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克里斯托弗.肯.吉莫)(2)

2012-11-02 
  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本身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就是因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克里斯托弗.肯.吉莫) 去商家看看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克里斯托弗.肯.吉莫) 去商家看看

短暂的自我同情,可以改变你的一整天;时空中一长串这样的自我同情,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通过自我同情,将自己从破坏性想法和情绪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可以由内而外提升你的自信,减少忧郁和焦虑,使你的心灵变得强大无比。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挫折和痛苦常常会采取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像对待外面的威胁一样对待自己的情感,不是给予同情,而是极力排斥和抗争,从而让自己饱受情感的煎熬。
能够在面对一只剑齿虎时成功生存下来的方法,在感情生活中并不适用。我们本能地与不良情绪展开激烈搏斗,好像在应对外来的死敌。然而,在自己的内心与它们展开战斗,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对抗焦虑的结果反而可能使其发展成为极端的恐慌症;
压制悲痛反而会导致慢性的忧郁症;
竭力入睡反而可能让你彻夜难眠。
当我们被卷入痛苦之中时,我们同时展开了一场与自我的战斗。人体在面临危险时,一般会通过战斗、逃跑,或者静息(在适当的位置保持静止不动)来实现自我保护。但是,当我们遇到情绪上的挑战时,这些反应就变成了可怕的三件套——自我苛责、自我隔离和自我沉迷。
自我同情是解决情感问题的良药。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自我同情,他才能把痛苦转化为力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一个人也只有在内心强大之后,才能承受更大的痛苦和磨炼,获得辉煌的人生。

文摘

版权页:



