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图文版) (中国人自述丛书)

2017-07-05 
《留德十年》记述了季羡林193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图文版) (中国人自述丛书) 去商家看看
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图文版) (中国人自述丛书) 去商家看看

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图文版) (中国人自述丛书)

《留德十年》记述了季羡林1935至1945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作者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原有若干种不同版本的单行本行世,这次则依据东方出版社1992年初版排定。另加《二战心影》一文,亦为作者对留德岁月的回忆。

网友对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图文版) (中国人自述丛书)的评论

一直抗拒自传类小说,觉得作者会不自觉地凭自己的心意来写那段经历,艺术加工远甚于事实本身。在亚马逊上偶遇此书时,才想起以前外公的书架上有一本季老的《牛棚杂记》,假期无事我曾翻看过。它讲述了季老在十年浩劫中,所经历的人性善恶美丑,字里行间透着平淡从容,苦难磨砺一笑而过,只轻声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留德十年》记录了1935—1945年季老年轻时离家远渡重洋,寻求自己的学术之路。书中描写的很多境遇和现在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毕业即失业、努力抢一个饭碗”的就业环境,镀金留学热的攀比疯狂,执着于“师承一脉”的所谓传承,追求博士头衔的奇怪理由……
很是敬佩德国教授的严谨敬业,在空袭时为研究空气波的破坏力,一位教授独自对着残垣断壁纹丝不动,只是埋头低语“实在是难得的研究机会”。
季老回忆往事,言辞质朴,清新淡雅。十年中机缘巧合遇到过很多人,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波兰女孩wala,他都有细致的描写。但合书掩卷,让人唏嘘的是:十年战乱,弃家苦读,中国的确多了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家,而“小家”则少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这一切是否值得?是否为多年后父子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越发感慨外公当年“父母妻女在不远游”,那份绝然放弃的勇气,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读完《留德十年》,季先生年轻时的风范历历目前:

1)枵腹读书购书,鄙视当时留洋的富家纨绔子弟之奢靡而不向学。欲写一部《留洋外史》予以讥诮,并自认为若此书成,当足壮文学史之观瞻。却终未撰写。2)本科阶段从未涉及梵学,既入哥廷根,先彷徨一年,终于确立人生目标。以短短之四年时间而获梵语哲学博士,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于私是跃过了龙门,于公则是没有为祖国丢脸。如是我见:(1)梵语不难学,在没有任何本科学习基础的情况下,季先生不是直接攻读该学科博士并硕博联捷?反观国内任何外语专业学习,从本科到博士,至少需要十年;要不然,是德国学位制度不严谨,德国学位易得?二者必有一是。(2)凡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之人,皆是为伟大祖国争光者。鲁迅,郭沫若,钱钟书,陈寅恪,嗟尔留学海外,却获得不了博士学位,胡为乎来哉!?大哉,梵语救国!又:在选专业的一年彷徨中,季先生学了几个月的阿拉伯语,一个学期的希腊语,俄语修到可以读《小鼻子》,于是在后来的附会中,便被演绎生发为精通。(3)博士论文,季先生说因为无意中触及梵语和希腊语词尾的相似,引发了学界的轰动,当时是盛况空前,言人人颂——却终不见下文:至今印欧语定律一共发现一百多条,大者如“格林定律”、“维尔纳定律”,小者如“瓦特金斯定律”和新近以耶鲁印度-伊朗语专家斯坦利.因斯勒之名命名的定律,却从无“季羡林定律”,似与当时的轰动学界之说不相吻合。4)"rest":"与章士钊之子章用往来相与,章擅旧体诗词,时写以示季先生;季先生却从无和作。终《季羡林文集》,也不曾见一首旧体诗文,却也不妨碍其成为一代国学大师。5)伊姆佳得小姐对季先生产生恋情,有“小红低唱我吹箫”情境。但季先生囿于传统道德,终不就。据季先生,伊小姐貌美贤淑,“宛宛婴婴”,后见其照片,果是齐之无盐也。6)哥廷根挨了美军轰炸,季先生和当时德国人民一道,颇挨了饿,甚至梦中吃花生,以为美食,可见生活之苦,嗟叹一丝一缕,一餐一饮,皆大不易也。但在瑞士旅行时,却把一块黑面包仍出窗外——“喂了蚂蚁”,季先生如是说。——我不知道其时中国人民在吃什么。<br /><br />以上所写,都是原书实际内容。谓予不信,请读原书。"

