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听李镇西报告有感作文

2017-12-18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当今基础教育界的两大泰斗。认识魏先生是通过影像资料,认识李先生是通过他的书。但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当今基础教育界的两大泰斗。认识魏先生是通过影像资料,认识李先生是通过他的书。但都未见过真人,神往已久。

        上周六周日两天到郑州参加了一个班主任执行力培训的报告会,有幸一睹李先生风采,亲耳聆听,收获颇丰。

 如果说要比较一下南北两位先生的风格,我想用“情感”与“科学” 来概括最为恰当了。李先生侧重情感教育,但也体现了科学;魏先生擅长科学的育人方法,但也不乏情感。我想这因人而异,但殊途同归。

 关于李先生的教育方法、典型事例在这里我不想多谈了,只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 全国的基础教育界没有不学习魏书生和李镇西的。其实又何止是他们两位,诸如此类的报告会恐怕在全国各地每年都要举办好多场。除了他们两位,还有几位也算是基础教育界的“星星”了,省内的、省外的都有也会不断的被邀请做几场报告。而在我看来,前来参加这样的报告会的还是以普通的老师居多。其实就在我所参加的这次报告会之前的两三周,李先生就来了郑州,也是这个地点,所讲的内容和我所听到的也是大同小异。而与会的人员,恐怕绝大多数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师居多。

 李先生自己也是成都某校的校长,全国都在学他,自己学校的情况又当如何呢?我想跟着这样的国宝级的人物做同事,荣幸之至之时,肯定会得到真传了吧。但是通过李先生的讲座,好像听出来在他们学校也有做班主任不成功,最后还要找人来代替的。当然他没有指责别人的意思,只不过是在夸奖本校的一位优秀老师时无意间透漏出来的。实际情况如何我不得而知。我想只是一个个例吧。但我又想,这应该或许是李先生对自己本校老师要求过高的缘故吧。“近朱者赤”,再不济,因为和李先生做同事,在管理班级这方面也应该高于其他地方的平均水平吧。

 然而就我们的学习来讲,我想这样概括:听着激动、看着感动、不听不看就不动。大家都在学魏书生、李镇西还有其它的名师,但是试问:真正学出来的又有几位?就像前几年学洋思,学杜郎口,学衡水,但是学出来的学校又有几个?为什么?原因究竟在那里?我想不在老师,而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总是在说,提高教师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于是乎三天两头的培训、充电、学习,可是不见效果啊。

 我参加了多次这样的报告了,说实话,这些与会的主讲们也都是精心的准备,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想法来告诉大家,而前来听课老师们大多也都是怀着学习态度来的。就像这次听李先生的报告一样,全场响起了好多次热烈的掌声,爆起多次笑声。当先生讲完之后大家急切的跑上前去,争先恐后地拷他的课件,请他留言、签字等等。出来会场还在细细的品味着,激烈的讨论着。

 可是回来之后呢?也许在开始的两天还在回想着这件事,暗暗的鼓励自己,要像我们的名家一样!要有所成就。但是渐渐的、渐渐的这种想法就会在自己的意识中淡下去,淡下去,直至完全的消失。为什么?因为他又回到了现实,回到了自己的圈子,回到了他所工作的那个环境中去了。我们的现实是什么呢?成绩排名、整个的教育环境、各级领导的要求和意图、安全不可不抓、大大小小的琐事、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的发放等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名师大家们为我们营造的那样一个浪漫的场景,会被这一点也不浪漫、甚至无情的现实给冲击的荡然无存。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些的名师可以做到呢?这完全取决于这些人的超人之处,也包含着他们个人的机遇。他们要么敢于舍弃、要么坚忍不拔、要么遇到了会赏识会用人的领导等等。李先生讲,他为了他的浪漫,被领导罚钱,那是因为他敢舍。如果也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都这样,恐怕很难。而现在他做了校长,也许会偷偷地默许和他一样的老师去追求自己的教育浪漫,可是全中国的校长、局长们又有几个会像他一样呢?所以这些的领导们派出去的老师即便是学会了这些的看起来、说起来都非常令人赞叹的做法时,又能有用武之地吗?

 而反过来,如果我们这些在中国的教育界具有决定作用的大大小小的领导层们学到了这样的教育浪漫,号召我们的老师都来这样的做,把这些人性化的、自由的育人方式也应用到我们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中来,效果又会如何呢?

 如此看来,仅仅一味的强调老师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不够的。更何况,仅就个人参加的这多次的外派学习来看,举办方往往是某某报社、某某网站联合某某学会共同举办而已,是否带有盈利性就不得而知了。而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继续教育,增加收入为目的也是有的。就以我今年参加的市教育局组织的继续教育为例,即便你的家就在教育局对面住,也要按规定交一天三十元标准的餐费,当问及原因时,某科长振振有词:你们不在这吃饭,就不可能按时来听课。这个逻辑我很是费解。精彩的报告又有谁不愿意听呢?果不其然,这个决定在第二期的培训时就取消了,但是,培训本身的价值已经打了折扣。

 所以现在来说,对于已是多次参加种种培训的好些教师来说,培训无非是一种形式。外出学习的机会无非是出来走走,放松放松而已。尤其是郑州这个商城,却又成了这些本不怎么花钱的普通老师们的购物天堂。

 不知道李先生能否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如果他看完之后又会做怎样的感想呢?可是他又能怎么做呢?他只不过是一所学校的校长,所谓的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而已!

