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怎样做到“华而有实”
——兼评《一去二三里》《哪有不平哪有我》《无花果树上那两片叶》
一部分同学写作文,往往喜欢使用华美的词句,以图把自己的文章装饰得更引人注目,这并不是错误。但是,在一篇文章里,如果使用华美的词句过多,或者是滥用,就容易造成华而不实的副面效应,使文章金玉其外,流于空洞,以至于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
其实,“华而不实”的现象正说明我们的写作经验不足,驾驭语言的能力尚不成熟。不过问题不大,只要我们在遣词造句时,延伸一下思维,就可以化“空”为“实”,实现从“华而不实”向“华而有实”的转化。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华美的词句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概括性强,它所表达的意思多是空泛的、不确切的。如很多同学描写人物的眼睛时,爱用“炯炯有神”,不管是描写男人、女人,或是老人、儿童,都是两眼“炯炯有神”。这个词就十分空泛,让人抓不住眼睛的具体状态,它就没有“瘦削的瓜子脸,秀郎架眼镜,镜片后面有一对跳跃燃烧的火星”的描写所给人的印象生动形象。
怎样解决“华而不实”的问题呢?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小技巧来化“虚”为“实”。这种小技巧叫:“总→分”法,也就是先总述再分述。平时语文课上,老师在讲组段谋篇时,可能提到过这种方法。其实,这种由“虚”到“实”的写法,既可以用来组织段落和篇章,也可以用来组织句子,而且它是把一个句子写具体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我们以例说法,看看同学们是如何运用“总→分”法做到“华而有实”的。
一、“总→分”法 写景物
韩怡雯的《一去二三里》,是一篇写秋天出游的小记叙散文。她借用大家熟知的古代童谣“一去二三里”来进行文章的整体布局,让我们感受到了巧妙新颖的构思艺术。就这首童谣本身来说,写的是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四句诗与小作者的郊游大致有着相似之处,所以被小作者拿来随手用作了每个小段落的“总领句”。我们来看“总→分”法在组织语段和遣词造句时的由“虚”化“实”作用:
“是“一去二三里”吗?这段距离,不近,亦不远,一路上,秋色正好”,这个句子的表述是比较“虚”的,“秋色正好”是怎么个好法?给我们的印象是空泛模糊的。小作者为了把这里写得生动具体,接下来,对文章的内容作了一番充实,她写“这秋天,反倒是暖和的不像话了,若不是丝丝缕缕清风和随风而漫天飞舞的落叶,还不知已处深秋呢”,从感觉上写温暖,写清风,从视觉上写落叶;她写“那绿色的古老树种,飘带着随风而起的柳枝,也是一种美景”,从色彩上写岸柳,这些都把“秋色正好”的特色“实”化了出来。文章主体的四个段落都体现了这个特点,前面的话是“虚”的,后面的展开是“实”的。又如“一处茂密的爬山虎,如影如随,一点一点的,爬满了一片”,这句话是描写房子墙上的爬山虎的,先用了一个词“茂密”,这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空泛的词,作者接着对这个词进行了一番充实,具体地描绘了爬山虎的形态,让我们的印象真切起来。再如“是“八九十枝花”吗?路上的花,反倒是繁密了”一句,也比较典型:“繁密”是一个概括性较强的形容词,本身并不怎么形象生动,然而,小作者通过两句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花的“繁密”:“一朵一朵,都在争相开放。向着阳,露出一个最甜的笑脸。一路上,不知路过了多少只开放的花,羞羞答答,便结成了一片,花草相应,便如一片花海了”,我们看到,有了这两句,关于“繁密”的内容就一下子充实起来,非常生动形象了,而且层次感也很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种“华而有实”的描写景物方法很好掌握,即:虚写(总)→实写(分),两步便完成了由虚到实的转化。
【范文引路】
一去二三里
韩怡雯 http://blog.xxt.cn/9488186523968117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楔子
从中秋起,天公就一直不作美,小雨绵延,一直在不停的淅沥,泥泞的路上,总不知如何扬起嘴角去微笑。今日,终于闪出了一丝屡阳光,耀眼的,明媚的,耀一世界光,散一地绚丽,落一世繁华。我眯着眼,感受这一片阳光世界,感受这一处暖洋洋的温暖与闲适,感受一方净土上的三寸日光,一米阳光照耀,心里暖暖的,此情此景,醉了山,醉了水,醉了过客。
