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学的发展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学的发展 |
|
|
|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学的发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ISBN:9787540836023
·条形码:97875408360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学的发展》通过对最小作用量原理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面、深入分析,展示了科学研究中追求简单性、统一性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这一原理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所具有的重大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这无论对我们的科学研究还是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将具积极的作用。
编辑推荐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学的发展》是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言
第1章 无处不在的极值
第2章 费马原理——几何光学的统一性理论
2.1 探求光现象的极值性
2.2 费马原理:极值原理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第3章 最小作用理原理-上帝创世的秘密
3.1 从伯努利到莱布尼兹
3.2 莫培督:上帝创世秘密的发现者
3.3 欧拉与变分法的创立
3.4 优先权之争
3.5 莱布尼兹与莫培督:大自然更倾向于守恒还是经济化
3.6 科学与宗教: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4章 分析力学的发展
4.1 拉格朗日:一首数学的诗
4.2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几何化
4.3 哈密顿理论和光学——力学类比
第5章 19世纪物理的理性化运动
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力学化
5.2 亥姆霍兹:为统一性而生
第6章 最小作用理原理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发展
6.1 作用量子的产生
6.2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与发展
6.3 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第7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量子力学的创立
7.1 哈密顿复兴
7.2 光的波粒二象性
7.3 德布罗意: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7.4 波动力学的创立
第8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一个令费曼为之神往的课题
8.1 通往新理论的三条线索
8.2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路径积分
8.3 微分与积分:两种不同的描述
第9章 物理学的谱遍性原理
第10章 对称、守恒与最小作用
10.1 对称、守恒的最小作用:从分立走向统一
10.2 必须反反复复批判传统的基本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2.1 探求光现象的极值性
自然界可能存在着具有最大或最小性质的某些普遍规律,这似乎是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抱有的一种模糊观念。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及科学家)在考察自然现象时就已经认为自然界总是有根据地去做她的事情,并在所有的行动中选择最短或最容易的路线。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对运动进行分类时曾提出一类特殊的极值问题——等周问题。他认为,所有的运动,要么是直线运动、要么是圆周运动,或这二者的结合,因为自然界中只存有简单的运动,这些运动可以分为“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向下的运动是指向宇宙中心的运动,是泥土的自然运动,向上的运动是背离中心的运动,是火的自然运动。圆周运动是绕中心的运动,对天体来说圆周运动是自然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是永恒的和连续的。在所有包含给定面积的曲线中,圆周具有最小的周长。他写道:“如果以天体的运动为一切运动的标准,由于只有圆周运动是连续的、规则的和永恒的,而在每种运动中,最小量运动就是最快捷的运动。如果以“最小量”作为标准,那么显然,天体的运动必定是一切运动中最快捷的。因而,如果天体沿圆周运动并且要比任何别的运动都快的话,天体必定是一个球体。”
这样,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完成了从简单性的信仰向“最小量”假设的转换并对此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用很少就可以完成的地方却用了很多是无谓的”便是他的名言。尽管“最小”假设只在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占次要地位,并且是非定量化和未经严格考察的,但他的“最小化”观念几千年来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萦绕着历代科学家与哲学家。很长时间以来,谁都未能确定自然界在其所有表现中都趋于最小化的那个“东西”(或客体)到底是什么,从而使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带上了某种神秘色彩。
后记 记得早在大学时代,我就不知不觉地对物理学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后,在兰州大学物理系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日渐感到我国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和能力培养的弊端,由此更激起了我对物理学思想史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1988年,在林立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题为“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的硕士论文,并于1990年在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我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亥姆霍兹哲学思想研究”(已于1999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仍有许多内容涉及“最小作用量原理”这一课题。此后,在复旦大学执教期间,有关这一课题的多篇论文先后在《新华文摘》、《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物理》、《力学与实践》、《科学月刊》(台湾)等刊物、《科学巨星》第四、九卷(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998年)发表。但这并没有使我产生如释重负之感,反倒更增添了我进一步全面、彻底地探讨这一课题的迫切性和坚定信心。
值得庆幸的是,1996年底我踏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向往已久的国内外知名学府,得以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