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作文分类 > 优秀作文精选 >

破译儿童成长的密码作文

2017-07-10 
《巫婆一定得死》是假期读的第一本儿童心理书籍,借助解密童话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是自己在第一章阅读中的部
 

 

《巫婆一定得死》是假期读的第一本儿童心理书籍,借助解密童话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是自己在第一章阅读中的部分批注,期待经过这样的批注和细读走向真正的知性阅读。 

 

 

很多时候,儿童对于童话或故事的喜爱,更多的是基于直接经验的相对缺乏,在童话和故事中儿童常常不自觉地去寻找或发现和自己相类似的遭遇或场景,并无意识的受书中人物行为的影响,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不仅仅是儿童,成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的和自身相联系。相比较故事和童话,父母亲朋包括老师在这方面的影响力都就要弱很多,这也许就是儿童阶梯阅读所强调的发挥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吧。所以,在童年时期遇到大量优秀的童书对孩子的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些书把另外一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来应对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童年时代的阅读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童年时代对故事和童话的深刻印象,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之外,还和此时儿童的大脑相对空白有关,童话故事在整个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占比重并不多,成人之后阅读的经典会更多,但很少有像孩童时代那些书让自己记忆犹新,并深刻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所以就像格林所说,十四岁之前所看到的书,将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另外对童年阅读的深刻记忆,也和儿童的心理承受力有关。相比较成人而言,许多看似算不了什么的事情到了儿童那里就是天大的事情了。

想到在童话人格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情结,也许,童话情结也是埋藏在很多承认心里的一个梦,渴望单纯,渴望幸福,渴望美丽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童话故事中占据着主导的因素,也成为几乎所有童话故事的结局

在孩子面前,成人永远都处于强势的地位,无论你怎样的试图与孩子和平相处,怎样试图走入他的内心,这种强势地位并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且不说那些生性粗暴无法理解儿童的成人,即便是儿童工作者,因为个人知识和阅历的原因,强势地位是一定的。孩子阅读的书籍都是成人写的,推荐给孩子的书籍都是经过成人挑选的,在整个儿童发展过程中,被动是必定的,因此在处理和儿童的关系时,主动的接近和沟通,尝试去了解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童话故事最初被视为成人的娱乐,我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一直以为,童话故事的创作是针对特定的群体——儿童而进行的,尽管成人也很喜欢

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成人世界的污浊不堪,随时也会流入儿童世界,这也是今天儿童教育中,令家长倍感苦恼的事情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新奇和刺激,通过故事来满足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也许是每个孩子的愿望

对于儿童来说,真正的教训不是通过警语来实现的,在故事当中,每一个儿童都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或体悟,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教训,虽然是无意识的,却又是深入骨髓的。因为,对故事后附上了怎样的警语,是否恰当,讨论这些意义并不大。

故事的教育意义究竟怎样,不是成人可以强加的,是儿童自身去感受的

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重新考量童话故事的价值,有点舍本逐末,对于儿童来说,童话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因为有教育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带给孩子快乐,体验更多的情境,这也许才是它存在的根本意义

童话故事的意义文中归结为两点,无以伦比的冒险经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是否还因为这些故事恰当的充当了儿童精神成长的食量,让他们不至于产生精神的饥饿感

佛洛依德学派把所有的冲突和问题都归结为性,是否把遮盖了问题的真相,把所有复杂的问题都简化为一个问题?而且是经常用潜意识、隐含这样的词语来为自己的观点佐证。

用这样一种声音来解释童话中隐含的文化,是否过于偏颇?俄狄普斯情结的确存在,而且是普遍存在,但并未严重到让人谈及色变的程度,它更像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特定的一个阶段,一般人都可以顺利度过。在童话人格中,对这些有详尽的描述,但真正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根据理论对儿子的教育完整的承担好父亲角色和完整的承担好母亲角色,都是不现实的,所以对这些也不必过于惊慌,过于自责,是否自己或者另一半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帮助他度过这个关键期,是否会对他的人格产生不良影响?有这样的意识是很好的,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存在,我们不可能比照理论书籍中要求的那样,做一个非常完美的父母,但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占据小孩子心思的,与其说是性,不如说是会影响他们与生活中重要的角色互动的冲动与想法。的确是这样,这是由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内容决定的

“对孩子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学会适可而止。”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遭遇的问题。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是考量一个孩子是否相对成熟的标志,而这种能力会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学会克制,控制,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七大罪正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成人都无法杜绝,拿来要求孩子,是否有些苛责?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靠童话故事就想把这些杜绝在童年,只能说是成人美好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体验应该是正面的,温暖的,被呵护的,这是因为作为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大人是无法相比的

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体验应该是正面的,温暖的,被呵护的,这是因为作为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大人是无法相比的

