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学好语文
——《古文观止》读后感
最近几年,在单位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还要负责专利申请的协调工作,不管是哪项工作,我都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学好语文给自己工作带来的诸多不便。
几年的翻译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影响翻译水平发挥的不是自己的英语水平,更不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自己的母语水平。本来,语言是相通的,母语都学不好,想学好一门外语可能性不是很大。像林语堂、杨绛等这些语言大家,都是精通中文和外文甚至好几门外文的人。林先生享誉国内外的著作《京华烟云》就是林先生用英语写就而成,其中文版本是经别的中国人翻译而成。林先生的中文造诣也是有目共睹。杨绛亦如此,提起她我们首先要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次才说她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因为在协调专利申请工作时,意识到自己在专利管理知识方面的欠缺,曾着手学习过《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等书籍以及相关的应试考题。看这些艰难晦涩的法律条文,语文不好,看起来费劲不说,还容易前面记后面忘。
意识到自己的语文不好,有时候会禁不住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学好语文呢?
首先是对语文的学习有抵触情绪。总认为语文靠的就是死记硬背,比较反感。认为语文知识点靠的是日积月累,错误地认为每个知识点就是一个简单叠加的过程,提不起兴趣来。
其次是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也许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时期,这句话可以奉为真理。可如今经济已实现全球化,国家也日益强大,不光是要学好数理化,还要学好语文和英语。
虽说学习时光不再,但活到老学到老,抓紧学习一下语文,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能在空闲之余修养身心,颐养心性。
给自己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要求之后,接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就这个问题,很久以前就问过高中同学段新桥,当初他在我班高考总分最高,尤其是语文竟然考出110多的高分(九十年代初高考语文总分120分)。段同学说过,看《古文观止》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样地,有几个语文老师也这样跟我推荐过。于是好好看看《古文观止》的想法就一直存在脑海里。
虽说几年前就有学习《古文观止》的想法,可真正付诸行动还是最近两个月的事,记得一个月前的某个早上,我走路上班,正好在南海路上碰见一卖书的地摊,里面一溜的《国学精粹》,其中就有《古文观止》一书,于是毫不犹豫地花了十元钱买上一本。买地摊书有两大好处,一是便宜,二是方便我用质疑的态度看这本书。还好,现在网络很方便,古诗文网是学习古文经典的最佳去处,其中每篇文章的注释译文和赏析都值得一看。纸质书籍看起来更实在,而网络参考更方便。
《国学精粹》之所以称其为精粹,是因为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能给我们留下许多精髓的东西,不但让我们了解了久远的历史,也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
结合古诗文网和百度资料一起看,《古文观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既让我们认识到一些很重要的历史节点,也让我们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让我纠正了以往错误的观念,原来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是相对孤立的,都有它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因果传承。总之,所有的文史知识跟数理化知识一样,也是融会贯通,环环相扣的。之所以认为语文知识仅仅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原因还在于知识点掌握的不好,无法进行关联,更不能融会贯通。能够将这些事件或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关联,也能产生要解出数学难题那样的快感吧。
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这篇文章为例,看过这篇文章以后,不但让我们了解到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不能继续称霸而不得不与楚国签订盟约的历史事件,也让我们欣赏到屈完这位楚大夫机智沉着,随机应变,不卑不亢的外交风范,更让我们欣赏到一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总之让我们收获多多,意犹未尽。另外,循着《石碏谏宠州吁》这篇文章的提示,我们也可以从古诗文网上欣赏到《诗经·卫风》中《硕人》这首诗,读完这首诗,不得不感叹,这庄姜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大美人!
总之,每看完一篇《古文观止》上的文章,都会有不小的收获。关联得越多,收获越大。
附:古诗文网www.gushiwen.org上的评析一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评析
作者:佚名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看完这篇评析,不得不感叹,这网上的才子、才女真的是不少!同样地,在校讯通上也认识了不少才子、才女!感谢曾经联系和现在一直在联系的博友们!尤其是聪姐和壮壮妈,每次看完你们的博客,自己都不好意思太懈怠!因而也有了最近两篇博文的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