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说说散文的“声东击西”手法作文

2018-04-01 
说说散文的“声东击西”手法话说楚汉争雄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修理”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急忙派柏直为大将
 

说说散文的“声东击西”手法

话说楚汉争雄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修理”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急忙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住了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便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的架势,暗地里却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打了魏王豹个冷不防,使其兵力伤亡大半。这就是古兵法中著名的“声东击西”战例。后来作为成语,声东击西的意思:它以假动作给敌方以错误判断,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攻击敌人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

一、要了解“声东击西”法须先熟悉“曲径通幽”法

“声东击西”作为一个著名的军事战术,如果用到作文中,那就是一个不错的构思技巧。在中小学生作文中,有些同学已经有过运用“声东击西”笔法的经历。然而,要了解“声东击西”手法,就要先了解“曲径通幽”手法,因为“声东击西”手法是“曲径通幽”手法的发展与创新格式。

“曲径通幽”出自唐朝诗人常建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意思是:禅房坐落在深山花木丛中,通往禅房僧院的道路起伏不平、曲曲折折,只有经过艰苦跋涉才能到达幽深僻静的地方。这里比喻:经过一番曲折而达到美妙的境界。

曲径通幽是写景、叙事散文常用的手法。它要求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真挚感情,把读者引导到一个富含哲理,如诗如画的境界。这种手法看似简单,但是,它要求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底蕴和语言表达的张力。在写作时,要注意“引导”二字,引导着读者一步步到达自己设想的主题,让读者受到启迪,得到感染。

我们来看青老师的《假如风有颜色》:

假如风有颜色  青林

假如风有颜色,它会是怎样的?而不同的色彩赋予它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吗?我想一定会的。

——楔子

风,它是我们的朋友,它永远地想陪伴着我们。随着四季的轮换,它陆续变换着颜色,悄然转变着身份,当然还有它的心情。

寒冬来得果然仓促,冬日里的风——

它卷起残枝落叶,怒吼着呼呼地。这时的风好像是灰色的,它性情多变。它在寒阳薄云间穿梭,又在车道屋外狂奔,心情无法安宁下来,一路狂行不停地喘着粗气。万物惊呆了还受了伤:野花晕厥了、树枝在颤抖、河流迈不动腿,路人的牙咯咯响……原来,风也有心情烦躁、失常无助的时候。它的威严强大,让我们心生寒冷,盼望着它的平息和安宁。

送走冬日寒风,迎来春日里的风——

它一路微笑、一路留恋;吹绿山野、吹开花树。这时的风好像是绿色的,它调皮可爱。它轻抚山野和树林,快乐轻唱美妙的歌,生动美好感染尘世万物,山野清纯翠绿、满树花叶醉人,小鸟枝间合着春风乐呵。人们沐浴在绿色的春风中,变得清醒而盎然,不由自主地想紧拥这绿色的春风,爱恋无限啊。

春风姗姗走过,悠然而来夏日里的风——

它腼腆温柔不乏灵动,优雅地踱着小步。这时的风好像是粉色的,它丝毫细微。它婉约在高原,山花依然浪漫;它多情在沙滩,海波频频微漾;它眷恋在岸堤,杨柳彼此有礼;它顾盼在池塘,粉荷颔首脉脉。夏日里这粉色的风啊,微拂撩拨着热情的心怀,滋润美好细腻的感受。夏风轻柔丝缕,我们早已陶醉。

夏风优雅告别,迎来秋日里的风——。

它清爽自然无拘无束,婉转清丽探望你我。这时的风好像是橙色的,它悠然自得。它更流露出一派成熟温和的气息呢,它热切在田野,庄稼成熟希望;它温馨在果园,瓜果风光满堂;它心意在公园,金菊千穗吐芳……秋日里这橙色的风,画出秋景如画,让我们欣赏流光溢彩的生活,领略喜得收获的满足。

风,每季都有它的呼吸和足迹,它懂得自如地演绎自己。而转变的颜色决定着它的心情,我们的感受也随之起伏……

这篇散文运用的就是曲径通幽手法。作者按照冬春夏秋的时间顺序来展示风的特性,实际上也是给我们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生活。“楔子”和第一段,为我们阅读定下一个基调:“随着四季的轮换,它陆续变换着颜色,悄然转变着身份,当然还有它的心情”,这里要写的是风的“心情”。于是作者就引领着我们跟着风的脚步,走过四季的曲折小径,让我们次第地感知了冬风的“烦躁”而“无法安宁”,领略了春风的“调皮可爱”,体验了夏天风的“温柔”、“灵动”,接触了秋风的“婉转清丽”。同时,赋予四季以灰、绿、粉、橙等色彩,与命题紧紧相扣合。当我们读到结束,从“风,每季都有它的呼吸和足迹,它懂得自如地演绎自己”句中,我们不由想到自己,于是悟出“自如地演绎自己”是成长的硬道理。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而且意境非常优美。行文中很注意修辞手法的变换,尤其是比拟词格贯通全篇,文字活泼跳动,让人读来,如同正在品味一首婉转回环的歌曲,欣赏一幅层次分明的图画。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寓理。在这里,变化着颜色的风有缺憾,有美妙,有情调,它经历着成长,也经历着自我改变。就像我们自身,有不足,有追求,有奋斗,我们也经历着成长,经历着自我完善。而这些感悟,也正是作者经过文章主体部分的“曲径”,引诱着我们最终见识的“幽”。