父母亲经常不经心地,有时甚至是故意地,利用孩子对被遗弃的恐惧来威胁孩子守规矩。我们都看到父母亲威胁时慢吞吞的对孩子说:“你不马上过来,我就把你丢在这里。”或者“我现在就走了,永远不会回来了。”很小的孩子也会害怕如果自己不乖,会被父母卖掉或送给别人。(这仍然是成人在儿童面前的强势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一方面处于恐惧,会有意避免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因为儿童的天性,又无法杜绝类似的错误。所以,只有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孩子时,他的成长才有可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拿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实在是不应该。而实际上,对于儿童来说守规矩和发展个性,有时就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在不多加强的直接体验中,在不断的犯错误中,孩子才会成长,而且,既然犯错时必然的,所有的错误犯得越早越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会有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了)

对于儿童来说,童话的意义更多的是不是在于安慰和疗治呢?像一杯温水,喝下去,舒舒服服的

故事的意义最好是让孩子经由自己的直觉得到,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刻意所做的事情往往都没有自然发生的更让人接受。而对于冲突的解决,更多的不是依赖于故事而解决,而是依赖于时间,随着身体的发育,生活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增强,孩子应对世界的力量自然也会增强

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演练内心的冲动。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举例来说,《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是自恋的代表,而读者认同的小公主,则代表儿童心中渴望克服自恋的部分。打败皇后就代表自我的正面力量战胜了虚荣的冲动。童话故事把内心各个力量的冲突幻化成故事中各角色的冲突,帮助儿童解决心理上的紧张,以免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对于生活范围、生活经验相对简单的孩子,这些可以满足他们对世界探索欲望。

案例:我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剧,是在大学就读心理学时。变态心理学科的教授有一次带我们去户外教学,在曼哈顿的一座小剧院里看大师亲身示范这项技巧。莫瑞诺讲了几句简单的开场白后,就询问观众中是否有人志愿上来参与示范,班上一个同学,杰克,志愿走上舞台。并回答莫瑞诺几个关于他家庭的问题,包括透露他有一个弟弟。观众中有另一个志愿者被叫来扮演他弟弟,莫瑞诺和他的妻子则分饰杰克的父母。

接着莫瑞诺请杰克回想可以代表他跟他弟弟之间状况的一件事。杰克想起的事开始单纯得不得了。他描述他跟他弟弟玩回家后,母亲要他们洗澡,而他洗完以后就乖乖的把浴缸清理干净,准备让他弟弟接着洗。但他抱怨说,他弟弟如果先洗的话,一定留个脏兮兮的浴缸给他。接下来的“争吵”在观众之中,甚至场上演员当中都引起笑声,因为争吵的焦点无外乎洗毛巾、浴缸栏杆等琐碎的小事。

但后来气氛转为低沉,杰克开始激烈地向“父母”抗议,抱怨他弟弟太不为别人着想。但莫瑞诺和他太太都不太表示同情,建议他自己跟弟弟解决。接下来的交谈变得更加激烈,杰克挣扎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宣称他“父母”从来不站在他这边,到最后,他脱口大声说,他们爱他弟弟胜过他。观众一片寂静,长久以来,杰克对他弟弟的憎恶,以及对他父母的愤怒,充满在空气中。一开始看来不伤大雅的扮演游戏,最后却演变成令人心碎的家庭剧。

在这里,洗浴缸成为一个引子,引发了兄弟之间长期以来的不和谐或者说冲突,而冲突的根源就是公平,儿童眼中的公平没有谦让、礼仪以及考虑不同的场合这些成人世界的规则,他们所谓的公平就是一模一样。这样的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每天都在上演,在不同的班级里也是每天都在上演,只是孩子和父母变成了学生和老师。如何度量公平这两个字,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这是对于为人父母和为人师的人都是一道必答题。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一般也会慢慢地得到解决,儿童开始学会用成人的方式思考,也开始学会理解成人。

有时候,故事和音乐的作用一样,可以帮助儿童缓冲和释放情绪。对于大人们来说,成人是生活在故事之外的,儿童是生活在故事之中的。

童话故事之所以让孩子们痴迷,也是因为它通过一些形象鲜明的亮出了善恶,并让他们相互较量,女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当然最终的结局一定是随大家所愿。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女巫这个角色的表面意义,它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诗人安妮·萨克斯顿的女儿林达·格瑞·萨克斯顿在回忆录中,描述她跟母亲早期的关系,强调了这点,她重温童年时代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我看到继母这个角色在我心里的作用,也许所有读者都是这样,她就代表我自己的母亲比较讨厌的那一面。”(这种说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童话中的人物有时就是人们头脑当中两种心理力量的较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