或许从心底里早已立下了豪言壮志,说好了今日必要出去玩游一番。便推出了自行车,走在马路上,望车水马龙,望川流不息,望耀眼与明媚的阳光,一路向北,就这样在白日光下,和父母闲谈碎语着,嘴角溢满了笑,真希望天长地久下去。
是“一去二三里”吗?这段距离,不近,亦不远,一路上,秋色正好。这秋天,反倒是暖和的不像话了,若不是丝丝缕缕清风和随风而漫天飞舞的落叶,还不知已处深秋呢。一路向北,经过了小区,经过了路上的行人,相逢不相识,却总是微笑着,刹那间,为此缘感动至深。经过了一大片的水塘,说是“有河必有树,有树必有柳”,我看倒也相称。那绿色的古老树种,飘带着随风而起的柳枝,也是一种美景罢。
是“烟村四五家”吗?这繁华的一片,到处都是一片的灯红绿酒,虽没有炊烟袅袅,但星星点点,还是有些房子座落下去的。一排排,一座座,虽简陋,但总给人一种年代的美感,一种历尽沧桑,百经风霜的气质。看各户人家抱着被子走出,纷纷“赶”起了太阳,呵,趁着天色尚好,驱驱湿气呢。
是“亭台六七座”吗?走廊想必是随处可见了,但若是一个单独的长廊,一排粉白的长椅,哼着小调,享着清风,不也是一阵的欢喜满怀吗?一座优美的花园,必有一排长廊在于此,不可分开。一处茂密的爬山虎,如影如随,一点一点的,爬满了一片。风一刮,便是一阵清凉,一处阅人的绿色,便映入眼帘……
是“八九十枝花”吗?路上的花,反倒是繁密了,一朵一朵,都在争相开放。向着阳,露出一个最甜的笑脸。一路上,不知路过了多少只开放的花,羞羞答答,便结成了一片,花草相应,便如一片花海了。艳丽的,缤纷的,总是把人的目光吸引了去,回眸,便是那一抹妖娆。
骑着车子,感受着这万紫千红的美好。一首诗,便是一段最初的情。这自然的美,想必是无法抗拒了,静静地欣赏,天空湛蓝,太阳耀眼,白日光下,渐渐远去着我们……
二、“总→分”法 写动作
“总→分”法用到描写动作上,一样可以产生化虚为实的表达效果。如小婉君的《哪有不平哪有我》一文中,“现在以它为首的六只小鸡还排了队伍呢:只见那只为首的大公鸡作为大将军,走在前方,后面有两个“前锋”——一左一右两只母鸡,分别作为“左前锋”和“右前锋”,最后面又有两排整齐的队伍——另外四只母鸡排两排”一句,初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但仔细看,便发现它有着由虚到实的层次感。句子先说“排了队伍”,这是空泛地概说,属于虚写,我们并不知道这“队伍”是怎样“排”的,后面再写“排”的“队伍”是大公鸡领头,后面左右各有一只母鸡作“前锋”,最后“四只母鸡排两排”,对“排了队伍”一说进行充实,这样就显得具体了。
再看这个句子,“它们开始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了:先是大公鸡扑过去啄小鸡,后面的队伍立刻冲了过去,“打”、“啄”,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一只大母鸡居然还跳到了两只小鸡的身上,当蹦蹦床跳了”,而“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两个动词都很概括,“行为”不具体,小作者在总说之后,紧跟着分写,大公鸡“扑过去啄小鸡”,后面的母鸡冲过去打、啄,最后细写“一只大母鸡居然还跳到了两只小鸡的身上,当蹦蹦床跳”,把“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这个“虚”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实”了,生动性、具体性、层次性也就出来了。
其实,从整体看,这篇文章采用的也是“总→分”格式,第一段中的“我家两只小鸡经常被大公鸡欺负”这个“总”,由第二段“分写”;“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个“总”,由三四段“分写”。也使文章做到了“华而有实”。
【范文引路】
哪有不平哪有我
小婉君 http://blog.xxt.cn/yyyl2001
话说我家两只小鸡经常被大公鸡欺负,作为主人的我早就看不下去了。这不,中午,这群大鸡竟敢当着我的面欺压“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也可能是物以希为贵吧,我们家的大公鸡老是“恃才傲物”。现在以它为首的六只小鸡还排了队伍呢:只见那只为首的大公鸡作为大将军,走在前方,后面有两个“前锋”——一左一右两只母鸡,分别作为“左前锋”和“右前锋”,最后面又有两排整齐的队伍——另外四只母鸡排两排。它们直朝两只“手无寸铁”的小鸡进攻,那叫一个气势汹汹啊!
