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期的孩子“亲密有间”
曾经孩子喜欢往爸爸妈妈的被窝里蹭,怎么撵也撵不走;曾经孩子搂着妈妈的脖子,亲热地撒娇;曾经孩子拉着爸爸的大手,一脸的幸福……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在自己的房门上挂上了“闲人免进”的牌子;在妈妈亲热地唤他乳名时,孩子却一脸的不高兴;爸爸伸过来的手被拂开,孩子的神色有些不自然……
当孩子对父母的亲昵表现出逃避、排斥或抗议时,父母讶然发现孩子长大了,也陡生失落、怅然之情。也许曾经的“亲密无间”从此就乘着黄鹤而去,再也不复返了。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还能与之“亲密接触”吗?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把握度呢?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渴望独立,又难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亲而不昵、疏而不远。
过分亲昵的言行举止会让孩子觉得难为情,“亲而不昵”意味着对孩子多一分尊重。
家长在学校门口接孩子,大声地唤孩子的乳名,孩子却把脸一沉,那模样像别人借了他米却还他糠一样。家长不解,为什么自己的热情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冷淡?其实,原因很简单,孩子觉得家长在人前这样叫他分明是把他当做还没有长大的小孩(虽然他就是小孩),觉得很没面子。而且,没准同学很快会拿这昵称打趣,着实让人恼火。当众表现出过分的亲昵,让孩子不满。所以,不妨问一问孩子希望家长怎么称呼他。
连昵称孩子都介意,更不用说肢体上的接触了。有的家长还把孩子当“小把戏”,结果让孩子很烦。比如有的家长要和孩子一个床睡,孩子就非常不乐意。对此,不要勉强孩子,尽早独立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关心、关注要更多地体现在细微之处。可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眼神交流、文字交流等,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忧伤,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让亲子间其乐融融,但不“自作多情”。
当然,有的孩子并不排斥家长的亲昵举动,比如拥抱。那么,不妨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奖励”一个拥抱,在孩子做出令父母欣慰感动的事情时“回报”一个拥抱,在孩子伤心难过时默默地“传递”一个拥抱……可能拥抱、握手、拍肩等亲昵的动作孩子能接受,但亲吻,绝大多数孩子就感觉过“昵”了。
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备受冷落。家长要做到“疏而不远”。
当孩子心情烦躁的时候,他不想听长篇大论的说教,不想被过度地呵护,当然也不想家长完全不理睬。他需要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这时家长的倾听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
当孩子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也许他不想被紧紧地拥抱,但他需要有一盏灯默默地亮着,有人默默地陪着。在孩子需要关爱的时候,陪伴便是无声的力量。
当孩子生病、身体不适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拭拭额头、掖掖被角等,小小的关心却流淌出爱。
疏而不远,意味着不将孩子拥在怀里,而将孩子放在心里。
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家长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真的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小屁孩了,而是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朋友。
总之,对青春期的孩子要爱并尊重,“亲密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