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收纳了数十篇父子两人的书信沟通,用文字诠释着父爱的深情和威严,同时也流露出傅雷对傅聪成长的影响和感召,这不仅仅是一部平常的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的汇集,她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很多人生道理,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家庭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之上,任何家长都不能将自己的爱好、兴趣强加给孩子,而应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进而引导和培养——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
作为中国画坛巨匠的傅雷在傅聪幼年时也曾主张孩子学美术,并认为自己能给孩子创造很好的学习条件,希望傅聪在绘画上大有作为。可后来他发现傅聪对美术兴趣不大,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样有天赋,却发现儿子酷爱音乐,对音乐有超人的天赋——当收音机里传出乐曲的声音,好动的傅聪立刻安静下来,侧耳细听。傅雷即可意识到孩子的兴趣在音乐而不在美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逆天赋而行,傅雷果断作出让孩子放弃美术改学钢琴的决定,以至于傅聪最终以其精湛演出、对乐曲灵魂的深刻感受震惊了中外乐坛,傅雷的家庭教育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我感到难以置信的高兴,儿子终于和我成了朋友,天下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傅雷父子的家书给我了很所启发。我们常听身边同事唠叨孩子叛逆、无法沟通,却忽视了亲子之间的平等、尊重和沟通,更有甚者,养了孩子十几年却等于没有孩子,一味地在唠叨和烦恼中度过,根本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前段时间,读高一的孩子分文理科,同事玲因为女儿报文科很是郁闷了一阵子,那段时间,母女拔剑弩张,根本无法交流。说心里话,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分科首先考虑的是日后的就业问题,认为理科报考学校范围广,就业面广,殊不知强迫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长达两年之久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既便是日后就业面再广也不愿现在被折磨。同事芳面对儿子的选择表现的非常明智,分科前根据孩子高一阶段的历次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帮孩子总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儿子的兴趣和爱好,如今,读文科的孩子在期中考试时进步很大,据说找回自信的孩子学习劲头更足了。
无独有偶,今天参加同事父亲追悼会时听说隔壁灵堂的老太太一生含辛茹苦养大了五个孩子,现如今也都相继结婚成家,从小寄养在爷爷奶奶身边的老三如今不但不孝顺老人,还整天寻衅闹事,今天跟兄弟姐妹发生矛盾,明天看老母亲不顺眼,还动不动说老人偏心、亏欠自己,这次老太太突然去世就是因为老三强占老人的房子欲赶老人出门,生性要强的老人急火攻心突发心脏病。从旁人的议论得知老三原本聪慧伶俐,一心想考大学跳龙门,阴差阳错,不懂教育的老人给老三报考了技校,后因单位效益不佳而被迫下岗。“老太太当时也预料不到减员下岗呀,一个孤老婆子养活五个娃仔已经不容易,哪还有银子供他们上大学呀,老三也不理解一下他妈妈,唉……”听着旁人对老三的指责,我也为老太太感到惋惜,人死不能复生,可老人的离开只会加剧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老人的在天之灵想必也不会安宁的……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孤寡老人在六七十年代养活五个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要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做儿女的是否也要拥有感恩之心,体谅父母的艰难和不易呢?
现如今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更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社会、网络、信息的发达,让孩子的心理成熟远远超过了实际年龄,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让孩子变得焦躁和不安,此时如果父母不能选择一个适合孩子的交流方式,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僵。《傅雷家书》中父爱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其感情之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傅雷与傅聪的家书沟通不止适合那个年代,更适合于今天,小纸条、书信、QQ留言、微信等等在亲子交流中的作用让唠叨、指责、说教等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同样作为家长,虽然我们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但我们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