我的手紧握“武器”——竹竿,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丝毫不敢放松,手都紧张得出汗了。这时,它们开始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了:先是大公鸡扑过去啄小鸡,后面的队伍立刻冲了过去,“打”、啄,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一只大母鸡居然还跳到了两只小鸡的身上,当蹦蹦床跳了!我忍无可忍,仰天大叫一声,迎了上去:我左拿竹竿右拿棍子,我一边打,一边愤愤不平地说:“你们敢欺负它俩,好!我请你们吃“猪肝(竹竿)!……”
这对我而言是“敌众我寡”,但是,我自有办法,毕竟我比它们大多少倍呢!我左一个“哈哈”,又一个“嘿嘿”,大队伍真是不堪一击,落荒而逃。可这样我还是不解气,我打着那只大公鸡,嘟囔道:“我打你个片甲不留,一败涂地。且不说这两只小鸡是我和菲菲友谊的象征(菲菲送给我的两只,比我家买的小了一些,老是受欺负),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欺负弱小啦?翅膀硬了是不是?过几天就把你吃了!(嗨,别当真啊,我家就一只大公鸡,杀了它谁给我打鸣啊?)我杀杀杀……”我挥舞着竹竿和棍子来掩护两只小鸡。这对大鸡而言,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阵激烈的战斗结束了,我方毫发未损,敌方“伤痕累累”我学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把两只受伤的小鸡转移到平安地方,让它们“分居”。
我爱怜地抚摸两只受伤的小鸡,发现它们身上的羽毛已经不完好了,被啄掉一片一片的,它们两个的腿也已经站不稳了,这大概因为晚上大鸡们都压在它们身上睡觉,(它们怪聪明)使它俩走路成了“瘸子”,真是举步维艰。
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小鸡抱到了到了我们家的花坛里,上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树叶,并且给它们自由,可以随意在花坛里、院子里走动。那些大鸡嘛——哼!还是呆在鸡圈里,不能随便乱跑,看还欺负它们不成!圣诞节要到了,我在胸前双手合十,默默地说道:“愿两只小鸡早日康复!这是圣诞节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了!”
大河向东流……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打大鸡啊……”唱着这脍炙人口的《好汉歌》,心里的愉悦就别提了,今天俺也为俺家的小鸡讨回了公道……
三、“总→分”法 写观点
析析的《无花果树上的两片叶子》是一篇小散文,小作者在使用“总→分”技法上,也比较得心应手。请看这一段中的写景文字,先虚写无花果树“耐寒”,这个“耐寒”属于概括性较强的形容词,为了能够使“耐寒”得到具体真实的表现,下面用拟人手法“实写”无花果不论“早秋”、“晚秋”,都“照样婆娑着浓浓的绿荫”;直到“飞雪”、“冷雾”,叶片才“依依不舍地飘落下来。不过,看上去十分骨感的树枝上,竟然还有两位‘坚守者’”,把无花果的“耐寒”特质表现了出来。下面段落中的“顽强”、“尽职”、“宽容”等“总写”,也是通过“分写”来“化虚为实”的。这篇文章中,就是写动作也注意使用了“总→分”法,如“大喜鹊也扑扇着翅膀来了”一句,先写“扑扇着翅膀来了”,这个“来”是有些空泛的动词,再接着写“‘嗖’地跃上树梢,‘嗒’地叼走一颗果子,‘噌’地飞到一户人家的窗台,美美地享用”,这就是对“来”一说的充实,使概括的内容具体了,让我们有了如见其状的真实感。
这篇小文章除了注意在描写景物、动作方面运用“总→分”法之外,在写观点的时候也运用了“总→分”法。我们看文章的结尾六、七两段:
“妈妈和爸爸就是‘两片叶’,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督促我的学习;外婆和外公就是‘两片叶’,不辞劳苦地忙前忙后,每天为我准备可口的午餐,还告诉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前的班主任张老师和现在的班主任罗老师就是‘两片叶’,孜孜不倦地为我传授知识,引导我更加自觉地学习”中,某某是“两片叶”,这是一个暗喻,也是文章的一个“观点”,为什么说某某是两片树叶呢?后面列举例子,具体阐述他们的品质与“两片叶”相似,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例证和确立。
