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天风海雨 超凡脱俗 ——苏轼对词的贡献(读书笔作文

2018-04-24 
天风海雨超凡脱俗——苏轼对词的贡献(读书笔记一)从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人填词被看成是“谑浪游戏”的“诗余

天风海雨   超凡脱俗

——苏轼对词的贡献(读书笔记一)

从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人填词被看成是“谑浪游戏”的“诗余薄技”,“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词的内容也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这当然与礼乐教化不甚相关;人们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词只用于侑觞佐舞,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温庭筠的花间词,晏殊、欧阳修的名士派,承接的多是温婉蕴藉的词风;教坊派的柳永,以俚语俗态作词,并有反应市井生活的题材,但“偎红倚翠”、“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类的男女艳情仍是其基调;与苏轼几乎同时的秦观以及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也都坚持词只能表现男女情爱题材,抒发闺怨、闲愁,呈阴柔之美,因此,整个北宋差不多就是婉约词的天下。在这种限制之下,词不允许像诗一样讲求“风人之旨”,反映重大题材,注重讽喻。本来,未把词的面孔弄的古板正经,是可称道的好事,有利于词艺的提高。只可惜这一条戒律太绝对化了,也变成了一种束缚。

在苏轼之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张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只有待横绝一世的文学巨匠苏轼闯入词的领域,情况才有了大的改变,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成为士大夫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词坛面貌随之一变。南宋词论家指出:“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市为舆台矣。”

这段话虽然贬前人创作太过,但确实指出了苏轼在词的革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拓宽题材,改变词风,提高词格,开创词派。

 

拓宽题材

词在苏轼手中,一改原先那种只在樽前花间歌唱的单一格局,吸纳多种题材的内容,开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又是以理趣入词的第一人,还是从心所欲将朋友、师生、夫妻、兄弟间的人伦情感寄寓于词的创造性高手。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通过苏词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世相和社会人物。既有宦官、文人、歌女,也有老农、渔父、醉翁、卖瓜人、采桑女、弄潮儿以及为了赶热闹而挤破了“倩罗裙”的天真少女。苏词还描绘出乌鸢舞翔、迎神赛会的风俗,留下卖瓜、缫车响彻全村的忙碌景象,以及桑麻喜人、艾气如薰的美好农村生活。描写出猎,则有“千骑卷平岗”的壮观场面,借以抒发“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怀古则借江山胜迹抒写怀抱,言志则慷慨陈词:“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悼亡则联想到“千里孤坟”的“明月夜,短松冈。”咏物皆力求神似,或写出孤鸿的“拣尽寒枝不肯栖”,或借杨花象征女子的愁思:“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酬寄朋友,则以高旷情怀长出“谁似东坡老,白首忘记”的玄思。而在苏轼之前,则没有悼亡词、农村词题材,词人也从来不在词中抒壮怀和谈哲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