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迟到的间隔年(中信出版社著) | |||
迟到的间隔年(中信出版社著) |
《迟到的间隔年》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中国第一本推动“间隔年”旅行概念的标志性图书,天涯、磨坊等著名论坛超经典人气帖;千万旅友狂热推荐。
“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日本女孩的爱情,和他的一年半旅行故事。
孙东纯,2006年12月1日,我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走出了中国。 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上,我遇到了我现在的日本妻子,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我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开篇
1. 散步东南亚
2. 爱的征途
3. 苦旅
4. 风之谷
5. 终点、起点
后记
在路上学习爱
2007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二天,在路上的第391天,我还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今天去了老人院清洗地板床铺,帮老人们洗衣服。加德满都终于开始冷了,每天早上雾气浓厚,老人院变得湿气沉沉,最近除了我和几个中国朋友之外,也没有其他国家的义工。我们明天一早便要离开,真的有点担心这些可爱的老人们接下来的日子。
当初在印度离开瓦拉纳西前往印度西部时,我告诉自己间隔年还要继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我的国际银行卡再也不能够从任何ATM取出现金为止,我想这一刻也终于到来了,回家吧。
从原本计划的3个月到现在的13个月,从原来计划的两个国家走了6个国家,我到此刻还活着,还继续用心感悟这个世界,以“试一试、玩一玩”的义工概念开始,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结束。晚上我坐在旅馆天台的围栏上,一个人静静地抽烟,俯瞰加德满都,想起了这一年多来路上的点点滴滴。
澳门大三巴的露天音乐会,曼谷No.1旅馆里失眠的美术,廊开的Nut和Pat一家人,在万象食物中毒狂吐不止的晚上,在Xieng kok失踪的美国青年,茵莱湖上的日落,加尔各答的义工生活,送别沙弥香的瓦拉纳西火车站,Pushkar的沙尘暴,Dharamsala的“上访”之路,巴基斯坦的风之谷,新藏线上的高原反应,拉萨的库玉玛,到现在的加德满都夜景……一路上的寂寞、欢愉、苦痛和感悟,无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即使看似主动的义工生活中,我能够帮助到的人何其有限,而我通过义工生活得到的精神收获却又是何其丰硕。
我想起加尔各答仁爱之家Salina修女的话:We don’t need your help,but you need to be here.(我们不需要你的帮忙,但是你需要来这里。)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在慰藉自己的灵魂。
《圣经》说神就是爱。上帝,可能就是一个人类良善品质的代名词。我的间隔年,无论是旅行还是义工,都是一段在路上学习“爱”的征途,而回去了才是实践的开始。
文化冲击
回到了家,我才发现自己的变化,发现这一年多的“间隔年”对我的影响。无论是生活习惯、思维逻辑、价值观念、为人处事,还是肢体语言、与人交流,时时刻刻令我感到与他人的差异。回到家的新鲜亢奋过后,我迎来了又一次的文化冲击,这一次是适应自己原来的文化环境。
开篇
在欧美,年轻人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作一次为期一年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在旅行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年,被称为“间隔年”。
第一次接触到间隔年这个概念,是伊朗一个朋友来中国时带给我一本关于间隔年的书——Lonely Planet的《间隔年》。我觉得这个概念很有意思,一直都跃跃欲试,虽然按照“间隔年”的概念我已经毕业工作,也不再“年轻”。
不能说当初要远足的理由完全是因为间隔年这个概念,当初的出走是因为需要,而并非什么东西触发了我的脑神经。但如果实在要给我的远足套上一个主题,那也非间隔年莫属,因为当初出来之前我已经联系好了印度中南部的一个艾滋病组织,他们同意我到那里做两个月的志愿者工作。
我的上司是个好人,他竟然同意给我3个月的假期让我去远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当一切都确定了下来之后,2006年12月1日,我离开居住了将近7年的城市,开始了我迟到的间隔年——3个月的迷你型间隔年。我原本计划是花2个月的时间在印度做义工,再花1个月到西藏旅行。
不料到了泰国之后,很多事情始料未及,耽搁了时间,而我的迷你型间隔年也变成了一次辗转亚洲的远足,从东南亚的泰国走到老挝,从老挝到中国云南,进入缅甸,经过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尼泊尔,走访了6个国家,一走便是13个月,“间隔年”反而变得名副其实。
但我名副其实的“间隔年”却名副其实地迟到了……
发自加尔各答的邮件
2007年3月22日,春节刚过不久,我坐在加尔各答旅行者集中地Sudder Street的一家网吧里,下定决心给我的上司李主任写邮件,想象着他读到我邮件时的表情。邮件的主题是我的名字,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3个月了,我才刚刚到达印度。
从3月份开始,我心里就一直有个疙瘩,自己很清楚,我的3个月假期——原计划的迷你型间隔年已经结束了,可是我还在路上。3个月后,我不在广州,才刚刚到了印度,我的旅途似乎才开始……
大学毕业,我有过一份工作,并且一直工作到间隔年旅程的开始。我的工作十分例排,每天对着电脑上班,时而出去开开小会办办事,工作强度不是很大,有一个很好的上司,领着自己可以接受的薪金,周末开车兜风、爬山、和朋友吃饭唱K,一年一次的单位旅游,时而和职场朋友聚会,回家弹吉他、看碟、听New Age、写东西……生活并不富足但也无可埋怨。这一点总是让我感到安慰,因为我觉得当初出来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为了寻找什么,而且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原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