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故事频道 > 生活故事 > 职场故事 >

坚守承诺的高尚之美

2011-06-15 
光绪三年(1877年)6月有一户从外省逃荒的万姓人家,在湖北恩施市与建始县交界处有个叫大沙河的老渡口被当地崔姓等世居的乡邻宽容接纳了,并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   自幼深谙水性的万作柱,见家门前绝壁峡
光绪三年(1877年)6月有一户从外省逃荒的万姓人家,在湖北恩施市与建始县交界处有个叫大沙河的老渡口被当地崔姓等世居的乡邻宽容接纳了,并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

  自幼深谙水性的万作柱,见家门前绝壁峡谷中的这个渡口全靠几只小划子摆渡,不时有村民落水身亡,便与妻子商议后,卖掉两头肥猪,制作了一只能载10人的大木船,从此为当地人义渡,分文不收。以感恩这里的村民,并承诺,只要万姓人家香火不断就永远做下去。

  若干年后,当地一位乡绅念万作柱经年义渡,敷口不易,在渡口旁拨付他6亩义田,方便他就近劳作,并免其田赋。130多年过去了,有些江河都改道了,万家人摆渡的渡口也几次移位,可万家人坚守的承诺却一代一代地继承着。

  新中国成立后,渡船连同6亩义田,被并入了人民公社,摆渡的事就由生产队给记工分了,万家人的承诺才中断了。

  1983年,大沙河村的土地承包到户经营,记工分的时代结束了,可大沙河依然横亘在河两岸的村民中间。但民间的“义田”国家收了回去,这时又是万家人接过了渡船,老艄公的小儿子万术荣向村民辞去小组长,来到渡口拿起了竹篙。享受其便利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合计,决定在渡口旁再分出一块近6亩的田,交由万术荣就近耕种,也算是对他的补偿。

  万术荣接过竹篙的那一天,大沙河仍然平静如昔,没有敲锣打鼓,也没有焚香祭祖的仪式,没人记得一个准确的日子。村民们往渡口旁一站,长长地喊一声:“老万,过河——”万术荣便拿起竹篙往岸边一撑,船便滑向河中央……

  就这样,万家由祖辈到子孙就一辈辈地载着村民,在河的两岸摇摇摆摆,来来去去。

  28年又过去了,万家人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承诺。许下承诺容易,难的是一直坚守。当平凡的承诺能一直坚守着,就是一种大美,大到了高尚道德的层面,大到了高拔灵魂的深处。

  北京王府井临街的一个寸土寸金的铺面,一个老人坚守着修钢笔,出租自己的铺面月收入上万元,可他自己修钢笔有时还挣不到两千元,但他就要坚守着自己的承诺,我只求“经营我自己”就行了。一个人能干啥有时比一个人多几个钱重要。

  万家的第三代子孙就是放弃了在外打工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当起了当代的“艄公”,顺便打理河边那6亩薄地,年收入不足在外俩月打工的钱,可万家就是要祖辈地把承诺坚守下去。万家人对祖辈承诺的坚守源自内心最纯真的感恩,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原形文化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一个人能依靠本性的笃定内化为自我的认同,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天长日久则有无穷的力量绵绵不绝,最终获得人生的辉煌。

  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之际,音乐家们仍在执著地演奏着,牧师们也继续为信徒做着祈祷,直到被风浪席卷而去的那一刻,这生命中的坚守观众无不因之动容。不为名利,不为诱惑,只为内心中的那份秉持,双肩上的那份责任,这就是坚守之美的深沉伟力。

  细细回想,那些触痛我们内心的人,大多是些普通的人做出的普通的事儿,当这些普通的事经过长久的坚守就成高尚的美德。成了能震撼我们灵魂的力量了。每一句承诺的真情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每个人一生恪守的承诺就是一条金线,用承诺把爱心穿起来,这就是一条稀世珍宝的无价项链了。

热点排行

Warning: include(/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analytics.tpl.php) [function.include]: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show_dsrtyshow1_gushi.tpl.php on line 4

Warning: include() [function.include]: Failed opening '/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analytics.tpl.php' for inclusion (include_path='/www/wwwroot/reader8.com/include/') in /www/wwwroot/reader8.com/data/cache_template/phpcms_show_dsrtyshow1_gushi.tpl.php on line 4