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08032287/9787108032287 ·条形码:9787108032287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 去商家看看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 去商家看看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08032287/9787108032287
·条形码:97871080322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萨义德作品系列
·外文书名: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map

内容简介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内容简介:萨义德的最后一部政论随笔集。引领我们经历了奥斯陆协定的失败到美军入侵伊拉克的过程。作者将奥斯陆协定描述成“恶意的草率”导致某种“快餐和平”,谴责它并非巴勒斯坦的和平计划,恰恰相反,它是对于巴勒斯坦的平定计划。萨义德慷慨激昂地反对伊拉克战争。在对美国的中东政策和阿拉伯领导层失败提出强烈批评的同时,呼吁巴勒斯坦民族及其他阿拉伯人与以色列进步力量合作。
作者简介 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起始:意图与方法》、《世界·文本·批评家》、《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巴勒斯坦问题》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媒体推荐 这些犀利的随笔,透过一个具有非凡理解力、同情心、洞察力和渊博知识的头脑,折射出恐怖年代的现实。它们是一个真正卓越的人在其生活和工作做出的弥足珍贵的贡献。
  ——诺姆·乔姆斯基
编辑推荐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萨义德作品系列。
目录
前言(托尼·贾特)
第一部分 第二轮群众暴动之始与克林顿的失败
1.被围困的巴勒斯坦人
2.悲剧在加深
3.美国选举:体制还是闹剧?
4.屡次尝试
5.以色列向何处去?
6.唯一的其他选择
7.弗洛伊德、犹太复国主义与维也纳
8.转向另一战线的时机
9.现实种种
10.对以色列的思考
11.反抗、尊严与教条统治
12.国家公敌
13.磨利刀斧
14.戴维营的代价
15.占领即暴行
16.宣传与战争

第二部分 “9·11”事件、恐怖战争、西岸及加沙的再次入侵
17.群情激愤
18.反弹与回撤
19.在相似性中随波逐流
20.振奋精神的见识
21.自杀式的无知
22.以色列的穷途末路
23.巴勒斯坦正在出现的其他选择
24.螺旋再次转动
25.关于美国的思考
26.奥斯陆代价几何?
27.思考未来
28.以色列干了些什么?
29.美国犹太人的危机
30.巴勒斯坦目前的选举
31.单行线
32.缓慢死亡:细致入微的惩罚
33.阿拉伯的分裂与派系斗争
34.无力的极点

