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抉择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低飞的蜻蜓、匆忙的人群,这种压抑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这又是一场暴风雨”,尽管有某种预感,可没想到一切来得那么突然,23秒的一瞬间,大雨磅礴,楼房坍塌,尘土飞扬,一座宁静的城市瞬间化为废墟,千万条生命葬身于碎石瓦砾之中,两个孩子呼喊“妈妈,妈妈”的声音撕心裂肺,看到此我禁不住内心揪成一团。
1976年的我只有七岁,对唐山地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杨树下支起简易的蚊帐,孩子们都拿着凉席睡在院外的大杨树下,除了吃饭、上学,家长严禁小孩出入房间,还有那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那一年,让我记住了毛主席的逝世和唐山大地震。
34年的今天,我以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再看76年那场7.6级的唐山大地震,我被影片中元妮那无助又无奈的母爱感动着:“两个都救,两个都救!”在失去丈夫的同时,又让她在一双儿女中作出“舍一保一”的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个都揪着她的心,这种抉择无疑是在要她的命。“救弟弟”,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作出了艰难的抉择,儿子方达得救了。也就是在那一刻,一直用石块敲击发出求救的女儿方登无力地扔掉了手中的石块,我明白在小姑娘心里地震带来的伤害远远比不上妈妈对自己的抛弃,这种伤害成为一种阴影陪伴了她32年,以至于后来任由养父多次提醒让她回唐山找亲人时,她都保持沉默……
地震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地震又让活下来的人感到悲伤、绝望甚至是充满了憎恨,“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元妮的仰天嘶喊道出了她太多的无奈和无助。对于长眠于地下的24万唐山同胞来说,他们兄妹是幸运的,方达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了妈妈全部的爱;侥幸存活的方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看看躺在身旁的父亲和拉运尸体的车辆,闻着那漫天的血腥味,她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方登也是幸运的,她被富有爱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并一直享受着父母的爱。影片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养父几次提出要带方登到唐山寻求亲人,方登都保持沉默,我知道此时的方登对母亲产生的怨恨太深、太久,她是走不出自己心中的痛——被妈妈抛弃的痛。
在经历了唐山地震、养母去世的大悲大痛后,方登对生命有了自己的见解。“你不懂,我是唐山人,我是从拉尸体的车上醒过来的,我比你更懂得什么叫生命……”她怀孕后,男友提出的人流要求让她选择了放弃学业、远离男友,她也从未与养父联系。虽然我不赞成未婚先孕,可我分明在方登身上看到了“母亲”的责任,也感受到方登内心的恐慌,她怕被男友抛弃,她也怕养父对她失望。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更能比别人体会其中的滋味,汶川地震让远在加拿大的方登义无反顾地成为汶川地震的一名救援志愿者。 “锯腿,不能再挖了,再挖楼就要塌了,再搭上你们的性命我对不起你们的父母”,“锯吧,孩子长大了让她恨我”,“我要我女儿的腿”……同样的场景,同样是母亲,方登从背后死死抱住了这位母亲,也就是这一刻,方登理解了母亲当时的选择。“我是唐山的,那次地震可把我妈害苦了,这三十二年来,我妈就守着这堆废墟过日子了……”“我妈常说‘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母亲在唐山守了32年,她在等我爸和我姐回家……”32年的怨恨就在这一刻化为乌有,“那是我弟弟,他能够活着真好”,血浓于水,亲情可以化解任何心中的伤和痛。
遗像前摆放着方登儿时没吃上的西红柿。母女跪谢的那一幕在我脑海里定格:32年的忏悔,32年的怨恨,一切的一切都比不上亲情,已为人母的方登在经历了两次地震后更加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错了”,她常跪于母亲面前,而母亲却一如当初一样愧疚,跪在地上请求女儿的原谅,母爱的伟大得到了最强烈的诠释——母亲的心终于放下了。电影让我再次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生命的宝贵,珍惜拥有的,别等着失去了再惋惜,正如元妮所言: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