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2010-02-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20045901/9787020045907 ·条形码:978702004590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去商家看看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去商家看看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4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20045901/9787020045907
·条形码:97870200459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末代皇帝系列

内容简介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讲述了:皇帝皇妃的身边人,宫廷政治的参与者,末代太监亲历溥仪被逐出宫,随溥仪伪满称帝。见证了最后的盲廷奢华,亲历了最终的王朝崩溃感受了新时代的新变化。作者以忘年交的史述笔法,秉笔直书末代太监眼中的宫廷生活、王朝掌故和太监秘闻,真实再现这一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的心路历程与命运遭际。
作者简介 贾英华,五十年代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多年来先后采访数百人,搜集末代皇帝及晚清宫廷人物史料数以千万字计。先后著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获中国图书金钥匙奖)、《末代皇弟溥杰传》(评为全球华人读物美国地区十大畅销书)、《末代太监孙耀庭传》(出版英文版并节译15种外文)、《末代皇帝立嗣纪实》(评为北京第二届图书节畅销书)、《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等。以上图书出版后,畅销国内外,部分作品出版日文和港台版,并受到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评介。 他曾捉刀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当代名人名作展》、《当代名家书画展》等。
编辑推荐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是贾英华编写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净身
一 太监大总管荣返故里
二 童梦织幻
三 痛割“宝贝”
四 私塾