第三部分 以色列、伊拉克与美国
35.以色列、伊拉克与美国
36.欧美对峙
37.关于伊拉克的虚假信息
38.当务之急
39.难以接受的软弱无助
40.伪善纪念碑
41.谁在当政?
42.一场愚蠢的战争
43.美国正在发生什么?
44.阿拉伯状况
45.路线图考古
46.尊严与团结
后记(瓦迪厄·E.萨义德)
……
序言 经过同白血病的十年抗争,爱德华·萨义德于2003年9月与世长辞。此时,他可能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知识分子。他的《东方学》(Orientalism)一书,颇有争议地描述了近代欧洲思想和文学中对于东方的擅取妄用。这部著作现已凭借其自身实力,繁衍出一个学科分支:在首次出版25年后的今天(《东方学》初版于1978年。——编者注),它仍在持续不断地激起人们的愤怒、敬仰和效法。即使它的作者再无其他作为,而仅将自身局限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书生涯——从1963年直到去世他一直受聘于该校——他仍会是20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然而,他却并没有这样限制自己。从1967开始,随着岁月推移,中东局势愈益紧迫,民众情绪愈益高涨,而爱德华·萨义德也成为中东危机问题上的一位雄辩滔滔、无处不在的评论家和巴勒斯坦人民事业的倡导者。而这种道德和政治上的积极入世行为,并未真正取代萨义德的知识旨趣——他对于西方无法理解巴勒斯坦人所受屈辱的批评,毕竟颇为真切地回荡着他在《东方学》以及后来的著作[特别是1993年出版的《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中解读19世纪学术和小说的声音。但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还是因此变成了一位非常公众化的知识分子,受到数百万读者的热烈崇拜或同样强烈的憎恶。
文摘 第一部分 第二轮群众暴动之始与克林顿的失败
1.被围困的巴勒斯坦人
2000年9月29日,在大约一千名以色列警察及/或士兵保护之下,阿里埃勒?沙龙造访了位于耶路撒冷的哈兰?阿一夏利(Haramal-Sharif)(至尊圣地),刻意以一种明确姿态,公开宣示他作为一名以色列人造访穆斯林圣地的权利。从那天起,战火便在这块土地上点燃,直到我撰文的11月中旬,战争还在继续。沙龙本人毫无悔意,指责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蓄意煽动”巴勒斯坦人反对“高度民主”的以色列、企图改变其犹太性和民主性。他说,他到那里“是为了检查并确认任何人都拥有信仰自由,都可以自由进入圣殿山”,但是,他却只字不提身边前呼后拥的大群卫兵,也毫不提及在他到来前后和到来之际这里曾遭到封锁,因而几乎无法保证自由出入的情形[《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2000年10月4日]。他对29日以色列军队枪杀8名巴勒斯坦人的事实未置一词,也闭口不谈1967年6月以色列单方面吞并东耶路撒冷并把它变成军事占领区之事——依照国际法,该地区人民有权通过任何可能的途径来抵抗这一军事占领:正是这一事实引发了新一轮的群众暴动。此外,考古学家认为,圣殿山一千五百年前应该位于世界上两座最古老、最宏伟的穆斯林神殿之下,是宗教传统主题的汇聚之地,而这位在萨布拉(Sabra)、沙提拉(Shatila)、凯比亚(Qibya)和加沙(Gaza)的大屠杀以及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其他大屠杀之中双手沾满了巴勒斯坦人民鲜血的野蛮的右翼以色列将军,要凭借对此地不止一次的铁蹄践踏,将圣殿山辨别出来。
“巴勒斯坦医疗救济委员会联盟”(The union of Palestinian Medi.cal Relief Committees)说,到11月7日为止,已有170人被杀,6000人受伤,其中不包括以色列的14名死亡者(有8名是士兵)和数目稍多一点的受伤者(几天后死亡人数上升至两百多)。较早的数据来自以色列人权组织“形象”(B’tselem)。该组织说,巴勒斯坦死者中包括至少22名年龄在15岁以下的男孩和13名巴勒斯坦裔以色列公民,他们是在以色列境内举行的游行示威中被以色列警察杀死的。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和人权观察(Human RightsWatch)组织公布了报告,严厉谴责以色列对平民滥用武力。据菲尔。里夫斯(Phil Reeves)在《独立报》(Independent,2000年11月12日)中所述,大赦国际已公布另一份报告,谴责以色列对于本国境内及耶路撒冷地区的阿拉4flJL童进行骚扰袭击、刑讯逼供和非法拘捕。吉登?列维(Gide
……
后记 重读父亲最后的这部政治随笔录,我被他留下的精神启示所体现的满腔热忱与奉献精神深深打动。这种精神启示牢固地植根于他坚持不懈地奉行的世俗人道主义。他的分析令读者深深感到,他/她所面对的是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根本不可能离开我们——正是这种感受。令我惊讶的是,父亲会就本书中每篇随笔的发表面世征求我的意见,而每次都使我备感荣幸、受宠若惊。当然,他的工作,包括多方征询意见,这通常是他极其看重的。但是,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核心信念,其中之一便是本书的关键主题:巴勒斯坦人享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权利,有史以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否定这样一个自明的立场。他所捍卫的这一平等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地区。在那里,独裁政治、社会萧条、贪污腐败日复一日地剥夺公民的力量和权利。
这些文章堪称一份神圣的个人誓约,以此承诺他会以现代政治评论家罕与伦比的雄辩力度和文体风格,投身于记录故国同胞命运遭际的事业。父亲将其一生的渊博学识倾注于写作,评论各种各样的主题,涉及文学批评、歌剧、历史等领域,当然还包括政治。我充分感受到他的政治作品的难望项背的强大威力,因此自己不再考虑投身于记录巴勒斯坦人的困境,至少不会像他那样一丝不苟、始终如一。假若听到我的这番保留态度,他一定会感到不快,因为这些文章无处不在激励我们仗义执言,号召我们从那些歪曲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其他国家真实生活图景的庞大宣传机器手中重新夺回道德制高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