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许倬云著) | |||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许倬云著) |
这一系列的讨论,固然是因为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起意,然而,我对近现代文明的盛衰已经注意了很久,才因为这一个机缘而做了比较有系统的陈述。我盼望读者们了解到:目前的困难,不是周期性的调整,而是长期过度发展导致的衰败。在这一本小书之内,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基本都集中在高度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近代文明的起源,也一直要追溯到西欧的启蒙运动。当然,这也是自然的现象,因为近代文明本来就是在西方的文化圈内发展——那是从中古时代的衰蔽,进发出来的一个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文明。
在这将近二十篇的文章之中,读者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国在这几百年的世界发展历史中,都不是陈述的重点对象。在后记之中,我想对这一方面有所澄清。三百年来近现代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其实并不能置身事外,只不过中国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而且常是不自觉的。三百年来,世界近现代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之中,中国都是不知不觉地参与在内。开启大洋航道和西方的宗教革命这两件大事,都可以说是西欧启蒙运动的重要背景。培根指出,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造纸和印刷,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贡献。培根的这种说法,其实全是针对着西方历史而言:没有罗盘、没有火药,远洋航行将不可能发展;没有火药,欧洲封建城堡就不会被摧毁,而西方列强对世界各处的侵略,如果没有火药,也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没有纸张、印刷技术,知识普及不会容易,而意见的交流,也不可能这么普遍。扩大活动范围和批判旧传统,这两个新风气的形成,正是西方知识分子质疑和推翻天主教禁锢思想的重要条件,西欧的启蒙运动。因此才能够一发而不可遏止。培根提出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为了解欧洲历史的形成过程,并不是在中国人发明的事物之中,单单挑出这四件发明介绍给世人。
在启蒙运动发生过程中,欧洲人转向东方,将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当做当时欧洲政治制度的对照。他们以为,中国的皇帝,例如康熙,就是一个哲人王者。而中国的儒生文官,其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都不是西欧的武士可比拟的。他们下意识之中,拿这个神秘的东方,当做柏拉图理想国的模型。当然,到了18世纪以后,他们忽然发现,中国的一切其实不是这么美好,中国也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可是,至少在启蒙运动的前阶段,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形象,曾经被当做他们可以参考的对照面。借用中国的成语“郢书燕说”,他们正是借这种遥远的模糊形象,作为自己改进的榜样。当然从具体的方面讲,中国的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也确实对他们建构近代政府的理想制度有过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列强掠夺新大陆的财富时,美洲的白银也大量地运往东方。中国获得了新大陆白银产量的将近一半,使得中国至少享有两百年的经济发展。新大陆的农作物,例如玉米、番薯、西红柿,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粮食供应增加,可耕地和人口数量都随之增加,改变了中国的生态和经济面貌。尤其中国的中南和华南,城市化和生产量都有可观的变化和成就。因此,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已经不知不觉被拉入全球化的网络。
紧接下去,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量急遽增加,中国成为欧洲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不仅赔出了那些赚来的白银,甚至付出更多,以致19世纪的中国迅速地贫穷。在当时世界市场之中,欧洲在中国占领的市场其比重超过非洲和中东,因为中国地方大,人口多,市场的收纳量极为巨大。英国和美国的纺织业者都曾经梦想,只要中国人多穿一寸英美工厂出来的棉织品,就可以维持他们英美纺织业的继续成长。
