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完整图文版) (奇点系列) | |||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完整图文版) (奇点系列) |
网友对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完整图文版) (奇点系列)的评论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的作品,上有通用的伊梅尔特、脸书的扎尔伯格、特斯拉的马斯克、《黑天鹅》的纳西姆、泰勒·考恩、《财富》的背书,内有徐小平、余晨作序,外有宋鸿兵、罗振宇力捧,如此大的名头,足以打动我把kindle中的藏书完整刷一遍。
刚又捋了一遍框架,给个中肯评价吧——书不厚、字不多、逻辑不是很连贯、开创性观点不多,但好在翻译不错,因此阅读体验也倒还算不错。废话少说,梳理一下全书脉络。
市场上永远存在两种竞争,垄断和非垄断,前者有谷歌、微软,后者那就血了去了,但凡现在苦苦支撑、艰难度日的企业都是身处非垄断环境的倒霉蛋。彼得蒂尔义愤填膺的说道:盯着市场规模和利润而进入非垄断领域的初创公司都是鼠目寸光的笨蛋!战五渣!你们丫撑不了几天迟早被大公司一巴掌糊墙上去。
接着彼得蒂尔不慌不忙的抚过下巴上的胡茬子说道:莫慌张,我还没说说完呢。创业公司应该进入的领域是——完全垄断。
争当完全垄断者,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领域;只有这样才会有前景,这前景叫什么呢?叫做“未来现金生成能力”。
解释一下:初创公司只有在垄断领域才可能有前景,也就是未来的现金生成能力,而不是当下的盈利能力;(俗话说,好菜不怕晚)其中举了个例子,《纽约时报》当年盈利达到1.33亿美元,Twitter还处在亏损状态,投资者依然趋之若鹜;到了2013年Twitter上市"rest":"公司市值猛增至40亿美元。<br />问题来了,创业公司应该做的是去一个完全垄断领域才可能有前景,那垄断性企业长啥样啊?<br />这问题你算找对书了,垄断的特质有一下几点:<br />第一:专利<br />这个专利的前提是可以帮助初创公司超出10倍于竞品的优势,彻底拉开与竞品的竞争;比如亚马逊创始初期开始卖书,但他网站的书目规模高出世界上最大的书店10倍不止,而且还没有积压,没有库存,客户下单亚马逊直接从发行商手中送到客户手中;其中库存成本又低于书店10倍不止;<br />第二:网络特质<br />网络特质,这里的网络特质并不一定指的是互联网;可以是智能家居系统;或者具有网络特质的产品,比如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小米手机、路由器布局,他文能悄然偷数据、武能跨界撕格力;阶段性网络特质产品的布局战略,让小米的神经末梢死死地长在用户的生活中,可跨界、可专注、可进可退、可攻可守。<br />第三:规模效应<br />规模效应的好处就不用解释了吧,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边际成本趋近于0。<br />第四:品牌优势<br />品牌优势凝聚了卓越的产品、时尚的设计、精妙的营销等一系列因素,不用多讲苹果的死忠粉搭帐篷排队买苹果就可见品牌优势的极致。<br />以上四类的组合就是拼凑出一个垄断公司的关键材料。<br />发展路线,也就很明确了:在一个小的不起眼的领域、别人都提不起兴趣的领域发现机会,并且用优于替代者10倍的优势将其垄断,这时候虽然不太可能实现盈利,但是也不至于被大企业发现并一巴掌拍死在墙上;接下来拉风头找钱、融资,借助外部资本的力量扩大规模;成长的同时不要搞破坏,不要当颠覆者,要夹着尾巴做公司,四面树敌依旧是被大企业拍死;接着小心调整长期规划,保持完全垄断性(商业是动态的,而非静态,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当规模达到预期,潜伏的时机也就成熟了,最后狠狠杀出,跨界击溃对手。没错,就像没做过个人移动设备的苹果2001杀出ipod、2007年杀出iPhone,谷歌杀出安卓、跨界干掉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牌手机巨鳄。<br />再往后就是一些跳跃性的点,其中有一个让我收获巨大的颠覆性观点是 “幂次法则”,即为了保证收益,鸡蛋尽可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太颠覆了,所有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对。<br />彼得蒂尔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根据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来看:世界上百分之20的人掌控着百分之80的资源; 20%的时间处理80%的工作;20%的客户占企业收入的80%;80%的盈利来自20%的决策;按照彼得蒂尔的观点来看,初创公司的产品、经营范围一定不要广撒网,而是要尽可能专注。<br />其中举了一个投资公司的例子:安德里森投资基金在2010年给Instagram初创公司投了25万美金,两年后这家初创公司被facebook以1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这样安德里森在短短两年赚了7800万美金,投资回报高达312倍!然并卵的是,安德里森基金规模有15亿美金,按照这个投资回报率来算,想达到收支平衡需要同规模投资19个 Instagram公司,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部分风投基金都不会同时操作太多项目,而是选定几个优质公司,倾尽全力支持。<br />当然,初创公司也同样遵循幂数法则。同行业的初创公司在初期可能都差不多,但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市场第一的公司规模要远远超过所有竞争公司加起来的总和,这是不容置疑的。初创公司要做的就是,准备好一切之后,把鸡蛋尽可能放在一个篮子中。<br />下面几章陈述了无关痛痒的初创公司发展注意事项,比如创业基础、人才激励中股权激励的好处、团队文化、销售重要性、科技与人力的互补运用、特斯拉例证等。在我看来干货基本没有,大有凑字之嫌疑,在此不做赘述。<br />好了,《从0到1》的大致框架基本就是如此,算是一本被名人捧红的商业书刊,不得不佩服,《从0到1》,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好名字,当然书中也有一些令我脑洞大开的观点,非常有意思。5分制的话,给3.5分吧,对时间宽裕的人推荐一看。有些不错的观点对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还是有些裨益的。有兴趣可以买来放在案头翻一翻。"
