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诗意里的童年阅读作文
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藏书,真正的阅读是从小学开始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课文不注重讲解,更多的是让我们坐在
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藏书,真正的阅读是从小学开始的。
我们的语文老师对课文不注重讲解,更多的是让我们坐在教室外,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炎热的夏天,他还会带着我们河滩大树林里、芦苇荡旁读书。每天清晨,我们在老师还没有到校的时候,就早早地来到校园,手捧语文书,蹲坐在教室外面的围墙根,大树下,大声地开始读书了。我们经常比赛哪个小伙伴读得声音高,哪个读得流利通畅,有时我们把书读熟的就像开小轿车那样快,突突突一口气直向前。乡村清晨纯净的露水滋润着空气,润泽着我们的嗓子,蓝蓝的天空下,凉爽的晨风吹拂着早读的我们,鸟儿在高高的树上叽叽喳喳地跳来跳去,像是被我们的读书声打扰到了,又像是在倾听我们的读书声,又像是在陪伴我们一起读书。
在春天的清晨,我们就读有关春天的诗歌、文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每天清晨也是被鸟儿的叽叽喳喳声叫醒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总是在心底为邻居家的桃树、杏树担心,一夜的风雨飘摇,树儿该是多么的疼痛可怜。
读屠格涅夫的《麻雀》,当读到“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正在读书的我,总想看看头顶的大树,想象着麻雀冲下来的样子。
小学时在绿树掩映的乡村校园里自由朗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了无穷的思考力。
夏天背诵《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在我们黄河滩区是看不到的,但是小溪的清澈、蜿蜒、神秘,我还是能够想象得到的。泛尽小溪,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满足了我对小溪尽头的无限想象。“绿荫”,我一抬头就能看得到学校的大树,鸟鸣声也淅淅沥沥地能够传入耳朵。
至今记得,坐在蓝天下,校园的菜畦旁,想象在那遥远的山脉里,垂挂着李白的无比壮观的瀑布;在那神秘的四川成都,有着一方碧绿的洁净的草堂,大诗人杜甫历经战争的苦难后,暂时诗意地栖居在此。
乡小的读书时光培育了我的诗性。
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童话闯入了我的心间。在那个读书就是读教材的村落,班里一位女同学不知从哪儿带来了两本童话书,书名依稀记得,一本《365夜故事》,一本《一千零一夜》。这两本书在班里受尽了欢迎,当时我也不大记得是如何求人家的,反正这本书在我手里停留了一天。
很清晰地记得,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家里特别静,我第一次与书,与故事,与名著独立而又亲密接触,我坐在凳子看,坐累了,又躺在被窝里看,我深深地被那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天地间静得再没有第三者可以打扰到我。我读着,读着,不由得发现,每一个童话中的主人公总是善良的,弱小的,被恶魔害得很惨的。我那小小的心脏从一开始就为那善良的姑娘或老婆婆紧揪着,毫不紧张。读着读着,却又总是发现善良的姑娘往往被正义的英俊的王子保护着,迷恋着,就连小动物都愿意帮助善良的人,更不用说神通广大的神明了。结尾都让我开心幸福地看到了贫穷善良的人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那些作恶多端的角色得到了应有的恶果,终生不得翻身。
合上书,望着头顶上苇席做的天花板,一个信念在我心底扎根:做个善良的人!善良的女孩,总是能够得到幸福的爱情,周围人的喜爱。善良的人总是会有美好的结局,我要做那善良的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