 再回来说说我的那次继续教育,那些主讲的教师虽说只是本市的一些名师,没有李先生、魏先生那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但是他们的所讲,正是代表着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教师的所作所为,只不过,他们进行了总结,记下了点点滴滴,他们是教师中的有心人。

 这次培训时还接触到很多的来自农村学校的中学语文教师,通过他们的言谈,我有这样的一种感叹:我们的乡镇学校中可真是藏龙卧虎啊!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对于教育本身都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有很多人的想法和做法其实都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只不过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进一步的施展罢了。环境使之然也:教学条件的制约、教育不均衡、工资水平低、评职称难上加难、家庭生活等等。于是乎他们在侃侃而谈之余,唉声叹气,百般无奈!

 于是我想说,现在看似如火如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实际上收效甚微。原因就是学的环境与做的环境是两张皮。一味的追求广大教师如何培训提高,倒不如反过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主管者们应该如何提高。他们才更应该去听听李先生的报告。

 二 而我们的社会呢?现在的很多的娱乐公司都有专门的“星探”, 负责四处挖掘人才,以便于培养“明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而电视台,也都是鼓足了劲宣传和追捧,为什么?因为这些“明星”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可是尽管我们也有什么教育电视台,科教频道。但是我们没有“师探”,很少有记者朋友会深入到我们的学校去寻找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去照亮我们的世界。好像老师要想出名无非两种途径:一是他出书了,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二是他离我们而去了,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这些,又都离不开媒体的宣传。

 过去的大师之所以会受到世人的敬仰,不仅在于得到大家的认可,更主要的是社会心态对之的倾向性。而现在,我们偶尔也会在报端或电视中看到一些大学里的名教授如何如何,述者与观者也都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去对待他们的,可是这些名教授们基本上都是年事已高,耄耋老人了。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就产生不了“大家”吗?

 不,魏先生、李先生同样可以成为“大家”。只不过我们没有这样的认同倾向性。在李先生的报告里提到了霍懋征先生,先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可是毕业之后,她却执意要到小学去当一名普通的教师,即便是后来有机会当上领导,可是她毅然请辞,立足于最普通的一线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对于这样国宝级的“大家”,李先生提到,她的去世甚至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哪怕是教育界。而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季羡林、钱学森、钱伟长这样的“大家”去世之时,除了见诸于报端、荧屏的新闻报道之外,除了所在高校举行了一些悼念活动之外,举国上下又有多大的震动呢?归咎其原因,我想这是因为当代中国人传统文化的缺失。

 在郑州学习期间,很有幸和一位郑大的老师在一起交流,当她问起我们此来的目的,我简单向她提起李镇西、万玮这些中学段的名师时,她一脸的茫然。可是如果她要是来问起我当今大学里哪怕是郑大里的名师来,我也肯定会一脸的茫然。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钩呢,还是应该看作是社会对教育文化界的冷漠呢?

 三 我的收获。听了李先生的报告,收获还是颇丰的。至于情感、思想和智慧的关系我就不谈了,在他的书中,已说了很多。我想说说其它的。

 首先让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他随身携带的相机。李先生说他的相机从来都是随身而带的,因为他喜欢抓拍一些精彩的瞬间,尤其是现在当了校长,他的视野不仅仅是学生了,还有他的同事们。李先生在作报告时展示一些反映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学生们课堂内外生活的照片,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记下了他们的点点滴滴,如果展示出来也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这就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以启示,我们不妨也准备一个这样的相机来,随时记下我们工作中的精彩画面,那不仅是展示我们的素材,多年以后,更是美好的回忆。

 其次,他说的这样一个意思,我很有感触。我们到底应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呢,还是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他说“优秀”是别人的评价,有很多的因素非自己所能驾驭,但是幸福却是自己的感觉,完全可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很多人也都在说,要把教书育人这个事情当作事业,而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份职业。但是真正做到确实很难。这需要超凡脱俗,是一种境界。关键是要看我们的价值取向如何。现在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哲学的问题,世间很多事情是矛盾的,当你执着的追求于某件事情时,可能你最终不一定能得到。而当你不去把它当作追求的目标时,也许它就来了。因此说,对于名利,求不如不求,内心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

 第三,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种使命感。钱学森先生去世之时,留下了一个“钱学森之问”,在去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可是,现在好像又逐渐的淡忘了。我总是认为我们现在教育改革的步伐迈的太小,总是说什么国情、民情。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过去一段时间了,可是我感觉教育界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我们还在继续着每天的工作,但是创新在哪里?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我们好像是忽略了。李先生是一位有使命感的人,他用他的情感来指引着学生们,让他们成为自强、自立且有着明确方向和正确判断的人。其实我们很多的教师也都有着这样的使命感,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而变得淡薄了。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地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来。李先生说教师要有使命感,其实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有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与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遭受屈辱的使命感。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称霸世界,在当今的世界,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应该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彷徨,让我们不再呐喊,让我们真真切切的,去除所有的伪装,搞好我们的教育,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人类的来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