第1章 与自己对抗,你永远成不了赢家
苦难本身并不可怕,由苦难而生的怨恨才是真正的痛苦。
——艾伦?金斯伯格,诗人
不管是在地球的这边,还是在地球的那边,总有一些喜欢与自己对抗的人。他们对自己不满,不能容忍自己内心产生的负面感情——焦虑、恐惧、失败和羞愧等,拼命要战胜它们。结果,他们越是奋力反抗,自己就陷得越深。
米歇尔就是其中之一。
她几年来一直遭受着害羞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尽管她阅读了很多关于克服害羞的书,也尝试治疗过四次,但最后都失败了。
米歇尔是一位特别聪敏而勤奋的姑娘,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当她向我诉完苦后,我深呼吸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开口,米歇尔就脱口而出:“我对你的建议感到害怕,因为可能又不会有什么效果!”显然,她对我要说的话已经有了失望的预期,我知道这是由于焦虑造成的,因为她已经失望过很多次了,这次不想再失望了。米歇尔最近刚刚拿到一所著名大学的MBA学位,并获得了一份为某大型公司做顾问的工作。然而,在与别人交谈时,她却常常会害羞脸红。她觉得这样会传达出一种信息,表明自己不够称职,别人不应该对她的话过于信任。而且,她越是担心脸红,她的脸就红得越厉害。这个新工作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机会,她不想因为脸红而糟蹋了它。
我肯定了她的想法:“你的预感也许是对的,我所有的建议可能都不会有效。不过,我却坚信你并不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人,绝对不是!”我很清楚,她以前之所以失败,问题主要出在动机上,她总是与内心的羞愧为敌,错误地以为自己能战胜它们。
正如米歇尔从她多年的挣扎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一样,许多我们试图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的措施,实际上只会让我们感觉更糟糕。就像那个著名的思维实验:“努力不要去想粉色的大象——特别巨大而且特别粉红的那种。”一旦某种想法在我们的脑海中扎根,每次我们试图不要去想的时候,它都会被刻得更深。弗洛伊德总结了这一现象,称之为潜意识中的“无否定”。与之类似,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去驱赶内心的痛苦——放松技巧、封闭思维、积极强化等等,最终都只能收获失望。
当我们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米歇尔开始轻轻抽泣。我不太确定是因为她感觉更加失望了,还是因为刚刚所说的与她的经历如此相符。她告诉我,甚至连她的祷告也毫无回应。我跟她讨论了两种类型的祷告:一种是希望上帝能够把坏的东西赶走,另一种则是放弃挣扎——“放开手,把一切交给上帝。”米歇尔说,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难题完全交给上帝,那不是她的风格。
逐渐地,我们开始谈到怎样才能真正减轻她焦虑和脸红的症状——不是深呼吸,不是狠掐自己,不是喝冷水,也不是假装镇静。米歇尔不是那种轻易放弃自身努力的人,所以,她需要找到一些完全不同的方法。米歇尔注意到,她越是接受自己的焦虑,焦虑就会变得越轻;她越抗拒,焦虑反而会越重。因此,对于米歇尔来说,在生活中学会“接受”——接受自己的焦虑,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是十分有益的。我们的治疗效果不是以她脸红的频率和次数,而是以她对自己脸红的接受程度来作为衡量。这对米歇尔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在我们第一次治疗结束后,她兴奋地离开了,虽然还有一点点困惑。
接下来的一周,她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高兴地宣布“有效果了”。她对我说,每次她注意到自己又开始焦虑的时候,就会对自己说:“我只是被吓住了,只是被吓住了而已。”给自己的恐惧贴上标签,似乎能够将她的注意力从自己有多脸红上转移开来,这给她带来了一些改变。现在,她已经能够不出什么差错地跟同事们在餐厅里简单地闲聊了。
然而,到我们下一次会面时,米歇尔的情绪又低落了下来。
她再次进入餐厅的尝试,又变成了一场跟脸红之间的战斗。因为她又开始跟自己较上了劲儿,内心又充满了这样的愿望:我一定不要显得焦虑。对米歇尔来说,“接受”本来已经开始起作用了,但是她却轻易放弃了接受焦虑的尝试。在米歇尔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顽固的小人,她在说:“我一定要努力为减轻焦虑而练习接受自己。”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接受。真正的接受,意味着接纳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时时刻刻,原原本本。有时候可能是我们喜欢的感觉,有时候则可能要容纳痛苦的感觉。我们很自然地想要延续自己喜欢的感觉,停止痛苦的感觉,但是刻意为了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反而不能起作用。问题的唯一答案是,首先要接纳我们的问题,全面地,彻底地,不管是怎样的问题。
米歇尔的故事在两年之后,慢慢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米歇尔发现了应该怎样与她敏感的神经系统和谐相处:当她努力试图不脸红的时候,一定会旧病复发;但是如果她做好准备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反而不会再脸红了。米歇尔接受了自己的脸红之后,也就不再脸红了。不仅如此,她还发现可以将同样的原理运用到因压力引起的其他症状上,这些症状包括每天都会在工作中出现的胸闷、头痛和心悸等等。从此,她的生活逐渐变得轻松多了。
为了获得幸福,我们必须能够接纳不幸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追寻幸福快乐。在襁褓中时,仅仅是母亲的乳汁就能让我们心满意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在急剧膨胀。进入成年之后,除非同时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副健康强壮的身体,充足的金钱,还有别人的爱慕和崇拜……只有等这些全部具备的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才会感到幸福。
但是,即使是在最好的境况下,感情上的痛苦仍有可能会袭来,就像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那样,在临终前却发现自己绝望而又孤独。另外,我们的境况会不可避免地随时间改变:一个人结了婚,可能又会离婚,还有可能生下一个先天残疾的婴儿;有的家庭还会因一场洪水使全部家产毁于一旦。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或多或少的、各式各样的苦难,虽然数量和形式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无法逃过。