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市场和原料的过程之中,古代的三个大帝国,奥斯曼、莫卧儿和中国,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那两个帝国都瓦解了,中国虽然历经艰险,却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和完整。这个现象,对于帝国主义列强来说,也有相当的意义。欧洲人征服非洲,把非洲分割成一块一块,毁灭他们的王国,解散他们的部落。在非洲广大的殖民地上,白人必须要负起管理和行政的工作——他们称之为“白人的负担”。同样的,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岛屿和印度次大陆,白人也认为他们有天赋的权力和责任。在这些地方,西方列强几乎是无偿地取得资源,也肆无忌惮地倾销他们的产品。但面对巨大的中国,他们并不需要担起管理的责任,只要有市场在,他们就可以倾销,赚得的钱又可以取得够用的资源。于是,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算盘上,中国这块土地是独特的,和其他各处的市场都不一样。中国市场支撑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对其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有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经过一百五十年的历程,中国一步一步被卷进近代文明,吸纳了不少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近代文明。西方人在中国设立学校,中国的学生到外面去留学,都将西方的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一代又一代地传到中国,使中国进入了以西方为主的近现代文明圈。中国人在接受新文明的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和社会伦理的精华都逐渐遗忘了。今天,两岸中国的大学课程都是英美大学的翻版。犹如邯郸学步,我们真的忘了“故步”,只得“匍匐”而行了。我们自己文化传统中的修养和智慧,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
经过与西方的较劲和最终的挫败,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制度,从两千年的帝制,转变成民主政治。虽然今天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在中国全面出现,至少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期盼着能够到达那个境界。孙中山提出的建国理想,“民有”、“民治”、“民享”,并不完全是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设计的——其中“民享”的部分,相当程度地注意到了资源的公平分配。市场经济主张的自由政治,与社会主义主张的社会福利,这两个理想,不仅在中国都有人提倡,而且中国的实际政治,也在这两端之间摆动,有时趋向这一端,有时趋向那一端。在20世纪的中国,这两端都并未落实,更谈不到两端的均衡。可是,一百年的摆动,也确实为中国人部分地建构了起源于西方文明的近代制度。如前面一章所说,西潮东渐,西方的帝国主义列强征服了全世界,将全世界臣服于暴力的殖民统治之下,但只有这一片广土众民的中国,却是它们没能够完全征服的。一百多年来,中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对于过去被征服的东方各个国家,都是可以借鉴的榜样。尤其东亚各国,看了日本人完全模仿西方而置身于帝国主义之列,反过头来欺负东方人后,许多东方国家,更寄希望于像中国一样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虽付出重大代价而不悔。西方征服的许多殖民地因为具有这一番理想,才使得它们在二战以后纷纷争取独立的国家地位。中国一百年来的挣扎,既是挑战了现代文明暴力征服的部分,也因为自己的坚持,使这一长达数百年的暴力行为,终于走到了尽头。
西方近代文明走到最后一个阶段时,中国也并没有置身事外。在多年的动荡中,中国依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也开发了自己的资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以后,西方曾将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撤离中国,在四年短暂的战争期间,中国发展出了民族企业的雏形。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萌芽,却是后来中国走向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今天,几个中国人集中的地区,都俨然成为世界的工厂;海峡两岸的中国,联合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资金,已经改变了今日世界的经济布局。这一大片力量,与同样成为新兴国家的俄国、巴西、印度,对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近代文明系统的经济版图,终于要改变。本书后面若干章所讨论的对象,也一定会引发其他各方面如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变化,其变化之巨大,最终会使近现代文明完全转型。
