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程序员转型做项目管理走过的点点滴滴之(十六、七)人团队2013年始于足下
续接上篇:草根程序员转型做项目管理走过的点点滴滴之(十四、五)人团队2013年团队建设目标续篇
2013年不用预约就匆匆到来了,我们的团队也快速的达到十六、七人,随着公司日渐壮大,招来了一些较好的团队成员,而且还在继续招贤纳士,技术总监对我我们团队的目标是二十三、四人,感谢公司对我们技术人员的重视。
春节假期结束后,配合着公司把iso9000的三年一大审的事情通过后,团队的工作就很快落实了下来。团队工作落地后跟上一篇提到工作计划还是有较大改进的,现将我们团队的工作方案分享给大家:
新成立了一个产品研发小组:负责对底层框架的开发与维护;代码生成工具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业务无关类库、控件、模块的产品化;业务相关模块的产品化(项目小组不断的积攒总结需求,产品组不断的跟进)等工作,感谢公司能给团队引入一位具有多年产品研发经验的产品经理。
产品组之外的小组几乎全是项目型的,每个小组人员也基本固定了下来(不再采用之前的人员动态组织的形式),采用了PM+SubLeader+PG的形式,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与不足,每个小组以资源互补为考虑点。
成立了项目负责人小团队,通过在线交流、”立”会(有意把’例’字调整为了’立’,是为了降低没必要的内耗时间,据调查站立开会要比坐着高效)等形式,总结过往的工作;规划后续的工作;提出可以提升工作的点点滴滴;提出自己小组遇到的问题,大家帮着出谋划策;协调团队内部各个小组资源分配,使团队业绩最大化。
大家有缘来到一个大团队,为了同一个目标打拼,感谢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团队也要尽最大可能的给予每一个团队成员以营养。团队与个人共赢是大家的共同目标。酝酿已久的星期三文化也落地了,逐步清晰了分享机制为周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有三种形式:1、即时性分享,在线团队交流群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2、总结性分享,以知识积累文档为主要表现形式,大家因为工作的需要可以会负责不同的部分,会接触不同的技术,凡是有成果物产出时都会总结下来,以供他人学习;3、课程性分享,该活动是在12年第一、二项分享的基础上升级的一种分享机制,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当讲师,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学到的可以提升大家的知识分享给其他人,使知识得到N倍的传播,分享课程主要目标有几点:知识的N倍效益、提升讲师的文字,语言总结能力、提升讲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其实我们做技术的不仅仅会闷头苦干,我们还要善于总结归纳、善于沟通、善于表达)。当然了这个分享课程我们是利用周三的下班前半小时+下班后时间来组织的,尽最大努力不耽误工作。随着分享活动的逐渐进行,我们会不断的升级我们的分享机制,我们要进行知识擂台大比拼(看看谁从别人的分享中学的最好);我们还要出微刊(把过往的分享阶段性的整体归纳、总结起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在知识分享的基础上做头脑风暴的活动,把现在的讲师为主角儿的形式,改变成每个参与人员都是主角儿的形式。
原本不计划写这篇文档,想着是13年进行一段时间在进行总结的,细想后是行不通的,要像每个的晨思一样(分析、总结昨天的工作进展情况,计划今天的工作),要像周计划周总结一样(以月份、季度来计划与总结对于中小型的团队我认为不合理,周是个较好的粒度),高频率的分析、总结、归纳工作,尽早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多想可以提升、改进工作的方法。
写这篇分享也是为了及时的梳理下自己的工作,因为发现本周自己的工作有些混乱,A小组待两天、B小组待一天、C小组参与下测试。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团队需要我做什么?这三个问题越往后越重要。我想把自己定位为勤务兵+纪律兵+调解员:做好后勤,让团队内每个小组都能比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少被打扰,同时多收集好东东,提升大家的工作业绩;做好纪律兵,无规矩难成方圆,对内是各个小组,各个个体,对外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做好调解员,协调小组与小组之间资源分配,力争使团队整体业绩最大化。
文字总结表达能力不足,该篇博文写的不妥之处还请给位同行多多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