第二章 涛贝勒府
一 赴京待御
二 皇叔载涛
三 剪辫子
四 “辫帅”复辟一隅
五 离府

第三章 皇宫内苑
一 “丁巳”入宫
二 初见“宣统”
三 叩拜端康皇太纪
四 永和宫戏班
五 溥仪生母猝之谜

第四章 大红墙内
一 伺候穆二首领
二 司房
三 谨习宫规
四 景仁宫烛火
五 宫禁掌闻
六 “大婚”之日
七 遣散太监

第五章 伴“君”御“后”
一 服侍皇后
二 储秀宫
三 深宫锁春愁
四 暴虐无常的“逊帝”
五 圣上的隐秘

第六章 日暮皇城
一 千秋节
二 “逼宫”事件
三 摄政王府
四 返乡

第七章 兴隆寺
一 寺规
二 境遇各异的“老公”
三 皈依“全真遒”
四 夜叙宫廷秘闻

第八章 黎民太监
一 小德张的“官司”
二 侍奉姚安达
三 “摇魂子”的惨剧

第九章 伪满洲国
一 初赴新京
二 勤务班
三 帝宫囚生
四 重见载涛
五 畸形的帝、后
六 肺侵润

第十章 离乱生涯
一 盐商巨贾察七爷
二 世态炎凉
三 银鱼、紫蟹
四 虔心葬师

第十一章 京城黎明前后
一 察家变故
二 立马关帝庙
三 粮秣委员
四 土改

第十二章 毛泽东时代
一 人命关天
二 小德张的“后事”
三 摘帽地主
四 重聚兴隆寺
五 殴斗纷争

第十三章 世间万态
一 寺庙公务
二 晚清太监掘秘史
三 动乱遭劫
四 遣返回乡

第十四 章安度晚年
一 重游紫禁城
二 怒斥“无冕之王”
三 什刹海畔
四 台湾来信
五 长寿秘诀
六 家居琐事
七 颐养天年

第十五章 无言的墓碑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净身
一 太监大总管荣返故里
静静的运粮河,碧波轻泛,绕经“九水下梢”的天津卫,顺流南下,环静海县迂回而曲缓地流过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吕官屯。
“快去河边看小德张噢……”
一声吆喝,四下里的乡人纷纷弃镰丢锄,急火火地奔向运粮河畔。不多时,两岸已是万头攒动。翘首眺望上游,河堰上也无不挤满了恭候已久的围观人群。
“小德张”耀祖返故里的消息,早在多少天之前就不胫而走,传遍了静海县的十里八乡。闻听“小德张”如今回村耍阔、唱大戏,一大早儿,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像赶集似的拥向了吕官屯这个狭小的村落。
早年间,这个荒僻的穷乡,无人知晓,可自打出了名噪一时的太监“小德张”,这里却成为了声名显赫之地。
晨晖,映在河畔那些乡人铜钟般的脸上,反射出油亮亮的光彩。他们议论纷纭,眼中透出新奇的目光。一个土坡上,不显眼地伫立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仔细瞧上去,矮小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那个硕长的身形却是一个壮年汉子,背上还驮着一个浓眉大眼的伶俐的小孩儿。
“爹,咋还不来呀?”
“傻留金啊,你着的嘛急?你听这锣鼓声……不咋远喽。”
那个壮年汉子,轻轻地拍着背上被叫作“留金”的孩子的肩胛。隐隐传来的锣鼓声,愈来愈响亮,河畔的人群躁动得愈加厉害了,相互挤搡着。
“大哥,你瞧啊,来啦!……”
转瞬,留金站到了爹的肩上,手搭凉棚,激动地告诉地上的大哥。
“真来啦?”大哥留柱急不可耐地踮起了脚尖。
眨眼间,一艘高大的木船从运粮河转弯处冒了出来。紧接着,一艘又一艘木船,自远而近地缓缓驶来,两岸的纤夫在“咳哟,咳哟”地喊着号子,挽纤跋涉在沿河的滩地上。
“嘿,真气派!”
“那还用说嘛?你瞅,那船上差人穿的不都是绫罗绸缎吗?”一位貌似教书先生的中年人,紧接着身旁一位年轻农民的话茬儿。
“小德张可不比从前喽。他现如今是皇宫的大总管哟!”
“听说,这次小德张回乡,要请全村人白吃肉馅包子,还要唱上三天大戏呢!”
乡人这些无意的议论,使站在爹肩上的留金多少有些迷惑不解。他那虎头虎脑的方脸上,两只大眼睛一忽儿瞧瞧近乎沸腾的人群,一忽儿瞪着愈驶愈近的彩帜粉扎的大船。那上边,人们的面目虽然不算清晰,鲜艳的服饰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这,留金自幼是头一次见识。
“小德张在里头吗?”他仰着幼稚的小脸蛋,禁不住脱口而出。
“傻孩子,小德张哪儿能在外边站着?他准在舱里头歇着呢。外面那
……
后记 不知怎么,提起笔来,倒有一种不知从何写起的茫然之感。
“文章憎命达。”这句话似与本书无关,倒是笔者的由衷之慨。回首才逾束冠之年,突然一场大病,倒使我有暇阅读了颇为不少的典籍和野史之类的东西,可谓杂七杂八。忆及幼年就曾时常听到的晚清轶闻,多少有了点儿感性。其实,时年连初中都没念完,就参加工作,干上了体力活儿,整天疲惫不堪,别不多想,胡乱看些闲书也倒解闷儿。返过头来看,倒成了一点儿无意之中的有益积累。这也是始料未及的。
自幼,我生长在北京东城一带,不仅接触过太监,也听说过不少这方面的趣闻佚事。当时,仅有的太监,大都仍居住寺庙里,多数已届古稀之年。早晨,时常瞧见他们出外在油盐店前晒太阳,与街上的百姓聊些清宫趣闻。打那儿起,我就对晚清宫廷和太监的神秘生活感上了兴趣。
七十年代末,我不自量力地勉以拙力和稚笔,始作“俑”——创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在后来的业余采访中,与末代太监孙耀庭老先生结成了忘年之交,“经常相互一吐衷肠”为快。
八十年代初期,寓居京城广化寺的老太监马德清先生过世,孙耀庭先生遂成了末代太监中仅存于世之人,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宝贝”,轻易不再接受采访。然而,笔者却得天独厚,继续得以忘年“老友”的身份,与他保持着密切交往。也许,此乃“缘分”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