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孕产知识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2(李军红著)(2)

2012-11-20 
内容简介:养护孩子的关键在养脾和护肺的道理,以及防治孩子疾病的“君臣佐使——食疗、外治、经络、心理安慰”四大法。包括“审苗窍、看风关”等医生不会告诉您的家庭自测自诊方案,让您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地知道孩子身体的实虚。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2(李军红著) 去商家看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2(李军红著) 去商家看看

文摘

插图:



保护孩子从养脾护肺开始
在儿童医院里,消化和呼吸两大科室,什么时候都爆满,这是因为孩子将近90%的常见病都跟消化道(脾)和呼吸道(肺)有关。中医把孩子比喻成“芽儿”,是说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也就是说在小儿时期,孩子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还没发育成熟,生理功能都还不完善,尤其是脾和肺。
说到育儿,中医经常提到的是“稚脾”和“嫩肺”。“稚”就是幼稚、小的意思。
肺为“华盖”,意思就是说它像雨伞一样,是给五脏六腑挡风遮雨的。可以说,它是孩子身体的“第一道防线”,皮毛、口、鼻都与肺相通,而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都会通过皮毛、口、鼻直接入肺,所以孩子发热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总离不开风、寒、暑、湿、燥、火等伤肺因素。因此,肺又是人体最易失守的一道防线,对于娇嫩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脾是孩子的后天之本,孩子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全依赖于脾。从吃母乳到添加辅食,再到孩子能正常吃饭,孩子的这颗“脾芽”被食物一天天地浇灌长大。值得注意的是,这颗“脾芽”的养育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您给多少,它就能吸收多少。
中医有“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不可“乳食并进”等说法,这都是考虑到孩子稚脾的习性而小心谨慎,但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没注意到这些细节,结果孩子长得又黄又瘦,您却认为这是他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其实,这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自己,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稚脾的习性,不知道如何去养,才会导致孩子伤食以致营养不良。
那到底要怎样做呢?中医里说了,“稚脾”重在“养”,“嫩肺”重在“护”。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家长不停地给孩子喝水,就是怕他上火,每天抱着个水壶跟在孩子后面,不管渴不渴都让他喝。虽然孩子对水的需求量是要比成人大,但也得适度。
您给孩子喝水的时候,可以先看看他的舌苔:如果苔少,而且舌尖红,那说明孩子体内有火,确实该喝水了;如果孩子的舌苔厚,舌体胖大,那说明他消化不好,有湿困脾。这时候,您就不能再给孩子喝水了,否则脾消化不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我觉得,把主管孩子消化和吸收功能的脾胃比喻成一盆家养的热带植物,一点也不为过。水多了,植物会淹死,而水少了,植物会干枯,这正符合脾脏的本性——“喜燥而恶湿”。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升清降浊。“升清”就是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降浊”就是把经过吸收后的废物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
脾不“升清”时,孩子首先表现为不爱吃饭、厌食,时间久了,脾虚成疾,营养吸收不足,孩子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而脾不“降浊”,孩子就会出现小便发黄、短少等症状,反之则会引起小便清长、失禁,大便溏泄等毛病,营养物质还没来得及吸收就匆匆排出体外了。
再来说说“嫩肺”。同样都是上幼儿园,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咳嗽,可有的孩子却很少生病,甚至没生过病,这就是家长养护孩子的方法是否得当的结果。
如果您一看到孩子流清鼻涕,就应该知道他这是着凉了,肺里有寒,该给他加衣服了,同时再让他喝碗姜糖水,稍一发汗就会没事了。如果是看到孩子鼻子干或流脓鼻涕,那就是肺热,孩子的扁桃体快要发炎了。这时候,您就该给他减衣服了,同时吃点雪梨(或熬点雪梨水给孩子喝)泻泻肺火就好了。
孩子娇嫩的肺就好比是一只蜗牛,对冷热最为敏感,一有情况就往回“缩”。所以作为家长,您不要等到孩子的肺都“缩”回去了还不知道他生病了。