了解了“曲径通幽”法,再领会“声东击西”法就很容易了。

二、“声东击西”法是“曲径通幽”法的创新和发展

为什么说“声东击西”手法是“曲径通幽”手法的创新和发展呢?因为,无论从文章的命题或主题方向,都疑似曲径通幽法在步步深入,然而,它偏偏借用了这种感知上的误区,另辟蹊径,改变了主题表达的方向,就像战术里的“声东”,而实际是“击西”,以新颖的面目出现,收到出乎人意料的表达效果,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我们来看心之小语的《假如风有颜色》一文:

假如风有颜色  心之小语

风是枝头跳动的一抹春色,风是云在天空中的信手涂鸦,风是一只手牵着的风筝,风是我心海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一阵阵驿动。

假如风有颜色,一定是红色,吉祥,喜气,热烈奔放。火红火红的风儿,像朝阳,像花朵,更像大管家老师手里的一面旗帜,哗啦啦地吹过,第九届书香班级活动就开始了:世界写在书中,每本书都有一个奇妙的世界,打开书,看世界,我们一定会生出飞翔的翅膀。

看呀!老师领着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大大小小的博友都行动起来了,许多沉寂已久的博客也欣欣然睁开了眼睛。读名著,品经典,创编神奇精彩的科学童话,展示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分享生动有趣的阅读故事,把书香吹向了校讯通博客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的人生打上最最美丽的底色。 

假如风有颜色,风一定是蓝色的。湛蓝湛蓝的风,美丽,冷静,理智与安详;像天空,像大海,更像小城说雨老师那博大、深沉的胸怀,容得下所有欢笑,泪水,疲倦和愤懑,在他的字典里,你永远都找不到一个“不”字。无论你是熟悉的,陌生的,新来的,还是后到的;无论你是小鱼,飞鸟还是大轮船,他都会微笑着迎接你。

“老师,我发了一篇小作文,来指导一下吧?”“老师,帮我改改作文吧?”“老师,上了四年级该读什么书?”“老师,怎样才能让人物从字里行间站起来?”“老师,写作文为什么要分成五段格式?”无论你需要什么他都会为你找到满意的答案。

最近,老师的胳膊关节发炎了,疼到了手指尖,穿脱衣服,拿东西都感到困难。可是,他却依然每星期发一篇作文指导,每次看到老师的文字,我就会想到法力高强的神仙,总会想起那个在刀尖上跳舞的美人鱼,读着,痛着,泪水滑落着。 

    假如风有颜色,风一定是绿色的。如若不然,诗人怎么会生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风,飘飘扬扬,风,轻轻柔柔,风,碧绿碧绿,像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像泰戈尔的《新月集》,更像青林阿姨的绿色上衣,像她帽子上的两只绿色小青蛙。

风拂过,草儿长了,花儿开了,鸟儿啼了,小朋友们手拉着手欢天喜地地出来了。青林阿姨也背着小小的背包和我迎面相遇了,我们逛公园,赏樱花,看电影,小声地嘀咕嘀咕那些已经埋在心底很久很久了的知心话,和青林阿姨一路行来,一路歌,世界顿时姹紫嫣红,生机勃勃。 

风吹过,柳梢颤动,风扑面,发舞飞扬。假如风有颜色,我想,风一定是五彩斑斓的,只因为,我心头时时刻刻充满着的那些感动和希望,洋溢着的快乐和幸福。

文章一开笔,就用排比辞格沿着命题的方向写来,我们会认为文章一定是写风的。可是,小作者在句后有个伏笔——“风是我心海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一阵阵驿动”,这实际上是对我们的暗示:我要以风为比喻来写人,写自己对人的感知了。这个段落明里看就是曲径通幽手法,而偏偏是全文的“声东”之计。下面用三个中心句分别领起三个部分,具体实施“击西”战术。

第一部分沿着曲径通幽的格式写,这是小范围内的“声东”:“假如风有颜色,一定是红色,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接下来笔走偏锋,转向了“击西”,写书香班级活动的红火,写大家享受阅读的乐趣。这“风”成了火热的读书之风。

第二部分中心句是“假如风有颜色,风一定是蓝色的”,也是先行“声东”,接着小作者暗度陈仓,在解说“蓝色”时,悄悄地把描述引向了小城老师,而下写小城老师的作为,抓住关键处,要言不繁地进行点睛,突出了“蓝色”的“美丽,冷静,理智与安详”。这些都是小作者赋予“风”的感情色彩,实际上表述的就是小作者自己的感情。其“击西”效果很成功。这“风”便喻指“理智与安详”的性格之风。

第三部分写风的“绿色”,用的文字比较多,她在阐述“绿”时完成了“声东”的铺垫,之后转为“击西”——写青老师,写与青老师短暂亲密的相处,写自己甜美的心情。这“风”代表着亲和、感动与开心。

最后结尾段,又回到了曲径通幽法,把我们引进了对生活的感悟上来,引到了主题上来。可以说,小作者是以真言写真情,以真言抒真情,运用声东击西法比较娴熟。顺便说一句,别看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心之小语的散文可有着自己的特点:既不求宏阔、重大,也不摆文化散文的排场,更不趋休闲和小女子气;往往“偏执于个人经验”,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感,冷静客观的笔触蕴藏着一种直逼人灵魂的穿透力。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对散文的“声东击西”手法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