因此,中国从一个不自觉的参与者,已经变成了一个参与建构全球文化网络的合作伙伴。经历了三百年之久的蜕变,我们竟可以如此说:西方近代文明,从最初的理想,到最后的终结,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有中国的影子或中国实体的参与。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情况。毕竟,中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若干传统。东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经验,其中有不少深厚的文化精髓,很值得我们选择、采撷,并纳入新文明之中,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邯郸学步,并不需要抛弃那些不朽的精神资源。这一筛选、改组和诠释的工作,也是最后一部分的工作,却也是最不容易进行的任务。不过,中国人必须如此做,不但是要自觉地做,而且是要努力地做。中国不能够自满于今天获得的财富,更不能自满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上的地位。中国应该更往高处看:所有人类,包括中国人,都将合组一个大家共有的人类社会。在世界共有的文化之中,中国几千年来累积的许多智慧,应当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经过创造性的转移,人类文化之中的东方部分,庶几能矫正和弥补西方近现代文明的缺失,彼此融合为一,变成全世界的未来文明。
这一系列的讨论过程中,我得到了陈航和陈珮馨不少的帮助,没有他们的策划和传录,以我八秩老人的精力,很难如期地提供给《南方都市报》刊登,我对他们二位怀有诚挚的谢意。对于《南方都市报》编辑部的同仁,我也感谢他们的努力。对读者们,我只盼望这些书上提的问题,能激发大家自己的思考——不只是阅读我提出的一些意见,而是从这些意见上引出大家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将看法和想法付诸实践。
许倬云
2012年2月3日于匹兹堡
第一章 基督教神权的建立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在这个系列,我想讨论的是现代文明的兴和亡。所谓现代文明,也就是主宰人类生活将近三百年的主流文明,它起源于西欧,逐渐普及全球。而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文明已呈衰象。以下几章,我将从现代文明的出现,逐步讨论到其发展的过程和特性,以及最近发生的一些问题。至于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文明来代替现代文明,这就要看人类现在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由我们大家共同担起的责任。未来是成是败?是再度兴起一个更好的人类生活方式,还是又沉沦到混乱?今日我们无法预知。唯一可知者,如果我们听其自然,未来发展的方向,变坏的可能性大于变好的可能性。“蛮族”入侵时期的罗马帝国
首先,我必须要谈到近代以前西欧的情形。近代欧洲的前身,是欧洲的中古时期。欧洲的古典时代,极盛之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和中国的秦汉王朝遥遥相对,它们在地球的两边各自发展出了极为光辉的人类文明。476年,已经分裂为东西两罗马之一的西罗马帝国解体,“蛮族”@雇佣兵的将军们分别割据。这种局面也和汉代衰亡以后的长期混乱有相似之处,不过其过程更为缓慢,很难有明确的断代。
大略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欧洲也有大批的“蛮族”入侵,一拨一拨地进入,分别据有罗马帝国的各处。同时,基督教作为一个地下宗教,在“蛮族”之中广为传播,将这些本来散漫的族群,都容纳到基督教的信仰之内。进入西欧的中古时期,基督教会的权威取代了罗马帝国的世俗政权。所谓“公教秩序”,不是属于任何一个族群的普世体系,它是一个信仰,也是一种政权。许多散布在各处的“蛮族”族群,被驯化为公教秩序内的各种单元。无论那些“蛮族”的首领自称什么封号,都必须得到教会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这种情况和中国皇帝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皇权并不一样,因为儒家的士大夫并没有凌驾皇权的权威,虽然皇权本身也必须靠儒家授予“奉天承运”的合法“天命”。
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将泛希腊文化推广到大部分欧洲地区和部分亚洲地区。在推广过程中,泛希腊文化也演变成“希腊一罗马”的古典文明。这一文明系统的“中原”,是地中海外围。中国古典文明发展的时候,是从黄淮地区,面向南方开展,北方和西方却是草原上各种“北族”的基地。从南北朝到唐末五代,西北族群也是一拨一拨地进人中原。安史之乱是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外族的军队实质上散布在中原各处,也彼此争战不休。五代的君主,除了后梁以外,都是外族军事集团的一部分,甚至宋代的皇室赵家也是胡汉军事集团中的一部分。反而是汉化较晚的南方保存了比较纯粹的汉人文化。
相对于中国的情形,西欧走的是另外一种模式。罗马的“中原”——地中海外围,并不是泛希腊文明的中央,而罗马军团征服的地区(大部分偏于东方)也就是旧日亚历山大大帝君临之处。地中海以东的广大地区,在罗马帝国衰亡以后,是已经东方化的东罗马在波斯帝国基础上建立的许多地方政权。630年,伊斯兰教兴起,将这一个地中海以东的广大地区,彻底地转变成伊斯兰文明,而且从此以后,直到今天,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个信仰独一真神的宗教,还彼此仇视,斗争不断。
基督神权主导下的中欧和西欧
倒是中欧和西欧,并不是罗马帝国主要的发展方向,但在“蛮族”大批入侵的时候,中欧和西欧是“蛮族”分布最多的地方。那些分别占领各地的部落,还是保存了长途战斗和迁徙所形成的好战传统。同时,他们在基督教的驯化之下,敬拜上帝,对基督教会的公教秩序十分服从,在虔诚的信仰以外,他们并没有机会学习旧日希腊一罗马传统的古典文明。因此,在西欧与中欧,许多所谓异端信仰,也就是当地居民的宗教,和“蛮族”的固有信仰都被编织入基督教会的礼仪之内。例如,冬至的庆祝,转变成耶稣的诞辰;春分的庆祝,转变为耶稣的复活节。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