“在我们成长的天地里,有许许多多的‘两片叶’:那在繁华路口指挥交通、保障安全的警察叔叔,那在美丽校园打扫卫生、美化环境的校工伯伯,那社区里的巡防队员,那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还有那校讯通里从未见过面的老师们,正是这些‘两片叶’的精心呵护,我们才能茁壮、才能丰硕”中,先提出论点“在我们成长的天地里,有许许多多的‘两片叶’”,而后再例证“警察”、“校工”、“巡防队员”、“医生护士”、“老师”等很多人,他们一如“两片叶”,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
这两个段落都是前虚后实的写法,前面概述一个观点,后面对观点进行解释证明,语段内容变显得充实具体了。
【范文引路】
无花果树上那两片叶
析析 http://blog.xxt.cn/kangzhexi
外婆家院里的那棵无花果树,真算得耐寒。无论“惊”落叶的早秋,还是“扫”落叶的晚秋,它都镇定自若,照样婆娑着浓浓的绿荫,直到下了那一场飞雪,罩了好几天冷雾,那树上的叶片才依依不舍地飘落下来。不过,看上去十分骨感的树枝上,竟然还有两位“坚守者”。它们依偎在一根高枝的上端,显出很坚韧的样子。
哦,好赞赏那两片叶的顽强。经过雨淋风吹、霜打雪压,外婆家院里的月季早就像干柴似的,就连枝上那些尖尖的刺也变得有些蜷缩。更不用说那些叫不上名的小花小草,许多天以前就已经枯黄,耷拉下脑袋,萎靡在花盆里了。惟独无花果树上那两片叶,随着入冬以来寒风的旋律,或紧或缓,摇曳着,抗争着,就是不愿离开自己的“岗位”。
哦,好佩服那两片叶的尽责。我知道,无花果树在春天发芽绽叶,从夏到秋一个劲地长身体,结果子。茂密的叶片像是有严格的分工,分别为慢慢膨大、渐渐泛红的无花果提供营养。许多果子都被我和小表弟陆陆续续摘吃了,只剩下够不着或没长熟的那几颗。也许就是因为还有果子悬在树的顶端,那两片叶才久久舍不得离去吧。
哦,好惊讶那两片叶的宽容。无花果好吃,连地球鸟都晓得。这不,冬日里的小麻雀闻到了果子的甜香,在枝杈间叽叽喳喳歌唱。那两片叶毫无驱赶的意思,反倒频频“招手”。你看,大喜鹊也扑扇着翅膀来了,“嗖”地跃上树梢,“嗒”地叼走一颗果子,“噌”地飞到一户人家的窗台,美美地享用。随着树枝的晃动,那两片叶不停地“舞蹈”。它们明白:物有所归,这就是奉献。
我也很明白,无花果是落叶树。在这个冬季,那两片叶迟早会落下的,或许明天,或许就在今天。然而,它们的顽强、尽责、宽容,确实让人生发许多感慨。
我在想,妈妈和爸爸就是“两片叶”,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督促我的学习;外婆和外公就是“两片叶”,不辞劳苦地忙前忙后,每天为我准备可口的午餐,还告诉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前的班主任张老师和现在的班主任罗老师就是“两片叶”,孜孜不倦地为我传授知识,引导我更加自觉地学习。
由此而延伸联想,在我们成长的天地里,有许许多多的“两片叶”:那在繁华路口指挥交通、保障安全的警察叔叔,那在美丽校园打扫卫生、美化环境的校工伯伯,那社区里的巡防队员,那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还有那校讯通里从未见过面的老师们,正是这些“两片叶”的精心呵护,我们才能茁壮、才能丰硕。
啊,我赞美无花果树上那两片叶,我更崇敬社会上无数的“两片叶”。
最后,我们做个小结:要使作文做到“华而有实”,其一、由虚化实的写法,就是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分作两个层次,先概括所写的内容(虚),然后对所概括的内容(虚)展开,做进一步的描绘、补充、说明、解释、阐述等,让句子或语段充实起来(实)。用公式表示就是:“总→分”法。其二、写景物、动作、观点、心理、情感、事件等,都可以运用由虚化实的写法。
使文章“华而有实”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平时留意思考、实践、练习,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能够熟练地掌握住这个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