疼痛和苦难像一条细细的线,将所有人串联在一起。
痛苦让事情在其本来的面貌和我们所期望的样子之间发生了冲突,从而使我们对生活产生出了不满。我们冀望的生活与现实差别越大,我们就感觉越糟糕。比如说,如果一场车祸让一个人永远坐在轮椅上生活,那么第一年往往是最艰难的。当我们试着学会适应之后,通常又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水平上。我们可以用事情的原貌和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来衡量我们的幸福感。
每个人都骑着一辆追逐快乐的脚踏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骑着一辆脚踏车,用力蹬踩,追逐快乐。
我们通过不停地追求近在眼前的东西——一段更甜蜜的婚姻、一份更容易的工作、一辆更漂亮的车子……徒劳地想要到达幸福的终点。但关键问题是,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迅速适应任何熟悉的事物。一旦你得到了一辆漂亮的新车,你能欢喜多久就又开始思量着翻新你的房子?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彩票中奖者最终并不会比没中的人更快乐,而截瘫患者通常能够变得像双腿健全的人一样满足。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生活中的好事和坏事我们都能够适应,正如俗语所说:“人没有吃不了的苦。”
然而,当我们在这辆追逐快乐的脚踏车上蹬踩得太久以后,可能会疲劳甚至生病。罗伯特?萨波斯基有一本关于压力的来源及其后果的书,十分有趣而且信息丰富,名字叫《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在书中,他描述了动物们怎样完美地通过适应性来渡过身体上的危机。设想一只斑马刚刚从狮子口中逃走,而那只狮子刚刚想要把它的肚子撕开;当危险过去之后,这只斑马很快就会重新回到原地,平静地吃草。但是,我们人类通常会怎样做?
我们会为即将到来的危险提前做准备,也会对已经过去的危机耿耿于怀。萨波斯基问道:“有多少只河马会担心,社会保险有没有像它们希望的那样一直持续下去,或者它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该谈论些什么?”我们人类用应对肉体危机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危机,这种一直持续的危机感会让我们整体的压力水平上升,从而增加心脏病、免疫机能失调、性功能问题,以及其他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部分人认为,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外部的生活条件之上。因此,我们将一生都消耗在那辆脚踏车上,不断地计划着、安排着,去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如果我们正处在快乐之中,会想要抓住更多;如果正经历着痛苦,则会尽力逃避。这两者都是本能的反应,但对于情感的健康而言却不是正确的策略。追求快乐的问题在于,快乐会在某一时刻结束,而我们会因此陷入失望:热恋之后,我们会对爱情麻木;吃多了,肚子会胀痛;与朋友欢快的聚会后,终究会曲终人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永恒的快乐。逃避痛苦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可能做到,而且我们越是尽力去尝试,事情反而会变得越糟糕。比如说,为减轻压力而大吃大喝会引起肥胖,为了克服自卑而操劳过度又会缩短你的寿命。
人有可能完全被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所控制。我认识一位男子,名叫斯图尔特,年轻时喜欢以饮酒为乐。他14岁就开始喝酒,到20岁时,每天晚上都要喝光一箱啤酒。某天晚上,他在喝酒的时候,突然急性焦虑症发作,把他吓坏了,从此再也不敢喝酒了。啤酒曾经是快乐的源泉,现在一夜之间变得可怕起来,因为他把啤酒跟急性焦虑症联系在了一起。之后斯图尔特再也不敢去做任何有可能触发急性焦虑症的事情,包括他以前除了饮酒以外特别喜欢做的一些事情,像开着卡车绕着镇子兜风,或者去打打篮球等。他的生活一开始被饮酒带来的快乐所占据,后来又被急性焦虑症带来的恐惧所主导;开始他是在追求快乐,最后又在逃避痛苦。显然,斯图尔特被头脑中短暂的状态——快乐和痛苦所挟持,成了它们的人质。他被那辆追逐快乐的脚踏车死死地卡住,失去了自由,根本无法脱身。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种新的方法是,改变我们与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退一步,学会在痛苦的迷雾之中保持镇静;我们可以任由快乐自由来去。这就是安宁。
我们甚至可以学着同时接纳痛苦和快乐,并体会它们之间每一丝微妙的变化,让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充实丰满。这就是欢乐。
学会怎样与痛苦相处,对于实现快乐至关重要。这听起来可能像是悖论,但是为了获得幸福,我们必须能够接纳不幸。
婚姻幸福的秘密:接纳婚姻中的不幸
在14年里,心理学家古德曼和他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们跟踪了650对夫妇,来研究能够使婚姻成功的因素。他宣称自己能够以91%的精确率,预测哪对夫妇将会走向离婚。他们是那些互相之间总是充满责备、狡辩、轻视以及妨碍的家庭。古德曼还观察到,婚姻中69%的纠纷永远不能得到解决,特别是关于核心的个性问题和价值观的分歧。虽然夫妻之间不可能解决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差异,但成功的夫妇则能够学会以某种方式接受它们。幸福的夫妻“能够深入地了解对方,而且对对方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喜好、厌恶、个性上的怪癖、希望以及梦想”。
心理学家雅各布发明了一套基于“接受”的夫妻关系疗法:
夫妻综合疗法。这种方法利用行为疗法来处理那些可以改变的问题,利用“接受”来解决那些不可改变的问题。其中,“接受”就是为了使夫妻关系更加亲密而接纳彼此存在的问题,并放弃改变对方的打算。他们发现:通过接受彼此的差异,有三分之二的夫妻摆脱了长期的困扰,获得了幸福的婚姻。

相关阅读:

阿弥陀经: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王党辉著)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精通Qt4编程(第2版)(蔡志明著)

LabVIEW入门与实战开发100例(岂兴明著)

烟雾和骨头的女儿(莱尼.泰勒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