再往前说,孩子的脾和肺是否先天就健康,这还取决于父母。比如说,一个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特别爱吃辛辣的东西,结果孩子生下来就带有胎热、胎毒,先天就脾虚,有的甚至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长了湿疹。
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掌中宝,所以如何养护孩子成了全家最关心的事。而本书所说的防治小儿脾肺系统疾病的方法都是我在临床上用过的,很实用,最关键的是没有副作用。如果您能用到这里面的一两种,让您的孩子不生病或少生病,那我的心愿足矣。
孩子的食指内侧也藏有健康小秘密
我有位朋友,看过中医后连连赞叹中医的神奇。他说:“给我看病的专家水平真是高。给我一把脉,一句话都没问,拿起笔来就开方,几副药下去,我的病就好了。”
我告诉他,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专家的经验丰富,而且成人比小儿更上脉象。成人看到医生,脸不红,心不跳的,一副平常样。小孩子就不一样了,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不是哭就是闹。这一激动,脉跳动就会加快,脉象就不稳。所以说中医给孩子把脉时,脉大多不准,病情也很难诊断。
宋朝的钱仲阳发明了看小儿络脉的方法,他说:“小儿络脉,盖位则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证则自轻而重,人皆可信。”这说明了看小儿络脉是在古代广泛使用并且流传至今的方法。
什么是看小儿络脉?说白了,就是看小孩子食指的内侧。中医把脉分寸、关、尺,小儿食指的内侧也是根据指纹分了三个区,从内往外分别叫风关、气关、命关。有人说这里没有动脉搏动,中医把脉本来就够难的了,在这里把脉岂不是更难?不是让您把脉,您只要看小儿食指内侧的那根毛细血管就行了。
从一粒沙子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的,透过孩子的食指,您也能知晓他的健康状况。
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我这治感冒。孩子怕冷,打喷嚏,流清鼻子,这明显是着凉了。我就让家长一只手抓住孩子的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由外向里推孩子食指内侧的毛细血管(络脉),边推边观察。
您推了几下以后,孩子食指内侧的毛细血管就清晰可见了。孩子健康的时候,这根血管是若隐若现的,几乎看不见。但孩子如果着凉了,您就会清晰地看见,风关处的毛细血管像一棵刚长出来的小树,长满了整个风关并正要向上延伸,而且枝干的颜色发青。这说明孩子得了风寒感冒,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春冬两季。
在夏秋的时候,您如果在风关处看到同样一棵“小树”,唯一不同之处是这棵“小树”的树干是红色的。那么孩子的病症不是着凉而是伤热了,也就是孩子在夏秋两季最容易患的热感冒。这时候,孩子会咽干、发热、上火,甚至是鼻出血。对于这,我还专门编了两句顺口溜方便您记忆:“青树风关是着凉,红树风关是伤热。”
如果“小树”只长到风关外,这说明孩子的病情比较轻,如果是着凉了,让孩子出点汗、发发热就好了;如果是伤热了,您给他用点凉药清清热也就没事了。但是,如果“小树”越过了第一道关卡,进入了第二关——气关,表明孩子的病情正在发展,这时,您要赶紧送他到医院救治。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怎样通过小儿络脉这棵“树”的颜色和形状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孩子既没着凉也没伤热的症状,只是受到了惊吓,或者就是伤食,那您也可以辨别出来。红色表示病得浅,是虚证;青色表示病得深,是实证。
最后,我还要提醒您一点,看小儿络脉的时候,您一定要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比如说把孩子抱到窗前,然后您再用手去推,细心观察孩子络脉的颜色和形状,以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
中医给人治病讲究望、闻、问、切,但我不主张通过切脉便给病人定性,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再高明的医生也难免误治。看小儿络脉更是这样,在看清、辨明的同时,您还要结合孩子的其他症状,做到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真正地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
增强孩子体质,用三仙护宝贴
好多父母都用过“宝宝一贴灵”,贴在孩子的肚脐上就能达到治病的效果,肚脐就是中医所说的神阙穴。药性通过穴位渗透到孩子体内,就能调理他的肠胃,效果很好。
在这里,我要介绍您一个更好的、能增强孩子体质的方法。同样是贴肚脐,不同的成分、不同的制作方法,就能让孩子强身健体,吃得好、睡得香,而且还能排毒祛邪,所以这个方法更适合那些相对较懒、工作比较忙,又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的父母,这就是育儿贴,既简单又有神奇的效果。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概论(教育部高教司)

大秦帝国(套装全6部11卷)(孙皓晖著)

漂游放荡(签名版)(编号223著)

贝太厨房:一碗好汤2(《贝太厨房》编委会)

经典月子菜(贝太厨房图书制作团队)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