线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加强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和审计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的要旨,首先是精神的塑造。温家宝总理对广大审计人员提出的“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公正客观、严谨细致、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文件上。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强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组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使领导班子形成议大事、谋大事、抓大事、干大事的健康氛围;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带着课题深入基层和审计一线,力争每年都能认真研究和解决1至2个事关审计工作发展大局的问题。二是要把队伍建设与创建学习型机关紧密结合起来一起抓。要突出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有计划的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各类业务知识,引导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知识。要善于抛弃陈旧的套路,学习推广新的审计内容和方法,改变原有知识结构带来的惯性思维和习惯行为,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为创新奠定基础。要采取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以网上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远程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努力把审计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实现审计队伍政治思想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计算机应用和法律知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三是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针对全省审计实践中出现的、现有规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积极提出地方立法建议,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性、实用性的规范性文件;加快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大审计复核和审计执法质量检查的力度,尝试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审计机关还要重视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落实长效机制,每年年底之前都应向本级人大和政府报告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以促进审计决定的落实。四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本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逐年加大投入,做好人员培训、硬件配置、软件的引进和推广应用等工作,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与金审工程、省电子政务工程的衔接,在审计实践中逐步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密切结合。要强化以岗位培训为基础的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抓紧培养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抓好网络建设和适用审计软件的引进应用工作,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推行计算机审计;抓紧审计数据库建设,在1至2年内基本建成省级审计对象、审计法规等数据库和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做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交流,促进全省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
我坚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实践,积极寻求发展,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几年当中,把全省的审计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从而为
摘自《我要公文网》(www.51gongwen.com)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落实全省审计工作规划,创建新型审计工作模式,逐步实现全省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