朋友推荐来看的,一开始总觉得找不到每一章的重点,看到最后才发现好像翻译成为了整本书的硬伤,往往看完了一整个句子都不能很快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生硬地把英文中的“从句套从句”模式直译成中文了,这完全不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
不过就观点来看,这仍然是本好书。
另外,严重同意之前的读者提出的排版问题,11万字的书完全、根本不至于要200多页……钱不是这样赚的,亲。
在中文版出来之前,已经看过好几个版本的书摘和评论,并且借了一本英文版,看了其中的两章。预售时即下单,第一时间拿到。
必须严重吐槽的是,排版太坑爹了。中信是想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厚点,定价才能更高点么?如此稀稀拉拉的排版,直接把两页缩印成一页也是毫无问题的。这样子搞,就为了多挣那么三块五块钱?有意思吗?对得起这么好的内容和作者吗?其实以此书的内容,即使再薄一半,定价还是原价,该买的人还是会买的。做人要厚道,做出版社,也是要厚道的。
看完后总结一下,书中的所有内容,都已经在网上的书摘和评论里被剧透的一干二净。我几乎在半小时内就翻完了整本书,因为几乎完全没找到哪些内容是之前没有看过的。网上有个好心人在中信之前,已经建了一个论坛,自行翻译中文版,质量非常高。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最终的结论是俩字:别买。此书的内容虽然非常好,但完全可以在一篇5000字的笔记里就说的清清楚楚,写成书反而太啰嗦。如果要买书的话,意义就是实体书的收藏,想看的时候方便一点。但这么坑爹的排版,实在是没有收藏的心情。
作者是Paypal创始人,当年的Paypay创业小伙伴包括特斯拉创始人、Linkedin创始人、Youtube创始人等人。
本书是作者在创业、公司运营、商业与经济规律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的总结,个人感觉有许多独到之处。
全书没有正面解释“从0到1”,基本的含义是从无到有创建一个公司。我认为如今这个词已经成为汉语中的一个新的成语了。
kindle中本书的热门标注,达到了创纪录程度,每个热门标注的标注人数在1500-2500人之间,不过依旧分布在前3分之1,依旧说明大部分读者从头开始看,没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这本书依旧可以从任意章节开始看。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观点或信息:
1:以下法则可能更正确,虽然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企业家们反对他们: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2:创业家通常倾向于对市场竞争轻描淡写,但这却是初创公司犯下的最大错误。而最致命的诱惑就是将市场描述得太狭小,好像你可以理所当然地驾驭它一样;
3: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型;垄断者则通过把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他们的垄断性,如谷歌;
4:垄断企业"rest":"推动社会进步,因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机。之后垄断企业会不断创新,因为利润给了他们规划长远未来的资本;<br /><br />5: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br /><br />6:模仿性竞争的危害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患有像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有社交障碍)的人目前在硅谷更占优势。这些人对社会动态没有那么敏感,因此不会盲目跟风;<br /><br />7:一家在未来具有大额现金流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呢?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但是他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br /><br />8: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br /><br />9: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的市场,一种分销策略通常要优于其他所有策略。时机和决策也要遵循幂次法则,某些关键时刻远比其他时刻重要;<br /><br />10: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为了你的谋士;<br /><br />11:我经常强调这一点,以至于朋友们戏称它为“蒂尔定律”: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br /><br />12:如果你希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那就尽可能扩大其规模。如果你希望它高效运作,那就缩小其规模;<br /><br />13:公司做得越好,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就越少——投资过数百家的初创公司,我发现这一点最为明确;<br /><br />14:管理Paypal时,我做的最棒的事是让每个人只负责做一件事。我这样做的本意是简化管理,但是随后我注意到一个更深层的成果:界定角色可减少矛盾。公司里绝大多数矛盾是由同事竞争同一岗位引起的;<br /><br />15:即使是企业人士也低估了推销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合力掩盖了这一点,让我们觉察不到世界正是由销售驱动的;<br /><br />16:人们会为工作和资源去角逐,而计算机不会;<br /><br />17:清洁技术公司的企业家对市场的认识简直是无药可就的混乱。他们故意把市场形容得比较小,所以看起来有区分,但又反过来要求基于利润可能丰厚的巨大市场来对其进行估值;<br /><br />18:擅长销售的首席执行官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他的确看起来像推销员,那么他很可能拙于销售,更不擅长技术问题;<br /><br />19:普通的清洁技术公司围绕差异化进行竞争时,特斯拉则围绕如下秘密打造独特品牌:清洁技术与其说是环保必须的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
喜欢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完整图文版) (奇点系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