看过《牛棚杂忆》后,马上翻看了这本书。因为看上本书时,就被季羡林老先生的炉火纯青地文字拿捏技巧折服,《牛棚杂忆》中的“喷气式”,本书中的“铺地毯”用得何等贴切!
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对德国人的严谨的佩服!
这本书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到达德国前,留德期间,离开德国后。我认为最精彩的是中间,留德前次之,离开德国后又次之。
因为季羡林把这本书当做自传的一部分来写的,所以德前和德后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季羡林能有这么高的成就,和他一系列的偶然是分不开的,偶然获得交换生名额,偶然去了哥廷根,偶然学了吐火罗文……但是,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不是他在清华德文强悍,要不是他在德国开启学霸模式,是断然没有现在的辉煌的。所以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接下来聊聊德国人的认真劲儿。
首先是爱干净,爱干净到什么地步?“女主人每天一个上午忙忙叨叨,擦这擦那,自己屋子里面不必说了,连外面的楼道都天天打蜡;楼道外的人行道,不但打扫,而且打上肥皂洗刷……”这不仅仅是个例,“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绝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房东甚至每天会把季羡林的皮鞋擦干净。这样的德国人如果遇到懒癌患者租房子会不会气炸肺?
再看看德国人的治学严谨程度。季羡林选学梵文"rest":"课,只有他一名学生。“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他(吕德斯)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一直讲到四点才下课。”<br />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医学泰斗给学生口试的时候,指着桌上的猪肝,问是什么东西。学生莫名其妙,瞠目结舌,没有回答上来,导致论文口试没过。医学泰斗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德国教授处心积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外来影响干扰观察问题的能力到这种程度。<br /> 想起《菊与刀》中对日本人的描述,洁癖、自律、认真的特点何其相似!具有这种秉性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br /> 不知道和二战期间相比,现在的德国人变化了多少。<br /><br /> 但是,上帝给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给你关上一扇窗。<br /> 根据季羡林的回忆,他认为德国人的政治敏感性太差。“德国人聪明绝世,在政治上却幼稚天真如儿童。”这是说德国民众被希特勒煽动情绪而发动了战争,日本民众被洗脑发动战争,甚至在1945年即将投降还认为日本帝国一直大胜仗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br /> 正是德国的严谨和理性,导致过于“实用主义”。“尊老的概念,几乎根本没有。一个人对社会有用,他就有价值,一旦没用,价值立消。”从季羡林接触的几个家庭来说,这些教授们确实没有一个是在儿孙绕膝的快乐中终老的,全是两个老人寂寥相守。<br /> 不知道和二战期间相比,现在的德国人变化了多少。<br /><br /> 季羡林留德期间正好经历了二战,按道理这段回忆应该有独特的价值。但是,可能他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因为生活在一个只有十万人的小城市里,对二战没有深切的体会。他对二战的体会最多的是物质短缺导致的饥饿,和不是很频繁的城市轰炸。<br /> 不过,从他的细节描述倒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说英国炮弹一开始的威力只能炸穿一两层楼,后来的炮弹可以穿透七八层楼。这倒印证了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的描述,说明丘吉尔没有自吹自擂。<br /><br /> 如果再多一段个人情感故事,凑成才子佳人……那是不可能的(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br /><br />PS:不知道拥有特技的敦福堂后来怎么样了……"

买了kindle版本的,第一天晚上看到十二点,强制自己去睡了。第二天又马不停蹄把剩下的章节都看完了。看完之后又立即在亚马逊上买了纸质版的寄回家(人在德国)。看书的时候就好像有一位老爷爷坐在摇椅上,和你讲年轻时候的故事。故事可能很朴实,一些年轻时的迷茫,冲动,刻苦等等一系列的场景,时不时加几句感叹,但是却把人一把拉回了那个年代,字里行间你甚至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建筑的身影。
上课了,不写了,总之很感人,于是又买了其它的书,比如《一生的远行》等。

喜欢留德十年(季羡林作品珍藏本)(图文版) (中国人自述丛书)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