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新型合作机制的探索:以宁波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为例

2010-02-10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43216266 ·条形码:9787543216266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新型合作机制的探索:以宁波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为例 去商家看看
新型合作机制的探索:以宁波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为例 去商家看看

 新型合作机制的探索:以宁波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为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43216266
·条形码:97875432162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新型合作机制的探索:以宁波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为例》既有效论证了多方合作对于完善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供给的重要性,极大地充实了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研究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对宁波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整体把握未来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构筑多方共同承担责任的新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系统、明确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最后,该书还从战略角度对宁波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将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供给可能带来的挑战,提出了新的判断,很值得我们思考与重视。
编辑推荐 《新型合作机制的探索:以宁波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为例》为格致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论 在多方合作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供给
一、关于农民工
二、以往的研究
三、新的观察视角
第1章 农民工的涌人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凸显
一、“拉力”的积聚
二、农民工的涌入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凸显

第2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多边互动
一、互动中的主体及其结构特征
二、两种不同互动情境
三、良性合作的基础

第3章 非合作格局
一、一元化的非合作格局
二、失衡的依赖结构
三、“零和博弈”的认知与规则的冲突
四、正式组织的“缺席”与非正式组织的限制
五、刚性规定与政策的弱激励性

第4章 合作建构的努力
一、制度创新
二、合作意义的凸显
三、互赖关系的形成
四、“共赢”认知:部分规则的调适
五、组织效用的局部释放
六、激励策略的调整

第5章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的新思考
一、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相互支持
二、构造共赢共享的制度环境
三、多方参与的分层社会保障体系
四、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发展型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
五、合理配置资源供给的力量,形成农民工服务与管理的科学流程
结语 新的判断
附录1 访谈对象信息
附录2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附录3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大量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以弥补城市产业劳动力的不足。数量日益增多的外来人口不仅是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性力量,也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宁波每年吸纳着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劳动力资源,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首选城市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市登记的外来人口总数已达341万,其中外来劳动力320万,并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为破解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的难题,宁波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大胆创新改革,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宁波市情的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开创意义的“宁波模式”。
文摘 第1章 农民工的涌人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凸显
一、“拉力”的积聚
农村人口为何会以农民工的形式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化之间有何关联?对于这些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作出了理论探讨。
一些西方学者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讨了流动人口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1)E.S.李(Lee,1966)的迁移理论。李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等问题,认为劳动力转移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选择,而迁出地、迁入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着转移的方向、数量和特征。(2)勃格(Bogue,1956)的推拉理论。该理论着眼于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即迁出地的消极因素(推力)和迁入地的积极因素(拉力)对于劳动力转移者的影响。劳动力转移者通过比较两地或转移前后两种职业的消极和积极因素、预期转移的利弊来做出是否转移的决策。(3)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刘易斯(Lewis,1955)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劳动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由于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近似于无限,从而形成了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此后费和拉尼斯(Fei&Ranis)对该理论做出了补充和修正,指出农村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经过了三个阶段。托达罗(Todaro)则提出了三部门两阶段的理论。(4)成本效益理论。舒尔茨(Schultz,1962)从转移的成本和效益出发来解释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即劳动力转移是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行为决策过程。
后记 几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就要结束了,此时的我感慨万千。攻读博士学位对我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对我这样一个年过半百、公务缠身的人来讲又是一次多么难得的人生历炼!我要感谢学校,感谢每一位给过我支持、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和同事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友梅教授。在过去多年的学习研究中,李友梅老师身体力行地教授了我许多治学的道理,她引领我走入组织社会学研究领域,为我提供理论与方法论上的指导,不断开拓我的思维和想像空间。通过她,我接触到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感受到他们那种对于理论创新的拼搏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意识。是导师的鼓励,让我增强了与理论沟通和对话的信心。李友梅老师对待学术严谨细致,对待工作全身心投入,对待同志满腔热情、诚恳朴实,她的精神和作风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我。她不仅带教了很多学生,深受学生爱戴、尊敬,还承担了校内外甚至全国的很多学术研究课题,以及学校的很多行政管理事务。
此书的思路和内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老师多年来辛勤教导的积累。在学习期间,我还聆听了沈关宝老师、张文宏老师、杨俊一老师、仇立平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授课。老师们的博学、严谨和生动的讲解为我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本书形成阶段,还得到徐中振、施凯等校外专家给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