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寒食节
猛然发现明天就是寒食节了。
寒食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重耳流亡中随从的忠臣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受后母迫害逃亡时期,备尝生活的艰辛,在饥饿难耐,奄奄一息之时,是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他煮汤喝,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
晋文公遗憾痛心之余,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亦即清明节的前一天,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故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是寒食节作为一个节日,从晋国开始倒是在民间流传了下来,历史上有一段时期,好多朝代都把寒食节当做很重大的节日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因为寒食节春意正浓,所以黎民百姓也往往趁着这大好春光踏青郊游,这在好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有过记载,也留下了诸多关于寒食节的诗文,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时节,春风骀荡,杨柳依依,生机盎然,韩翃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都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据说,当时,这首诗传入宫廷,甚至得到皇帝的赏识。唐德宗时,知制诰的职务出现空缺,皇帝特令传韩翃入宫。当时还另有一个叫韩翃的人,也是进士,所以内臣奉旨后询问召见哪一个韩翃。唐德宗当即手抄《寒食》诗,并御笔批示:“予此韩翃。”于是,诗人韩翃一下子成为天子的近臣,受封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人以诗传,诗以人传,一首《寒食》演绎出一则文坛佳话,而诗歌本身也由此流传千古。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作者用了婉曲的写法,寒食节本要全国上下严禁烟火,但是宫廷之中却“蜡烛”直泛“轻烟”,讽刺了当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弊病。韩翃已去,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诗无达诂”的又一典型例证。
相对于韩翃《寒食》的分歧,好像孟云卿的《寒食》的意旨就明确得多了: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科举失利后,过着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生活,当其他民众把禁烟寒食作为节日消遣时,哪知诗人在外漂泊已经无烟可禁的悲哀和辛酸。作者开句明言寒食节气,春光美好,谁知是借乐景写哀情,让人感叹唏嘘不已。诗人笔下的寒食节已经脱离了寒食节的本意,大有借寒食之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之用意了。
唐以后的诗作中,也略见有写寒食者,但是诗作远没有以上两者闻名。明清之后,寒食节更是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了禁烟寒食一说。时至今日,这个节日更是遭受了空前的冷遇,人们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像一个落魄了的贵族,他的风光久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里,难觅踪影。真不知这是寒食节的悲哀,还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悲哀。
清明节已经被定为法定假日,我们不妨凑着清明节的东风,把寒食节的故事多讲讲,也算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做一份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