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企管 >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肖知兴)

2012-09-04 
肖知兴教授从历史、政治、经济、管理、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剖析中国组织的结构,为解决这个困扰众多企业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体悟和心得,从而让读者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肖知兴) 去商家看看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肖知兴) 去商家看看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肖知兴)

 

  基本信息

  作  者:肖知兴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8-1

  版  次:1页  数:269字  数:242000印刷时间:2012-8-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08633282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所有的变革因素都要从自身内生长出来,才会真正富有力量。

  很多管理问题,解决了“道”的问题,“术”的问题往往是势如破竹。而不理解“术”背后的“道”,工具再多,也只是摆设,弄不好还容易伤着自己。

  王石、刘强东、许知远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句广为人知的调侃,成了众多中国企业的梦魇。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国企业为何走向世界那么难?

  在《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这部早已广为流传的著作中,肖知兴教授从历史、政治、经济、管理、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剖析中国组织的结构,为解决这个困扰众多企业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体悟和心得,从而让读者设计出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难得的是,《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一书绝不像其他学术书籍那样艰涩难读,其笔调轻松流畅,将传统与现代管理知识融会贯通,让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又体会到一种深深的享受。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共分四篇,第一篇主要解决组织中国人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企业组织能力模型。第二篇从学科背景来看组织问题,第三篇探讨了组织失败的四个案例,涵盖国家层面、传统层面、海外华人的组织失败,以及国内企业海外扩张的问题所在。

  作者简介

  肖知兴,1972年生于江西。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专业,2004年获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博士。

  著有《企业江湖》、《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论语笔记》、《纸上谈兵说管理》、《不同文化的社会资本》、《东张西望》、《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和《常识与管理》等。

  目录

  推荐序一 我们放弃了什么,得到什么?/王石

  推荐序二 企业价值观的重建/刘强东

  推荐序三 未完成的探询/许知远

  导言

  第一篇 组织中国人

  第一章 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

  第二章 两种组织方式

  第三章 中国企业组织能力模型

  第二篇 组织科学的角度

  第四章 四种组织形式

  第五章 五个方面的社会资本

  第六章 六种改变行为的领导力

  第三篇 中国组织的失败

  第七章 明王朝的覆灭

  第八章 票号悲歌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我们放弃了什么,得到什么?

  王石

  中国古代历史最为世界称道的是文化的统一性和延续性,这至今仍令我们骄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千年一贯的治乱循环、王朝从内部溃败的共同特征,都足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是很不成功的,它们远远不像中国的文化那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今天,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仅仅三十年时间,这是奇迹,但三十年时间也说明中国企业的成功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就还没有到我们骄傲的时候。许多外在因素——甚至仅仅是运气,都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但如果没有好的组织,企业做不到基业常青。

  万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和发展逻辑,“万科之道”所说的做简单不做复杂、做透明不做封闭、做规范不做权谋、做责任不做放任,其实是与中国传统“王道”、“驭人之术”截然不同的西方模式,从动机上说,是出于对中国传统组织理论的彻底怀疑。这一点上,万科的实验与肖知兴博士在《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一书中的论点是暗合的。

  组织的本质是人群的凝聚,也就是领导的模式。肖知兴博士在论述、比较不同的组织模式之后,介绍了六种改变行为的领导力,它们是:脑、心、脸、灵、魂和体的机制。

  “脑的机制”是我们最熟悉的领导力,亦即理性的机制,利用人们趋利避害、效用最大化的倾向来对他们施加影响,通过鼓励或惩罚,引导人们朝组织的目标前进。此外的五种机制,或多或少都属于精神层面,比如心(喜欢、爱戴和认同)、脸(对舆论或他人看法的重视)、灵(价值观和信念)、体(制度化),甚至魂(超自然的影响力)。

  员工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钻营或奋斗,最终能否让公司运作达到一种优化的状态?公司能否准确地衡量员工行为,从而给予适当的报酬和激励?对“脑的机制”即理性的激励制度持质疑观点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者,最终落到这两个根源性问题。但是企业用人难道能完全抛开“脑的机制”,建立一个纯理想化的组织吗?从管理理论形成的那天起,这种争论就一直存在,到了今天,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甚至开始思考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绩效”在组织体系中的作用。

编辑推荐:

个人创业·我为什么要投资你

营销管理(第5版)

有一种模式叫山寨(弱者的强势生存法则)

企划专员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教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